..續本文上一頁影象,就像鏡子照出去,它只是影象而已,叫做萬法唯心現量,[現]就是現在的現,[量]數量的量。萬法都是心,刹那之間,同時顯現出來的相,完全不可得。意思就是說:你看到的世界,都不是真實的世界。所以,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個我們先從凡夫的角度來解答這一句話,從凡夫的角度,佛說世界,佛所說的世界;即非世界,就當體即空,當體即空:是名世界,方便說:那個叫做世界。但是,要反過來,從大徹大悟人的角度,來解釋這一句,就不是這樣子了。大徹大悟人的解釋,這一句,就是完全不是這不是這樣子,這 一句怎麼解釋呢?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應該怎麼解釋呢?佛說清淨實相,清淨的自性世界;即非世界,不是你凡夫生滅法所了解的,或者是意識形態的世界,不是你想象的,或者是觀念、語言、文字的世界,是名世界,這才是世尊清淨實相的世界,這句話是這樣子了解的。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說實相清淨自性的世界,不是你凡夫認識到的那個世界,這個畢竟空,才是佛陀真實的實相清淨世界,就完全不一樣了。簡單講:我們所認識的東西就是錯誤,還是很嚴重的錯誤。爲什麼我們叫做迷?認識的世間,不透徹、不究竟,捆死,見一個相,捆死,還有無量劫來的業力沖力太大,沖力太大,明明知道這個是生滅法的世界,明明知道那個是煩惱的,就是一直沖,一直沖,停不下來。所以這個修行,理可頓悟,事可漸修。理可以頓悟,你了解一切法無生,這個是道理;但是,事須漸修,事相上,煩惱、習氣、執著,要慢慢的磨掉……,。所以,你一定要感恩你的逆境,一定要感謝逆境,沒有逆境,我們將沒有辦法成佛,一個人養尊處優,那個離道太遠了,吃不了苦頭,沒有辦法。所以,要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好了!講到這個地方,諸位看,隨方解縛,隨種種的善巧方便,來解開種種的束縛。[假名叁昧。]爲什麼叫假名叁昧?本來就無相的東西。[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六祖這種修養,要說法以前,要修正對方以前,先跟你認同,先跟你贊歎。諸位!六祖的講話,你一定要學起來,將來你要規勸任何一個人,你先認同他。說:如汝師說的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就是贊歎他。[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大乘就是行菩薩道的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什麼叫最上乘人?頓悟,一念就是佛,刹那之間見性,他就是佛,沒有次第,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回歸當下這一念。打過禅七的人都知道,禅師最喜歡開示的這一句話,就是回歸當下,就是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就是悟跟了解的程度不一樣。[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你聽聽看我惠能所講的,跟你的上人神秀大師是不是相同呢?[吾所說法,不離自性。]六祖說法都是見性,所以,不能離開清淨自性說法。[離體說法,名爲相說,自性常迷。]這個太重要了!這一句就是道出一個弘法者的重要的觀點。意思就是說:你講經說法,一定要會歸自性,不能在相上打轉。我們也沒有任何的意思去批評任何人,所以,有時候我打開電視,有時候,有看看法師的講法,當然我們也贊歎,也是了不起。講了很多的感應,因果的感應,這個當然是規勸這些凡夫、一般人、佛弟子,叫他們做的,不要去做惡,因果是很可怕的,這個是對的;但是,佛法的精要,要成佛。當我們在講經說法,或者諸位法師有因緣跟信徒私下也好,記得!般若自性是佛教的靈魂。記得!般若智慧般若清淨自性,是整個佛教的靈魂。信徒來,你念阿彌陀佛。很好!我們也贊歎。可是,念了一年、兩年,煩惱降伏不了;十年、二十年,還是沒有降伏煩惱。爲什麼?沒有般若智慧啊,怎麼降伏煩惱啊?你來,你只有叫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回去拜八十八佛,回去多念大悲咒。是不是?沒有般若智慧,煩惱突不破啊!你要勸人家念佛、拜佛、誦經,很好!我們贊歎,記得!要給他般若的智慧,不過,你自己要先開悟才有辦法。是不是?你沒有般若智慧,你怎麼給人家般若智慧呢?是不是?所以,聽經聞法很重要。不離自性,我所說法,不能離開般若自性。離體說法,離開這個不生不滅的清淨心說法,名爲相說,就在相上打轉,自性就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大徹大悟,隨手拈來,統統是自性清淨的東西,一草一木,乃至一個石頭,乃至萬法,統統是自性展現出來的,隨手拈來,包括任何一個角度切進去,統統回歸自性。我們常常稱自性叫做圓心,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如果你念過數學就知道,我告訴你,你念過數學就……,般若智慧,就像一個圓的圓心,一個圓的圓心,我們畫一個圓圈的這個圓心。注意喔!