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心禅話▪P5

  ..續本文上一頁,離念爲離相之究竟。

  434 .能不起念,一切相不離自離。

  435 .取相之病若除,則內而五蘊,外而山河等一切法,便如楞嚴經所說鹹是妙淨明心淨明體。

  436 .性乃本具,萬古恒常,非由因緣聚會而生者也。

  437 .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438 .諸法緣生者,謂一切法本來無生,但由因緣聚會,假現生相耳。

  439 .夫衆生處處執著,一言執著,便有能所。就能執一面言,無非妄念。就所執一面言,便是諸法。

  440 .欲遣我執,最妙觀空。

  441 .佛稱醫王,又稱空王,即謂能醫衆生執實之病耳。

  442 .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

  

  443 .不得一法,名爲傳心。

  

  444 .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

  

  445 .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是汝本來面目。

  

  446 .道元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唯有如來能知。

  

  447 .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是處。

  

  448 .欲得作佛去,不舍衆生心,但莫汙自性,即是解脫義。

  

  449 .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450 .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451 .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

  

  452 .佛法以心爲本,以身口爲末。

  

  453 .心外見法即是外,若悟自心,即離生死,即是涅 槃 。

  

  454 .佛與衆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

  

  455 .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

  456 .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衆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曆河沙劫終不得菩提。

  457 .非有之有爲妙有,非空之空爲真空。

  458 .空心靜坐,百無所思,以爲究竟,即著空相,斷滅諸法。

  459 .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460 .種種形貌,喻如屋舍。舍驢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舍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無取無舍,何得有別。

  461 .無得無證者,即是證佛法身;若有得有證者,即邪見增上慢人,名爲外道。

  462 .即色即空,名爲等覺;二性空故,名爲妙覺。

  463 .無覺無無覺,名爲妙覺。

  464 .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465 .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可說;即于般若空寂體中,具恒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

  466 .如來五眼:見色清淨名爲肉眼;見體清淨名爲天眼;與諸色境乃至善惡,悉能微細分別,無所染著,于中自在,名爲慧眼;見無所見名爲法眼;無見無無見名爲佛眼。

  467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468 .盡無盡。爲二性空故,見聞無生是盡,盡者諸漏盡。無盡者,于無生體中,具恒沙妙用,隨事應現,悉皆具足,與本體中亦無損減,是名無盡。

  469 .天地在乎,萬化由心。

  470 .聖人妄念忽起,即同凡夫;一念回機還同本得,凡夫即聖。

  471 .深深拔,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472 .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談對面,非佛而誰。

  473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474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475 .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

  476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無邊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477 .物自有去來,見性無來去也。

  478 .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爲邪念,不念善惡名爲正念。

  479 .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無所念,一切處無心。

  480 .只個無念,是名真念。

  481 .但知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得無念時,自然解脫。

  482 .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483 .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484 .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485 .罪從心生,還從心滅。善惡一切,皆由自心。

  486 .于外相求,無有是處。于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于內覺觀,如一念傾,即證菩提。

  487 .妄念不生爲禅,坐見本性爲定。

  488 .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

  489 .若無禅定,念想喧動,壞其菩提。

  490 .心住無住處;心不住一切處;心不住善惡有無內外中間,不住空不住不空,不住定不住不定;如是名無住心也。

  491 .不住六塵生心。

  492 .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爲真如。意謂一切法無體,體惟淨性,即是一切法體惟淨性,所以諸法一如,稱爲一真法界。

  493 .蓋心雖無法,而法從心生。故十法界之性,不離乎惟一真心。

  494 .念是業識,而性體中並無是事。

  495 .雖業識紛動,而性淨自若,猶之虛空中萬相森羅,而虛空仍自若也。

  496 .念乃隨起隨滅,並無實物,一猶之空花,幻有實無也。

  497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念自性定,心地無我自性慧。

  498 .二性空是體,知二性空是解脫,更不生疑,即名爲用。

  499 .布施何物?布施卻二性。所謂善惡性,有無性,愛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淨不淨性,一切悉皆施卻。

  500 .所謂同體慈悲,便是如實的了知,一切衆生和己身無二無別。

  501 .真正佛法的人生觀,他是真能見著萬法皆空,便立于這個空上。他又真能見著萬法不空,便立于這個不空上。因爲他立于這個空上,他便熄滅貪嗔癡叁毒,滅除人、我、衆生、壽者四相。因爲他立于這個不可空上,他便上求佛法,下化衆生。

  502 .樹幹粗時,不怕沒果實。

  503 .海之所以能大,在于其處低,而能彙衆流。

  504 .解在行處,行在解處。

  505 .知念之本身,當下即空,便不致執虛爲實。

  506 .須知觀照雖亦是念,乃順體起用之念,便可順此用以入體。

  507 .佛法處處不離觀照,必時時刻刻去思惟方可。

  508 .自初下手至成佛爲止,皆是不住于相。

  509 .吾人事事依照佛說去行,心中卻一無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雖無其事,依舊精進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510 .須知對待之見未忘,尚未能出世間。

  511 .出世法必須離開分別心,在絕對上作觀。

  512 .轉凡夫觀念,至絕對境界,即是證性。

  513 .證性須要無念。念者分別心也。有分別心,即落于對待;落于對待,即時時刻刻去分別,而爲意識所籠罩,必觀至無念方可。

  514 .佛說能觀無念者,即爲向佛性。

  515 .修行須依經中所明之理,返照自性。

  516 .佛所說法,須于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時契入。

  517 .佛說成佛,終不自以爲有少法可得。

  518 .欲見本性,必應離名絕相,破其我見。

  519 .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而起念即著相矣。

  520 .知謹言慎行,便不錯因果而無挂礙。

  521 .竹節虛心是我師。

  522 .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523 .人情世態紛纭往複,安危苦樂隨遇而安。

  524 .以不著相故,雖事來即應,而天君泰然不爲所動;以相非斷滅故,雖心不著相,而條理秩然毫無廢事。

  525 .我佛原爲度世而來,故所說法,無不世出世間一切攝盡,惟須融會貫通如是真實之義,則事事皆可奉持,時時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處處皆是佛法矣。

  526 .無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不生不滅,湛然常寂。

  527 .身心以自性爲見。自性本來清淨,湛然空寂,與空寂體中,能生此見,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淨,以清淨故,能生此見。如明鑒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明鑒無心故。

  528 .于畢竟空中熾然建立。

  529 .不可見,了了見;無有知者,無不知者。

  530 .體寂湛然,無有去來,不離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

  531 .于無分別體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別一切,無事不知。

  532 .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

  533 .法身自在無方,觸目無非正覺。

  534 .法性本無青黃,衆生謾造文章。

  535 .對境心常不起,舉足皆是道場。

  536 .佛與衆生不二,衆生自作分張。

  537 .法性本來空寂,不爲生死所絆。

  538 .煩惱即是菩提。

  539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無住。

  540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 徹 。

  541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廣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滅,求之不得,棄之不離。

  542 .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鏡像,照而常空。

  543 .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于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于空門。

  544 .但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知。

  545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而影滅。若無心妄照,則萬累都捐,若任運寂知,則衆圓起。

  546 .語默不失玄微,動靜豈離法界。

  547 .悟寂無寂,真知…

《佛心禅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信的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