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句,一轉身,我的媽啊,一轉身不得了,那個老女人就跟他講,要就來,怎麼這麼醜,又老又醜。
好了,跟大家講講開心的話題,底下說常運虛空平等心,[無我人衆生壽者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記得《金剛經》這一部,要是你叁藏十二部經典,沒有時間看,《金剛經》這一部你非看不行,非把它搞懂不行,要把它搞通,[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個好難,好難,這一句我在大一聽經聞法,就知道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可是一直體會不出來,爲什麼要離一切諸相,後來再看到《阿含經》的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再看到大乘的禅宗的即心即佛,慢慢的體悟、體悟,原來如此,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才真正的體悟,原來佛法很簡單,這是因爲自我冠上一個知見立知,拼命的頭上安頭,本來清淨心安立一個是非、善惡、能所的知見,所以就搞不來,所以見一切相,了悟當體即空,不即也不離,沒有能緣也沒有所緣,沒有能取也沒有所取,取舍統統放下,好端端的佛性就現前,[論曰。我以計內。人以計外]。我就是我相,執著一個我相就執著有一個內,人就人相,人相就是在外,心外以爲心外有一個衆生,其實不是,統統同一個清淨自性。就像一千個燈光照射出來的光,看起來是融爲一體,可是每個光獨立存在,我們的清淨自性也是一樣,每一個人都有清淨自性,散發出來的大智慧融爲一體,無量的世界也是一樣,諸佛菩薩證悟了的心跟我們衆生的心融爲在一體,諸佛菩薩看起來是各個獨立,其實是融爲一體,所以自他是不二,我們的心性跟諸佛菩薩一樣,但是我們現在是衆生,因爲加一個執著,虛空法界盡是佛,其中多了一個小人就是我,就是著一個我相,加一個我的觀念就是小人。
底下,[衆生以續前爲能],著衆生相以續前就是憶念,憶念爲能,爲自己有能力,著[壽者]相,壽者就是一期的生命,簡單講就是貪生怕死,著一個希望長生不老,活更久一點叫做著壽者相,一期的生命叫做壽者,[以續後]續後就是期盼未來,我們總是吃好一點的,睡好一點,希望活更長,最好是能夠找到仙丹,看看能不能永恒,長生不老,不老長生,結果他是一定會失望,因爲這個生滅的色身,包括諸佛菩薩都要示現涅槃,壽者以續後[爲義。既無內外前後執心]。沒有內、沒有外,沒有前、沒有後的執著的心,[則一切諸相悉皆空寂]。所以記得修行的重點放在去執著,你要牢牢記住這一句話。記住這一句話你一生終身受用,所以我告訴諸位,要大徹大悟需要經過千錘百煉,愈大的逆境就愈感恩,大逆境大成就,寬恕他、感恩他、原諒他。記得我的話,大逆境大成就,寬恕他、感恩他、原諒他。記得我的話,[故經雲。知無我人。誰受輪轉]。知道無我相、無人相,誰受到輪轉呢?[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是名離相念佛叁昧。此則見一切衆生,本性皆同彌陀。既不著有相無相二邊。亦無有斷見常]這個要頓點,有見或者是無見,也沒有有或者是斷,統統沒有,不是著有就是著斷見、常見,也沒有這些斷見、常見,斷見就是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常見就是人死了以後生生世世都是人,狗死了以後生生世世做狗,所以也沒有斷見和常[見之說],這個就是邪見,衆生不是著有就是著無,[是念念彌陀出世]。就是正念,[處處極樂現前。如此念者。無念之念]。諸位,無念,真如就是無念,無念之念就是真如之念,真如無念嘛!真如的無念這個念[念則真如]不生不滅,[無生之生。生則實相],爲什麼?得清淨心,[故知無念即離念]。記得離念就是離執著的念、離分別的念,離顛倒的念,你只要牢牢記住這個,一切相執不得、著不得,取不得也舍不得,爲什麼?緣起本來就是性空,該怎麼善巧方便過日子,我們就要這樣過日子,所以知無念就是離念,離一切念頭,所以禅宗最厲害了,動念即乖,很厲害,動念即乖,動到執著的念頭就錯,就偏離了本性,[實相乃無相。無相則無住]。既然了知萬法畢竟空,執著沒有什麼任何的意義,換句話說,你執著這個世間緣起的假相,就一定會失望,幻化的東西一定會滅掉,非幻不滅,非幻就是我們的智慧般若心,幻化有一天會滅盡,非幻不滅就是我們的清淨心、佛性不會滅掉,一個人[無住則入佛境界]。諸位,《傳心法要》有一句話很重要,修行人萬法總不用學,但學無住,這個是黃檗斷際禅師很重要的一句話。修道人萬法總不須要學,但學無住,就是不能執著,黃檗斷際禅師又講了一句了不起的話,一等是學,直須無學,我告訴你,那個大徹大悟的人講話,一點都不羅嗦,一等是學,直須無學,一等是學,一就是最厲害的,上流的,一等的,是學就是禅學,你想要了解佛的心嗎?直須無學,直,當下就無學,爲什麼?萬法畢竟空,一個顆粒微塵,叁千大千世界無盡的法界,它就是緣起,《華嚴經》講什麼?