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疲勞,讓我們身心很疲勞,積久或怠,這樣修行收不到效果,很容易疲怠,因爲太累,所以諸位,修行過猛的人日子撐不久,日子撐不久要細水長流,每天固定功課一步一步來,要滴水穿石,你看那個人最近很用功,那不一定,不一定,對不對?
底下,積久或怠,懈怠了,[若只心念。不作音聲。] 只有心默念可是沒有聲音, [外機不抽。] 機就是境,就是外面的因,機本來就是因,知機其神乎,了解他的動機,就跟神一樣的偉大,知機其神乎,如果了解一個人的起因,了解一件事情因的根本,對不對?你要查這一件案件,就查這個動機,外機就是外境、外因,不抽就引不出來,因爲沒有聲音,音聲屬于外境,不抽就是不顯的意思,外面的聲音的境界不夠顯著,抽就是引不出念頭,爲什麼?因爲沒有聲音。 [內對不出。] 內對就是對內,對內引不出心的念力,叫做內對不出,反過來對內引不起念力,所以念力還是要靠外面的音聲,要靠外面的音聲,所以要念出聲,念出聲,不能太大聲,但是也不能沒有聲音, [沈濁昏住。] 如果不出聲很容易睡著了,遇昏沈心容易濁,提不起勁,昏住,爲什麼?很快就睡著了,我們以前去打佛七就是這樣子,打佛七止靜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打完沒多久就出來一種聲音了,厲害吧,坐著還能睡,這還不是普通的工夫,我們以前打大專佛學精進佛七,哪像你們這麼好命,我一天拜一千拜,一天拜一千拜,念兩萬聲的佛號,九支香從早上淩晨叁、四點鍾幹到晚上將近十一、二點,真的,我是這樣子的,沒有像你這樣好命的,不過有的回寮房也許在用功,回寮房以後就:我打佛七不要吵,什麼事情?就這樣打大哥大手機,我們這裏沒有嚴格的規定怎麼樣子,我們不會這樣子,畢竟現在教育大家不太一樣了,自己覺悟七天把手機關掉,不要對外聯絡,好好的攝心,回到寮房還是要用功,還是應該這樣子。
底下,沈濁昏住, [易成廢忘。] 因爲念不出聲音,廢忘,將來慢慢的廢除就忘掉了修行,一直提不起勁,所謂昏住就是在那邊提不起勁,昏昏沈沈的,易成廢忘, [有巧方便。] 有善巧方便, [無用動口。] 你不須要動口, [不出音聲。] 音聲指太大聲,不出大音聲,不須要動到口,也不須要出很大的音聲, [微] 只是用 [以舌根。] 舌頭輕輕的 [敲擊前齒。]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或者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子。敲擊前齒,輕輕的敲,用舌根輕輕的敲擊前面的牙齒, [心念隨應。] 因爲我們的念頭就在舌根,貫注一心。舌頭念出來撞擊牙齒,聲音耳朵聽進去,[隨心應量。] 隨個人的心應所知之量,應念佛之量,隨心應量,隨個人的能力、心力、念力應自己所了悟的量。體悟得愈深念得愈定,體悟得不深念得愈煩惱, [循業發現。] 循著念佛的淨業發現種種清淨心, [舌意根下。] 舌意根下意思就是舌頭當下就是心。沒有第二個心,舌意根下,下就是當下,舌意根就是舌頭當下就是心,叫做舌意根下。舌意根當下就是我們這顆心,意思就是舌意不能分。舌頭一動心就跑出來,念頭當下就跑出來念佛, [念念之中,便有阿彌陀佛四字。音聲曆曆可陳。] 陳就是詳細、清楚可以描述,表示很清楚的意思。 [聲不越竅。] 竅就是六根,聲音就不要超越你的六根,超越六根就是聲音太大,你沒有聲音也不行,太大聲也不行,超越自己六根的範圍,自己聽得到就可以,微微的出聲自己聽得到就可以,聲不越竅,這個竅是兩種意思,第一個叫做孔,我們頭部開孔的地方就是六根,是不是?第二個叫做關鍵,我們說竅門、竅門,這個人抓到了竅門,就是這個人抓到了關鍵,所以叫聲不越竅,就是不能太大聲,音聲不能超越你六根的範圍,因爲是微微的念, [聞性內融。] 這樣攝心攝得住,六根不外緣,又不用費力,然後往內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就是念佛念給自己聽,念給自己聽,聞性內融,[心應舌機。] 機就是舌根,機就是意的意思,心就是念頭,念頭隨著舌根就出現了, [機] 就是舌,機 [抽念根。] 機就是這個舌根念頭一跑出來,抽,念根就是清淨自性,抽就是引出,舌根就引出清淨自性,因爲聽自己的聲音,舌根不會念得很大聲,但是也不是沒有聲音,所以機抽念根,就是舌根也就是念頭的意思。這個念頭就…… 抽就是引出,引出我們的清淨自性,叫做機抽念根。 [心竅在舌。] 心就是自性,清淨的自性關鍵就在這個舌頭,心就是念頭,也可以解釋作念頭,我們這個念頭,念佛的念頭,關鍵、竅門就在舌頭,也可以解釋根本就在舌根,也可以這樣解釋。 [擊擊竅聞。機機念複。] 擊擊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撞擊,就是舌頭,然後一次又一次的怎麼樣?