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深信净土誓死不退▪P3

  ..续本文上一页句,一转身,我的妈啊,一转身不得了,那个老女人就跟他讲,要就来,怎么这么丑,又老又丑。

  好了,跟大家讲讲开心的话题,底下说常运虚空平等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记得《金刚经》这一部,要是你三藏十二部经典,没有时间看,《金刚经》这一部你非看不行,非把它搞懂不行,要把它搞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这个好难,好难,这一句我在大一听经闻法,就知道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可是一直体会不出来,为什么要离一切诸相,后来再看到《阿含经》的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再看到大乘的禅宗的即心即佛,慢慢的体悟、体悟,原来如此,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才真正的体悟,原来佛法很简单,这是因为自我冠上一个知见立知,拼命的头上安头,本来清净心安立一个是非、善恶、能所的知见,所以就搞不来,所以见一切相,了悟当体即空,不即也不离,没有能缘也没有所缘,没有能取也没有所取,取舍统统放下,好端端的佛性就现前,[论曰。我以计内。人以计外]。我就是我相,执著一个我相就执著有一个内,人就人相,人相就是在外,心外以为心外有一个众生,其实不是,统统同一个清净自性。就像一千个灯光照射出来的光,看起来是融为一体,可是每个光独立存在,我们的清净自性也是一样,每一个人都有清净自性,散发出来的大智慧融为一体,无量的世界也是一样,诸佛菩萨证悟了的心跟我们众生的心融为在一体,诸佛菩萨看起来是各个独立,其实是融为一体,所以自他是不二,我们的心性跟诸佛菩萨一样,但是我们现在是众生,因为加一个执着,虚空法界尽是佛,其中多了一个小人就是我,就是着一个我相,加一个我的观念就是小人。

  底下,[众生以续前为能],着众生相以续前就是忆念,忆念为能,为自己有能力,着[寿者]相,寿者就是一期的生命,简单讲就是贪生怕死,着一个希望长生不老,活更久一点叫做着寿者相,一期的生命叫做寿者,[以续后]续后就是期盼未来,我们总是吃好一点的,睡好一点,希望活更长,最好是能够找到仙丹,看看能不能永恒,长生不老,不老长生,结果他是一定会失望,因为这个生灭的色身,包括诸佛菩萨都要示现涅槃,寿者以续后[为义。既无内外前后执心]。没有内、没有外,没有前、没有后的执着的心,[则一切诸相悉皆空寂]。所以记得修行的重点放在去执着,你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记住这一句话你一生终身受用,所以我告诉诸位,要大彻大悟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愈大的逆境就愈感恩,大逆境大成就,宽恕他、感恩他、原谅他。记得我的话,大逆境大成就,宽恕他、感恩他、原谅他。记得我的话,[故经云。知无我人。谁受轮转]。知道无我相、无人相,谁受到轮转呢?[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是名离相念佛三昧。此则见一切众生,本性皆同弥陀。既不着有相无相二边。亦无有断见常]这个要顿点,有见或者是无见,也没有有或者是断,统统没有,不是着有就是着断见、常见,也没有这些断见、常见,断见就是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常见就是人死了以后生生世世都是人,狗死了以后生生世世做狗,所以也没有断见和常[见之说],这个就是邪见,众生不是着有就是着无,[是念念弥陀出世]。就是正念,[处处极乐现前。如此念者。无念之念]。诸位,无念,真如就是无念,无念之念就是真如之念,真如无念嘛!真如的无念这个念[念则真如]不生不灭,[无生之生。生则实相],为什么?得清净心,[故知无念即离念]。记得离念就是离执着的念、离分别的念,离颠倒的念,你只要牢牢记住这个,一切相执不得、着不得,取不得也舍不得,为什么?缘起本来就是性空,该怎么善巧方便过日子,我们就要这样过日子,所以知无念就是离念,离一切念头,所以禅宗最厉害了,动念即乖,很厉害,动念即乖,动到执着的念头就错,就偏离了本性,[实相乃无相。无相则无住]。既然了知万法毕竟空,执着没有什么任何的意义,换句话说,你执着这个世间缘起的假相,就一定会失望,幻化的东西一定会灭掉,非幻不灭,非幻就是我们的智慧般若心,幻化有一天会灭尽,非幻不灭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佛性不会灭掉,一个人[无住则入佛境界]。诸位,《传心法要》有一句话很重要,修行人万法总不用学,但学无住,这个是黄檗断际禅师很重要的一句话。修道人万法总不须要学,但学无住,就是不能执着,黄檗断际禅师又讲了一句了不起的话,一等是学,直须无学,我告诉你,那个大彻大悟的人讲话,一点都不罗嗦,一等是学,直须无学,一等是学,一就是最厉害的,上流的,一等的,是学就是禅学,你想要了解佛的心吗?直须无学,直,当下就无学,为什么?万法毕竟空,一个颗粒微尘,三千大千世界无尽的法界,它就是缘起,《华严经》讲什么?《华严经》就讲四个字,法界缘起,《华严经》就是讲这个法界缘起,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样缘起两个字,缘起就是无自性,这个无自性贯通了体悟了,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不必看,看哪一部经典哪一部经典通,问题就是缘起无自性,这个无自性就是很难很难体会,很难体会,无自性就是没有实性。[此乃无上真正大菩提道。若到此地]。清净涅槃的自性,[无修无证。无生死可脱。无涅槃可求。性相俱空]。为什么?性相俱空。[圣凡齐等]。这个齐等就是平等,[无佛道可成。无众生可度。无己灵可得]。己灵就是念头,执着的念头叫做己灵,找来找去统统是平等,统统是平等,[一念无为。十方坐断]。诸位,这一念无为,诸位,写一个字叫做绝对空,绝对的空性叫做一念无为,万法总在一念,这一念就是毕竟空,就是等于一真法界,叫做绝对的意思,诸位,这个绝对不是相对里面的绝对。是绝对里面的绝对,相对里面的绝对,是说由相对论来衬托绝对,可是佛法不是,世间法就是由相对来衬托绝对,譬如说,诸位,注意听,譬如说相对这个是抚尺,这个是桌子这相对的,这个是杯子,这个是麦克风,这个是经架,这叫相对衬托,虚空就绝对,虚空是绝对,注意,世间法是不能解脱的,世间法是由相对,我们这个是相对,这个麦克风,这个杯子,这个眼镜,这个桌子,相对来衬托虚空的绝对,佛法不是这样,佛法就这个是毛巾,它就是毕竟空,毛巾不必衬托虚空,毛巾跟虚空平等,因为就是绝对,没有什么好分析的,它观测到最后变化的本质,就是毕竟空。没有实体可得处处绝对,所以看到这个就是心性的影现,这个就是你的清净的本性的显现出来,没有分别,没有动念,哪里万法都平等,所以佛法叫做绝对的绝对,不是由相对来体悟到绝对,世间人是由相对来体悟到绝对,佛法不是,一个颗粒微尘就是平等的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为这一个颗粒微尘,就是毕竟空,法界缘起还是毕竟空,当我们体悟到万法就是绝对的时候,所有的相都回归到心性的东西,记得,相灭性则显,这句话很重要,幻相灭尽了清净自性就显现。

