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疲劳,让我们身心很疲劳,积久或怠,这样修行收不到效果,很容易疲怠,因为太累,所以诸位,修行过猛的人日子撑不久,日子撑不久要细水长流,每天固定功课一步一步来,要滴水穿石,你看那个人最近很用功,那不一定,不一定,对不对?
底下,积久或怠,懈怠了,[若只心念。不作音声。] 只有心默念可是没有声音, [外机不抽。] 机就是境,就是外面的因,机本来就是因,知机其神乎,了解他的动机,就跟神一样的伟大,知机其神乎,如果了解一个人的起因,了解一件事情因的根本,对不对?你要查这一件案件,就查这个动机,外机就是外境、外因,不抽就引不出来,因为没有声音,音声属于外境,不抽就是不显的意思,外面的声音的境界不够显著,抽就是引不出念头,为什么?因为没有声音。 [内对不出。] 内对就是对内,对内引不出心的念力,叫做内对不出,反过来对内引不起念力,所以念力还是要靠外面的音声,要靠外面的音声,所以要念出声,念出声,不能太大声,但是也不能没有声音, [沉浊昏住。] 如果不出声很容易睡着了,遇昏沉心容易浊,提不起劲,昏住,为什么?很快就睡着了,我们以前去打佛七就是这样子,打佛七止静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打完没多久就出来一种声音了,厉害吧,坐着还能睡,这还不是普通的工夫,我们以前打大专佛学精进佛七,哪像你们这么好命,我一天拜一千拜,一天拜一千拜,念两万声的佛号,九支香从早上凌晨三、四点钟干到晚上将近十一、二点,真的,我是这样子的,没有像你这样好命的,不过有的回寮房也许在用功,回寮房以后就:我打佛七不要吵,什么事情?就这样打大哥大手机,我们这里没有严格的规定怎么样子,我们不会这样子,毕竟现在教育大家不太一样了,自己觉悟七天把手机关掉,不要对外联络,好好的摄心,回到寮房还是要用功,还是应该这样子。
底下,沉浊昏住, [易成废忘。] 因为念不出声音,废忘,将来慢慢的废除就忘掉了修行,一直提不起劲,所谓昏住就是在那边提不起劲,昏昏沉沉的,易成废忘, [有巧方便。] 有善巧方便, [无用动口。] 你不须要动口, [不出音声。] 音声指太大声,不出大音声,不须要动到口,也不须要出很大的音声, [微] 只是用 [以舌根。] 舌头轻轻的 [敲击前齿。]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或者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子。敲击前齿,轻轻的敲,用舌根轻轻的敲击前面的牙齿, [心念随应。] 因为我们的念头就在舌根,贯注一心。舌头念出来撞击牙齿,声音耳朵听进去,[随心应量。] 随个人的心应所知之量,应念佛之量,随心应量,随个人的能力、心力、念力应自己所了悟的量。体悟得愈深念得愈定,体悟得不深念得愈烦恼, [循业发现。] 循着念佛的净业发现种种清净心, [舌意根下。] 舌意根下意思就是舌头当下就是心。没有第二个心,舌意根下,下就是当下,舌意根就是舌头当下就是心,叫做舌意根下。舌意根当下就是我们这颗心,意思就是舌意不能分。舌头一动心就跑出来,念头当下就跑出来念佛, [念念之中,便有阿弥陀佛四字。音声历历可陈。] 陈就是详细、清楚可以描述,表示很清楚的意思。 [声不越窍。] 窍就是六根,声音就不要超越你的六根,超越六根就是声音太大,你没有声音也不行,太大声也不行,超越自己六根的范围,自己听得到就可以,微微的出声自己听得到就可以,声不越窍,这个窍是两种意思,第一个叫做孔,我们头部开孔的地方就是六根,是不是?第二个叫做关键,我们说窍门、窍门,这个人抓到了窍门,就是这个人抓到了关键,所以叫声不越窍,就是不能太大声,音声不能超越你六根的范围,因为是微微的念, [闻性内融。] 这样摄心摄得住,六根不外缘,又不用费力,然后往内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就是念佛念给自己听,念给自己听,闻性内融,[心应舌机。] 机就是舌根,机就是意的意思,心就是念头,念头随着舌根就出现了, [机] 就是舌,机 [抽念根。] 机就是这个舌根念头一跑出来,抽,念根就是清净自性,抽就是引出,舌根就引出清净自性,因为听自己的声音,舌根不会念得很大声,但是也不是没有声音,所以机抽念根,就是舌根也就是念头的意思。这个念头就…… 抽就是引出,引出我们的清净自性,叫做机抽念根。 [心窍在舌。] 心就是自性,清净的自性关键就在这个舌头,心就是念头,也可以解释作念头,我们这个念头,念佛的念头,关键、窍门就在舌头,也可以解释根本就在舌根,也可以这样解释。 [击击窍闻。机机念复。] 击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撞击,就是舌头,然后一次又一次的怎么样?耳朵闻,窍就是我们的窍门或者是根,闻就是耳闻,击击窍闻,击就是一次又一次,你每一次的舌头,念南无阿弥陀佛…… 或者是阿弥陀佛…… 舌根一次又一次的念出来,然后怎么样?