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停頓,大徹大悟的人,沒有任何的障礙,沒有任何障礙。[一真一切真,]爲什麼叫一真?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要悟到,一切相當體即空,就是清淨自性的展現。了悟萬相皆空,當下那一念不執著的心,就是本來面目。但是因爲我們跑的太快了,煩惱跑的太快了,所以,先起貪嗔癡,發脾氣以後再後悔。對不起呀!我是怎麼樣子。。。。。。對不對?以前有一個人,一個太太,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很調皮,她每次在誦《金剛經》的時候,他就跳啊跳啊。。。。。。對不對?誦到一半的時候停下來,就拿那個皮鞭,啪!那個小孩子就呱呱大叫,然後,又再來誦《金剛經》,向佛忏悔:凡所以相,皆是虛妄。不過我克製不住啊,這個小孩太調皮了,又不是我願意的,借了一大堆的理由原諒自己。沒辦法,有孩子就是這樣,沒辦法了。所以說:我們要修行很難,我稱它叫做無明的野性,野性,佛經沒有這個名詞啦!理性,感性,對不對?排在後面,野性沖第一,貪嗔癡一下子跑出來,後來再後悔了,慢慢的回光返照,所以,這個修行需要時間的,我告訴你啊:今天你來到這兒,聽的法喜充滿,不代表你的,那是我的,不是你的,不要搞錯了,對不對?你不要搞錯了。你的煩惱還在,執著還在,這是慢慢來,慢慢一點一點,一點一滴來,有一天就恍然大悟,一真一切真:哎呀!原來如此!對不對?無有少法可得。有一個比丘尼,來到我的講堂,在大殿碰到師父,很有禮貌的跟師父下跪頂禮,就問師父一 句話:請惠律和尚開示幾句?我就跟她回答:我這裏從來無法可以開示,我這裏從來沒有一法可以開示人家,她就:喔!這位比丘尼有點憨憨的,聽不懂,沒辦法,遇到無緣的。
好!合掌,合掌。這無相她看不到,就叫她拜佛:來來來,拜佛拜佛,拜佛,叫她拜佛,沒辦法了。那個就是年紀太大的一個老比丘尼出家,年紀太大了,念佛。是不是?有一天我在吃飯,我在吃飯,我那個師媽,老母親就坐在旁邊,問了一句很有深度的話:師父,師父,什麼叫做明心見性啊?我剛好在吃飯,剛好在吃飯,我就跟她比這一只(豎大拇指),喔!大拇指叫做明心見性啊!那第二個指頭是什麼?(暈死狀)我這個偉大的佛母!搞不來,還問我這個問題,哇!每次我都叫她:你八十五了,快死掉了,趕快念佛,要不然來不及了。還問這個東西,我就跟她:不要煩惱了,你趕快念佛吧。她的理由又很充足,她就說:我不讓它煩惱,可是它自己沖出來我有什麼辦法呢?我又不是故意要煩惱的,可是它自己跑出來呀!意思就是:不能怪我啦,沒辦法了,無明煩惱一起來,控製不住了,沒辦法。底下,[萬境自如如,]什麼萬境自如如?萬法惟心所造嘛!你不起心,不動念,沒有這種東西。[如如之心,即是真實。]如如不動的這一顆心,就是我們的自性啊![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第六頁,[汝且去一兩日思惟,]去!去!再經過一兩天,好好的想一想,其實我告訴你:五祖是故意這樣講的,想根本就不對,對不對?言下大悟的東西。怎麼可以讓你想?我告訴你:你不開悟,你就是想了一輩子,你都不知道的,這個沒辦法的啊!五祖不會傷人:你回去想一想嘛![更作一偈,]再做一個偈頌來,[將來吾看,][將]就是哪,這個[將]不是將來,將來吾看,就是拿來的意思,不是未來。叫做:將來吾看,拿來我看看,[汝偈若入的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爲什麼?臺語有一句話很有意思:叫做極盡了,你聽的懂嗎?神秀大師就是已經極盡了,他的程度只到這裏,不然你要叫他死嗎?沒有就是沒有,再怎麼搞也沒有。對不對?極盡了,對不對?盡了,已經盡能力了,要不然你叫神秀大師怎麼辦?我告訴你:見性這種東西是勉強不來,一點辦法都沒有的,開悟就是開悟,不開悟就是不開悟,差0.1都不行,差0.01也不行。好了,底下。再看下去,作偈不成,[心中恍惚,]動蕩不定,精神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像在做夢一樣,[行坐不樂,]因爲作不出來,[複兩日,]經過兩天,[有一童子經碓房過,] 碓房,走過六祖舂米的這個地方,就是馬房,小小的馬房,[唱誦其偈,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惠能大師一聽就知道,這個根本沒有見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雖然沒有經過五祖的教授,可是,我早就知道見性這個法門了。了解這個見性的大意,[遂問童子曰:]就問這個童子說了:[頌者何偈?]你誦什麼偈頌啊?[童子言:爾這葛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這個大師是指五祖。你不知道這個五祖說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爲第六祖,]如果了解見性的大意,就把這個衣缽傳給你,當作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 [南]就是南邊,[廊]就是走廊,在這個南邊走廊的牆壁上,叫做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頌此偈,以此偈修,免墮惡道,。