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4. 馬祖雲:「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複更迷,如日出時,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與煩惱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無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屬坐,坐即有著,若見此理,真正合道,隨緣度日,坐起相隨,戒行增薰,積于善業,但能如是,何處不通。」
315. 證此(本性)之時,萬象俱絕,恒沙妄念,一時頓盡,無邊功德應時俱備。
316. 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吃(喝)茶吃飯處,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爲處。
317. 佛性不可思量測度見到,當下便見,擬思則差。
318. 傅大士偈雲: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坐起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319. 高峰禅師:「修行人如一人與萬人敵,又如逆水行舟。」
320. 沩山禅師雲:「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
321. 佛性本來是真如,不須再求真。
322. 妄本無體性,如人作夢,夢時非無,醒來了不可得。
323. 心本無作,道常無念。
324. 參禅人須下大疑情,心中有不決了處,須力爭不可少存情面。
325. 趙州:「佛之一字,我不喜聞,自性無名,心佛衆生,皆是假名。」
326. 司空本淨禅師:「佛是虛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實,總是假名。」
327. 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則不滅。
328. 古德雲:「將山河大地轉歸自己,能如此,便有獨立自由份,生死輪回,皆不相幹。」
329. 真心空寂,無所不遍。
330.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331. 諸佛真語,以心爲宗。衆生信道,以宗爲鑒。
332. 衆生界即諸佛界。
333. 因迷而爲衆生。諸佛心是衆生心,因悟而成諸佛。
334. 心如明鑒,萬象曆然。佛與衆生,其猶影像。涅 槃 生死,俱是強名。
335. 四大如壞幻,六塵如空華。自心爲佛心,本性即法性。
336. 知心無住,即是修行,無住而知,即爲法昧。
337. 住著于法,斯爲動念,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338. 無所住,不染不著,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見種種法。
339.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
340.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隨心自在,無複對治,即名常住法身。
341. 閉目不見色,內心動慮多,幻識假成用,起名終不過,知色不關心,心亦不關人,隨行有相轉,鳥去空中真。
342. 嗔心暴烈,不發則已,發則雖盡反以前所爲,亦不暇顧及。
343. 俗眼既認一切對待者爲實事,分別計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貪嗔也。
344. 世間萬事莫非對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則是一切虛幻不實,有即非有矣;然而不無幻顯現,非有而有也。顧既超乎其表,是爲不著,不如是不能證絕對之性體,此大智也;隨順其中是爲不壞,不如是不能救輪回之衆生,此大悲也。
345. 當令心如虛空,超然塵表。虛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346. 施不住相,福如虛空。
347. 不著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雙空,並空亦空。
348. 由凡夫至究竟覺,其功行唯一離相而已。
349. 萬緣俱絕者,一切法性空,一切處無心。
350. 舍一切煩惱是布施,與諸法無所起是持戒,與諸法無所念是忍辱,與諸法離相是精進,與諸法無所住是禅定,與諸法無戲論是智慧。
351. 清淨無染是戒;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于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爲慧。
352. 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
353. 過去事,莫思量;未來事,莫願莫求;現在事,與一切事但知無著。
354. 知心不壞是實相法身,知心含萬像是功德法身,知心無心是法性法身,隨根應說是應化法身,知心無形不可得是虛空法身。
355. 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 槃 。
356. 心無去來,即入涅 槃 。是知涅 槃 即是空心。
357.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358. 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359. 衆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
360. 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
361 .心中無叁毒者,是名國土清淨。
362 .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縛。
363 .離心者,非是遠離于心,但使不著心相。
364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動自真如。
365 .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
367 .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368 .一心有滯,諸法不同。
369 .清淨心智,如世萬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370 .淨律淨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371 .諸法不相到,當處解脫。
372 .但性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373 .寂靜不生,放曠縱橫,所作無滯,去住皆平。
374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375 .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
376 .聲聞住空修空被空縛,修定住定被定縛,修靜住靜被靜縛,修寂住寂被寂縛。
377 .不求名利不求榮,只麼隨緣度此生,一個幻軀能幾日,爲他閑事長無明。
378 .綠水無憂,因風皺面;青山不老,爲雪白頭。
379 .向外馳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380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沈淪。
381 .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山。
382 .禅非語文可闡揚,祛除妄心能品嘗,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覓禅空自忙。
383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384 .但求一席安心地,誰與龍蛇論是非。
385 .生計恰爲一野鶴,粗疏飲啄總隨緣。
386 .天地原爲一逆旅,江湖何處是吾家。
387 .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簾 。
388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389 .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
390 .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名自在人。
391 .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
392 .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余殃。
393 .認得心性,可說不思議。
394 .但有諸見,即是無邊身。若有見處,即名外道。
395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396 .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爲智。
397 .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嗔,無憎愛,無勝負。
398 .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诠,即非實義。
399 .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400 .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爲著相。
401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402 .無心者,無一切心。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寒不礙,無能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
403 .言下便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卻成有,默契已。
404 .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升于靈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
405 .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406 .當下無心,便是本法。
407 .如來藏本自空寂,並不停留一法。
408 .忘機是佛道,分別是魔境。
409 .無法,無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無法無非法,故是心心法。
410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不無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411 .無名即是一切諸法得道之處。
412 .心不可傳,以契爲傳。心不可見,以無爲見,契亦無契,無亦無無。
413 .無心似鏡,與物無競。無念似空,無物不容。
414 .欲求大道。先正其心。
415 .妄念無生,乃名真心不動。
416 .妄息心空,真知自現。
417 .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
418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419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已顯現。
420 .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421 .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
422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423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424 .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425 .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426 .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
427 .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
428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429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
430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431 .此心本淨,無可取舍。
432 .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
433 .離相爲離念之方便…
《佛心禅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