  底下,十方坐断,空间是尽法性,尽法性就是我们的心性,十方坐断,因为空间也是妄想的产物,释迦牟尼佛不是讲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这一句不就是说,十方的虚空就是妄想吗?佛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无尽的虚空,即非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当体即空,对不对?它就是幻化出来的东西,[无一法本有]。没有一法不是本来具有的,叫做无一法非本来就具有的,[无一法始成]。始成就是没有一法叫做开始而成就,就是本来就成,不是造作而成,本自圆成不是今日始成,无一法始成,没有一法是现在才成就的,是本来就存在,[自他互收。事理无碍]。若讲事讲理都是毕竟空,平等无碍,[尘尘具足。刹刹全彰。]诸位,尘尘是指小,刹刹是指大,尘尘具足,为什么?一个颗粒微小的一个微尘,还是毕竟空还是心性的影现,刹刹就是无量的,三千大世界的大还是毕竟空,还是心性的影现全彰,[法本如然。]如就是毕竟空,万法本来就是毕竟空,[思议莫及。]你要用语言去讨论,用意识心去思惟,统统没有办法,佛法是不可思议的,[可谓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我们讲的佛,[一路涅槃门。][远祖师禅经序云。禅非智无以穷其寂。]说到禅法不是大智慧的人没有办法了悟,毕竟空、无生的道理,寂就是寂灭,所以一个悟道的人他的心是寂静的,他是与世无争的,你要赢就让你赢,众生赢就是赢得烦烦恼恼,圣人都是站在输的一个角度,就输得清清净净,[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大智慧的人如果没有禅,禅就是即心即佛,禅就是佛心,大智慧的人如果没有佛的心,无以深其照,[禅智者。照寂之谓。]照就是用,寂就是体,[其相济也。]互相帮助,[照不离寂。]就是智照不离空寂,[寂不离照。]智慧之照,[感则俱游。]俱游就是体用一如,感就是入,悟到了毕竟空体用就一如,[应]就是出,前面的感就是入,这个应就是出,入就是毕竟空,由于毕竟空,出[则同趣。]趣就是妙用现前,趣向哪里就作用,照寂同时,[慈照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常寂常照。名常寂光。]这个文字都很简单,[念佛之人。欲参禅见性。但依此法。][要于净室正身端正。扫除缘累。]缘就是外缘之累,就是修行人,记得要把外缘尽量减少,[截断情尘。]截断就是彻底断除,情就是外在的执着,因为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没有什么好执着的,[瞠开两睛。]就是睁开两个眼睛,微微的睁开,[外不着境。内不住定。]外道就是修这个,心想要把它定一个,这个定很好又着一个定,不晓得我们本性就具足有一个定还要加一个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寂就是毕竟空,[然后密密举念]然后这个时候了悟,了解万法毕竟空,[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回…

《深信净土誓死不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