耳朵一次一次的闻叫做窍闻,击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耳朵闻,机机就是念念,每一个念头叫做机机,这个基本的就是音,或者也可以说舌头这个舌根,每一次的舌头撞击叫做机机,就是舌根的意思,舌头一次一次的念,意思就是念念,机机念复就是每一念重复的念,机机叫做念念,念念念复,重复的这样念,用智慧善巧方便的念,念给自己听,念佛是念给自己听,念给自性听,心不散乱,一散乱清净自性马上知道,机机念复。 [寄窍在耳。] 哪一根负责的呢?耳朵在负责的,耳朵在负责的,窍就是窍门,也可以说是耳根,因为耳要听,耳朵听自己的声音,这样你的心的念头不会往外跑,往外跑你念不出来, [从闻入流。] 从闻性,一般凡夫攀缘叫做出流,现在叫做入流,回光返照的意思,回光返照往清净自性流进去,一般攀缘外境叫做出流,造生死业,出世间往里面看,那个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叫做从闻入流,从闻性接受音声怎么样?来回光返照你的起心动念, [闻反精元。] 精元就是微细的第八意识,这个出自《楞严经》,微细的第八意识,就是接近清净自性,接近清净自性,闻反就是闻性回光返照,返看自己的清净自性,后来你会发现你的起心动念都不离开清净自性,因为你念给自己听,一有起心动念、妄念,你马上可以觉察, [寂闻空性。] 最后你就能够达到所有的音声融入空性。原来我所有的闻,都是现前当下这一念,毕竟清净的心,原来是离不开我们寂灭的涅槃妙心,叫做寂闻空性,什么叫寂闻?虽有闻但是等于无闻,虽无闻但是也不离闻,能闻所闻皆毕竟空,但的的确确闻很清楚叫做寂闻,虽然闻但是毕竟空,虽然毕竟空仍然如是闻,叫做寂闻空性,[是三融会。] 三融会,诸位,把笔放下来看我这里,诸位注意看,清净自性,清净自性在我们的心中,对不对?在心中,嘴巴念出来,心,嘴巴念出来,耳朵闻,对不对?再摄受到心,怎么样?嘴巴念出来,耳朵,心,它是一个循环,知道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从自性出舌头念,舌头念出耳朵闻,闻入心性接受,再心性再出来,受到音声耳朵闻,就变成一个循环,闻性就是自己听自己的声音,自己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让它跑掉,久而久之 [念念圆通。] 诸位看,念念圆通,为什么?这叫自性念佛,[久久遂成唯心识观。] 你所有起心动念都不能离开现前当下这一个心识,马上知道。所以我告诉你修行愈久的人,起无明马上就可以知道,动念马上就可以知道,凡夫就是起无明就放任它,一直拼命的一直放任,叫做野马脱缰,野马脱缰,所以我告诉诸位,想一想十几岁念高中,二十几岁脾气火爆,三十岁慢慢,像我在雷音寺的时候,有时候跟一贯道的来,一贯道的来在那边吹牛,那个实在也受不了,我在那边脾气也是那个时候,就这样跟他在厨房,那个一贯道的来,我就跟他在厨房吵了起来,说:你不要这样子,这里是道场,对不对?你要说法就找你们道亲,找你们道场,大家就…… 所以我那个时候,脾气、个性也很强硬,年岁也慢慢、慢慢大了,慢慢大了,现在如果说讲堂,有看到一贯道的道亲来,你就慢慢讲,慢慢讲,我先到上面休息,为什么?一动念马上就知道,这样不好,这样不好,动念马上就知道,知道,所以凡夫就是跟着自己的个性走,圣人就是可以操纵整个心态,完全大不相同的日子,但是我们生气,本来就是希望快乐,但是生气并不能得到快乐,并没有快乐,众生就是这样,起贪嗔痴的念头总是希望快乐,可是他还是继续冲,圣人刚好不一样,刚好放下这些,放下这一些,世尊悟到万法毕竟空寂无所得,这个才是真正的快乐,心灵能够享受真正的智慧,这个才是真正的快乐,原来缘起都是假相,离假一切真,六祖讲的离开缘起的假相,一切统统是清净自性,你只要记住缘起就是假,但莫住着,万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所住,但学无住,就是《传心法要》讲的,一等是学,直须无学,一等,一二三四的一,等,上等学禅的人,一等是学,直须无学,当下就无所学,为什么?有所学就是后天意识形态,无所学就是清净自性。清净自性我不须要学,后天有所学,有所学就是语言、音声、文字、观念、意识形态,你不能离开这些意识形态,所以后天学问总是不堪,不堪就不能了生死,禅师讲的后天学问总是不堪,到了生死一点用处也没有,语言、文字、观念,变成自己的所知障,对我们破除执着一点帮助都没有,是不是?如果你学历高反而能够谦虚,运用你语言的工具,文字的工具、学问的工具,反而有好处,如果你读书读到博士了,学位很高反而拿来傲视别人,或者是你学佛学得变成老参了,是不是?人家初机的来建议,有时候你都不听,都不听,你是初机,你算什么?我老参,诸位,这个也是烦恼的一种,不能离开四相,我相、人相、众生…
《深信净土誓死不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