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 我也要誦這個偈頌,結來生緣,其實籍著這個童子,帶發修行的這個童子,就引到他這個偈頌的前面,我也要結來生緣,[同生佛地,]共同成就佛道。[上人,我此踏碓八個月余,] [上人]就是對這個童子稱的,叫做上人,六祖惠能大師很謙虛,兩一個小孩子,都不敢輕視他,稱這個童子稱上人,表示你行,我在這裏舂米,搞了八個多月,用腳踏那個踏碓,搞了八個多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 禮拜,]希望你引導我,走到這個偈頌的前面來禮拜。[童子引至偈前作禮。能曰:]惠能就說:[能不識字,] 惠能大師就說:我不認識字,[請上人爲讀,]您幫我念一念,[時有江州別駕姓張,]江州在現在的湖北,舊武昌府,以及江西省的地方,湖北以前的一個武昌府,江西省這個地帶,叫做江州,簡單講就是湖北跟江西這個地帶,別駕,這是一個官名,州刺史的左右兩邊,這個別駕的意思就是 :有單獨的車子讓他乘,乘車,就是說:這個人出去,就是專門的專車,[別駕]就是專門的車,[駕]就是車,就是這個官還不小,有特別的專車,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這個官,我們現在來講就是判官,現在的判官,法官。他有個人的專車。[別]就是個別,[駕]就是車子,表示他身份,地位不錯,很有地位,很有身份。叫做張[名日用,]張日用,這個張別駕,[便高聲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若塵埃。也就是勿使若塵埃,一念,[能問已,]怎麼樣?就知道沒有見性,現在他也要作了,他說:我也有一個偈頌,[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爲書。]您認識字,您幫我寫一下,[別駕言:葛獠,汝亦作偈,]這個葛獠,也是有一點看不起,你們這個蠻荒的地方,大家叫他葛獠,也叫他:葛獠!你也想要作偈頌?[其事希有,]哎呀!真是希有難能可貴, [能啓別駕言:]惠能大師就告訴這個張別駕,(張日用,)就說:[欲學無上菩提,不德輕于初學,]哇!諸位,這一句話要畫雙黃線,這一句話太重要了,你想要修學見性大法,第一個:不能起心動念,看不起任何一個初學的人,不得了。[下下人有上上智,]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最下的愚癡的人,往往有上上選的真實智慧,叫做下下人有上上智,最愚癡的人,偶爾他也有上選的真實智慧,[上上人有沒意智,]意思就是說:反而那一些最絕頂聰明的人,上上人是指世間的人,反而那些最絕頂聰明的人,往往會埋沒自己的怎麼樣?真是的智慧。因爲有所知障嘛!你不要看不起初學噢喔,最愚癡的人也有上上選的智慧喔。那麼上上人的人,也有被埋沒的真智慧喔![若輕人,]就是如果你以貌來輕視人家,[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如但誦偈,]來!您念出來,[吾爲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你如果得了這個祖師位,一定要先來度我。[勿望此言,]千萬不要忘記這一句話,能就寫這個。。。。。。惠能就念出來:[能偈曰:]偈頌就說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哇!這個偈頌傳爲千古,沒有一個人看到這個偈頌不贊歎的,我們的清淨本性,本來就沒有任何形狀,[無樹],這個就是,我們的大般若智慧心,不是任何形狀的,[無樹],這個意思就是,對稱神秀大師的身是菩提樹,他認爲有一種依靠,這裏完全放下,徹底的告訴你:我們的菩提清淨自性,是沒有任何形相的。明鏡亦非臺,我們所謂的心,明鏡,猶如明鏡,它也沒有所謂的臺,如果有臺的話,就變成有能照所照,爲什麼叫明鏡亦非臺?我們這個鏡子啊!要是說,假設說:我們這個清淨心,就像明鏡一樣,但是,這是方便,真正的清淨心,怎麼樣?亦非臺,非臺,就是沒有能照所照,你有臺,就有能照有所照,對不對?鏡子有臺嘛!是不是?這臺上面放鏡子嘛!那麼,就是有能依所依。衆生認爲說:我有能覺悟,有所覺悟的。所以,覺悟了那個迷,那個覺還是迷。諸位,注意聽哦!你說:啊,我今天覺悟了!幾得,你那個覺悟還是迷。爲什麼?迷跟覺是對立的,真正徹悟,迷跟覺沒有,不存在。無所謂迷,也沒有所謂覺,迷是對覺講的,覺是對迷講的,迷覺,覺迷,仍然是生滅代謝之詞,大徹大悟的人,不會說:喔!我覺悟了,我覺悟 了,衆生都是迷。是不是?他連這個能覺悟,動一個念頭,執著說:能覺悟的心,都沒有。開悟,大難大難!沒關系,結一個法緣也不錯,所以說;我們的清淨自性,菩提自性,本來就沒有形狀。無樹無形,沒有相的東西,我們能照的這個清淨菩提自性,也沒有能跟所的關系。本來無一物,就是指五蘊跟萬法,本來無一物,萬法,色受想行識,當體即空,萬相不可得。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本來無一物,爲什麼呢?《楞伽經》叫我們作如是觀察,你見到任何的相,徹底的摧毀,碎爲微塵,如是觀照,…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