《華嚴經》就講四個字,法界緣起,《華嚴經》就是講這個法界緣起,無量叁千大千世界,就是一樣緣起兩個字,緣起就是無自性,這個無自性貫通了體悟了,叁藏十二部經典統統不必看,看哪一部經典哪一部經典通,問題就是緣起無自性,這個無自性就是很難很難體會,很難體會,無自性就是沒有實性。[此乃無上真正大菩提道。若到此地]。清淨涅槃的自性,[無修無證。無生死可脫。無涅槃可求。性相俱空]。爲什麼?性相俱空。[聖凡齊等]。這個齊等就是平等,[無佛道可成。無衆生可度。無己靈可得]。己靈就是念頭,執著的念頭叫做己靈,找來找去統統是平等,統統是平等,[一念無爲。十方坐斷]。諸位,這一念無爲,諸位,寫一個字叫做絕對空,絕對的空性叫做一念無爲,萬法總在一念,這一念就是畢竟空,就是等于一真法界,叫做絕對的意思,諸位,這個絕對不是相對裏面的絕對。是絕對裏面的絕對,相對裏面的絕對,是說由相對論來襯托絕對,可是佛法不是,世間法就是由相對來襯托絕對,譬如說,諸位,注意聽,譬如說相對這個是撫尺,這個是桌子這相對的,這個是杯子,這個是麥克風,這個是經架,這叫相對襯托,虛空就絕對,虛空是絕對,注意,世間法是不能解脫的,世間法是由相對,我們這個是相對,這個麥克風,這個杯子,這個眼鏡,這個桌子,相對來襯托虛空的絕對,佛法不是這樣,佛法就這個是毛巾,它就是畢竟空,毛巾不必襯托虛空,毛巾跟虛空平等,因爲就是絕對,沒有什麼好分析的,它觀測到最後變化的本質,就是畢竟空。沒有實體可得處處絕對,所以看到這個就是心性的影現,這個就是你的清淨的本性的顯現出來,沒有分別,沒有動念,哪裏萬法都平等,所以佛法叫做絕對的絕對,不是由相對來體悟到絕對,世間人是由相對來體悟到絕對,佛法不是,一個顆粒微塵就是平等的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爲這一個顆粒微塵,就是畢竟空,法界緣起還是畢竟空,當我們體悟到萬法就是絕對的時候,所有的相都回歸到心性的東西,記得,相滅性則顯,這句話很重要,幻相滅盡了清淨自性就顯現。
底下,十方坐斷,空間是盡法性,盡法性就是我們的心性,十方坐斷,因爲空間也是妄想的産物,釋迦牟尼佛不是講佛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叁千大千世界,是名叁千大千世界,這一句不就是說,十方的虛空就是妄想嗎?佛說的叁千大千世界,就是無盡的虛空,即非叁千大千世界,就是當體即空,對不對?它就是幻化出來的東西,[無一法本有]。沒有一法不是本來具有的,叫做無一法非本來就具有的,[無一法始成]。始成就是沒有一法叫做開始而成就,就是本來就成,不是造作而成,本自圓成不是今日始成,無一法始成,沒有一法是現在才成就的,是本來就存在,[自他互收。事理無礙]。若講事講理都是畢竟空,平等無礙,[塵塵具足。刹刹全彰。]諸位,塵塵是指小,刹刹是指大,塵塵具足,爲什麼?一個顆粒微小的一個微塵,還是畢竟空還是心性的影現,刹刹就是無量的,叁千大世界的大還是畢竟空,還是心性的影現全彰,[法本如然。]如就是畢竟空,萬法本來就是畢竟空,[思議莫及。]你要用語言去討論,用意識心去思惟,統統沒有辦法,佛法是不可思議的,[可謂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我們講的佛,[一路涅槃門。][遠祖師禅經序雲。禅非智無以窮其寂。]說到禅法不是大智慧的人沒有辦法了悟,畢竟空、無生的道理,寂就是寂滅,所以一個悟道的人他的心是寂靜的,他是與世無爭的,你要贏就讓你贏,衆生贏就是贏得煩煩惱惱,聖人都是站在輸的一個角度,就輸得清清淨淨,[智非禅無以深其照。]大智慧的人如果沒有禅,禅就是即心即佛,禅就是佛心,大智慧的人如果沒有佛的心,無以深其照,[禅智者。照寂之謂。]照就是用,寂就是體,[其相濟也。]互相幫助,[照不離寂。]就是智照不離空寂,[寂不離照。]智慧之照,[感則俱遊。]俱遊就是體用一如,感就是入,悟到了畢竟空體用就一如,[應]就是出,前面的感就是入,這個應就是出,入就是畢竟空,由于畢竟空,出[則同趣。]趣就是妙用現前,趣向哪裏就作用,照寂同時,[慈照雲。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常寂常照。名常寂光。]這個文字都很簡單,[念佛之人。欲參禅見性。但依此法。][要于淨室正身端正。掃除緣累。]緣就是外緣之累,就是修行人,記得要把外緣盡量減少,[截斷情塵。]截斷就是徹底斷除,情就是外在的執著,因爲凡所有相都是虛妄,沒有什麼好執著的,[瞠開兩睛。]就是睜開兩個眼睛,微微的睜開,[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外道就是修這個,心想要把它定一個,這個定很好又著一個定,不曉得我們本性就具足有一個定還要加一個定,[回光一照。內外俱寂。]寂就是畢竟空,[然後密密舉念]然後這個時候了悟,了解萬法畢竟空,[南無阿彌陀佛叁五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回…
《深信淨土誓死不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