你如果學過數學就是說,你畫直徑,任何一個圓圈切入,都會通過圓心。一個開大般若智慧的人,有圓滿清淨覺性的人,就像一個圓圈,圓圈中間有一個圓心,這個圓心就是我們般若大智慧,任何一個圓圈切入,都會切入這個圓心。講經說法,任何一個法切進去,統統要跟般若智慧相應,否則,頭撞破了,都不知道你在拜佛拜什麼?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疑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叁昧,]我來解釋一下,我們的自性清淨心,無非,無非,諸位!寫五個字,這五個字很重要:[妄執則成非。]這五個字,問題就是出在這個妄執則成非。這個非從哪來的?就是我門不了解相本來就空,不知道,我們從出生見到的統統是假相,後天的教育,從小學念到大學、研究所、博士,妄執更嚴重,讀到博士,更障礙!所知障,所知道的這些學曆、語言、文字,更障礙我們的清淨自性,執以爲是。知識越高的,所知障越重;但是,給這些學曆高的人一轉過來,他反而可以運用這些語言、文字、音聲、學曆,來度衆生。我就是一個例子,我以前在高中也是很狂妄,一到大學,聽到這個正法,哎呀!知道錯了,錯了,自己嚴重的妄執,衆生就是執著我的身份、我的色身、我的名牌、我的房地産,一直執著這個相,拿這個相來傲視別人,不知道這個相是假的,還産生強大的執著,而這個執著深不可拔,學曆越高的越難度,官兒,官兒,沒辦法!學北京話,當官,臺灣話當官。北京話當官兒,愈高就愈難度;但是,不一定喔!你碰到那個有善根的,學曆愈高的就愈好度,當官的愈高愈好度,有時侯不一樣,善根不同。說:心地無非自性戒,這個心地要沒有虛妄的執著,了悟這個萬法都是假相,不要死在這個觀念裏面,這個就是我們清淨自性的戒。心地無礙自性慧,了悟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你就不會産生貪嗔癡,産生貪嗔癡就是大愚癡的人,心地哪有什麼疑不疑?疑也是妄執才成疑,自性就有智慧啊!心地無亂自性定,亂怎麼來的?也是妄執,叁個答案都一樣,有非,妄執則成非,有疑,妄執則成疑,心會亂,妄執虛妄……,執著虛妄的假相的世界,就亂,心態就徹底的亂。不增不減自金剛,你哪裏找金剛般若智慧?自金剛就是自己産生金剛的般若智慧。就是心性不增不減,相隨緣顯現,無所執著,就像鏡子照這個相,鏡的體,找不到、摸不到,、這種東西的呀!你去鏡面上摸摸看,有沒有物質上這種東西?沒有的!身去身來本叁昧,這個[本]跟[叁]中間加四個字,本[自心常處]叁昧,你的身體來去,那是相;但是,你的清淨自性,本來就常處在叁昧,只是你沒有發現它。因爲我們沒有發現它,你一天到晚,若說佛有行住坐臥,是人不解佛所說義嘛!佛所說的是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你說釋迦牟尼佛有來有去,有行有住有臥,是人不解佛所說義。佛所說義的是:你那個清淨自性,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東西,不是在講這個相來去生滅的東西。相有來去,自性本來就沒有來去這種東西,你的身來身去,你看到的是幻相,不是實相啊!如果你了解那是虛幻的東西,沒有相,沒有來,沒有去,心性當體即空,就悟道了。[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說:[五蘊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還不淨。]說:五蘊,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幻化出來的,我們不了解這個五蘊身,色受想行識是幻化出來的,還妄執,拼死命的妄執、鬥爭、爭名奪利、搶奪、殺人、放火,造無量的罪業,我們不曉得,五蘊:色、受、想、行、識,竟然我們每天認識的這個色身,以前從小到大,統統說這是真的;我們聽到了正法,竟然說:這個是如夢幻泡影,不實在的,誰講的對呢?當然世尊講的對,這個色身哪有真?對不對?幻何究竟,那麼究竟……,就是說:那麼,這個幻化的色身,你能夠在這個幻化的色身找到永恒嗎?究竟就是永恒。幻何究竟,到底五蘊幻化出來的這個色身,幻化出來的,要走哪個方向呢?都是生滅的東西,哪裏才是究竟呢?好!底下是沒有修行,好!就算你聽到了正法,回趣真如,法還不淨,就是趣向聖道亦是邪,就算你回過頭來,要去找你的真如自性,法還不淨,錯了,還是落入生滅,爲什麼叫回趣真如,法還不淨呢?究竟圓滿的清淨自性,沒有回來回去的,回來回去是相說,我們講見性大法是自性說。所以說,趣向聖道亦是邪。[師然之。] [然之]就是認同了:你已經有悟了。肯定他。[複語誠曰:]又告訴了志誠法師,就說了:[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只要你悟到清淨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磐,]沒有什麼菩提涅磐,圓明成就,本自具足,立什麼菩提涅磐呢?[亦不立解脫知見,]這個解脫就是體,知見就是用,依體起用,叫做解脫知見。就是我們的本體本來解脫,但是,要依體起用,起大般若智慧的知見,所以叫做解脫知見。我們不是有解脫德嗎?對不對?還有解脫分,戒分、定分、慧分、解脫分、解脫知見分嗎?這個解脫是體,解…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