耳朵聞,竅就是我們的竅門或者是根,聞就是耳聞,擊擊竅聞,擊就是一次又一次,你每一次的舌頭,念南無阿彌陀佛…… 或者是阿彌陀佛…… 舌根一次又一次的念出來,然後怎麼樣?耳朵一次一次的聞叫做竅聞,擊擊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耳朵聞,機機就是念念,每一個念頭叫做機機,這個基本的就是音,或者也可以說舌頭這個舌根,每一次的舌頭撞擊叫做機機,就是舌根的意思,舌頭一次一次的念,意思就是念念,機機念複就是每一念重複的念,機機叫做念念,念念念複,重複的這樣念,用智慧善巧方便的念,念給自己聽,念佛是念給自己聽,念給自性聽,心不散亂,一散亂清淨自性馬上知道,機機念複。 [寄竅在耳。] 哪一根負責的呢?耳朵在負責的,耳朵在負責的,竅就是竅門,也可以說是耳根,因爲耳要聽,耳朵聽自己的聲音,這樣你的心的念頭不會往外跑,往外跑你念不出來, [從聞入流。] 從聞性,一般凡夫攀緣叫做出流,現在叫做入流,回光返照的意思,回光返照往清淨自性流進去,一般攀緣外境叫做出流,造生死業,出世間往裏面看,那個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叫做從聞入流,從聞性接受音聲怎麼樣?來回光返照你的起心動念, [聞反精元。] 精元就是微細的第八意識,這個出自《楞嚴經》,微細的第八意識,就是接近清淨自性,接近清淨自性,聞反就是聞性回光返照,返看自己的清淨自性,後來你會發現你的起心動念都不離開清淨自性,因爲你念給自己聽,一有起心動念、妄念,你馬上可以覺察, [寂聞空性。] 最後你就能夠達到所有的音聲融入空性。原來我所有的聞,都是現前當下這一念,畢竟清淨的心,原來是離不開我們寂滅的涅槃妙心,叫做寂聞空性,什麼叫寂聞?雖有聞但是等于無聞,雖無聞但是也不離聞,能聞所聞皆畢竟空,但的的確確聞很清楚叫做寂聞,雖然聞但是畢竟空,雖然畢竟空仍然如是聞,叫做寂聞空性,[是叁融會。] 叁融會,諸位,把筆放下來看我這裏,諸位注意看,清淨自性,清淨自性在我們的心中,對不對?在心中,嘴巴念出來,心,嘴巴念出來,耳朵聞,對不對?再攝受到心,怎麼樣?嘴巴念出來,耳朵,心,它是一個循環,知道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從自性出舌頭念,舌頭念出耳朵聞,聞入心性接受,再心性再出來,受到音聲耳朵聞,就變成一個循環,聞性就是自己聽自己的聲音,自己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讓它跑掉,久而久之 [念念圓通。] 諸位看,念念圓通,爲什麼?這叫自性念佛,[久久遂成唯心識觀。] 你所有起心動念都不能離開現前當下這一個心識,馬上知道。所以我告訴你修行愈久的人,起無明馬上就可以知道,動念馬上就可以知道,凡夫就是起無明就放任它,一直拼命的一直放任,叫做野馬脫缰,野馬脫缰,所以我告訴諸位,想一想十幾歲念高中,二十幾歲脾氣火爆,叁十歲慢慢,像我在雷音寺的時候,有時候跟一貫道的來,一貫道的來在那邊吹牛,那個實在也受不了,我在那邊脾氣也是那個時候,就這樣跟他在廚房,那個一貫道的來,我就跟他在廚房吵了起來,說:你不要這樣子,這裏是道場,對不對?你要說法就找你們道親,找你們道場,大家就…… 所以我那個時候,脾氣、個性也很強硬,年歲也慢慢、慢慢大了,慢慢大了,現在如果說講堂,有看到一貫道的道親來,你就慢慢講,慢慢講,我先到上面休息,爲什麼?一動念馬上就知道,這樣不好,這樣不好,動念馬上就知道,知道,所以凡夫就是跟著自己的個性走,聖人就是可以操縱整個心態,完全大不相同的日子,但是我們生氣,本來就是希望快樂,但是生氣並不能得到快樂,並沒有快樂,衆生就是這樣,起貪嗔癡的念頭總是希望快樂,可是他還是繼續沖,聖人剛好不一樣,剛好放下這些,放下這一些,世尊悟到萬法畢竟空寂無所得,這個才是真正的快樂,心靈能夠享受真正的智慧,這個才是真正的快樂,原來緣起都是假相,離假一切真,六祖講的離開緣起的假相,一切統統是清淨自性,你只要記住緣起就是假,但莫住著,萬法總不用學,但學無所住,但學無住,就是《傳心法要》講的,一等是學,直須無學,一等,一二叁四的一,等,上等學禅的人,一等是學,直須無學,當下就無所學,爲什麼?有所學就是後天意識形態,無所學就是清淨自性。清淨自性我不須要學,後天有所學,有所學就是語言、音聲、文字、觀念、意識形態,你不能離開這些意識形態,所以後天學問總是不堪,不堪就不能了生死,禅師講的後天學問總是不堪,到了生死一點用處也沒有,語言、文字、觀念,變成自己的所知障,對我們破除執著一點幫助都沒有,是不是?如果你學曆高反而能夠謙虛,運用你語言的工具,文字的工具、學問的工具,反而有好處,如果你讀書讀到博士了,學位很高反而拿來傲視別人,或者是你學佛學得變成老參了,是不是?人家初機的來建議,有時候你都不聽,都不聽,你是初機,你算什麼?我老參,諸位,這個也是煩惱的一種,不能離開四相,我相、人相、衆生…
《深信淨土誓死不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