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P7

  ..續本文上一頁人化妝起來是很漂亮,但是可以看不可以接近,接近她你就麻煩大了,讓她發火了,發火就是說你讓她發無明,就麻煩了。我就告訴她,你現在恨你的丈夫,你又不認命,這樣對你有什麼幫忙。我恨他我快樂,我說你妄語,恨一個人不可能快樂。雖說那樣,我就是要繼續恨他。我說那隨緣,那你就好好的恨,按照叁餐恨,早餐、午餐、晚餐。你要恨他我有什麼辦法呢?我只能叫你不要自殺,叫你不要恨人家,叫你不要忌妒人家,釋迦牟尼佛也只能這樣子教導你。所以一般人來講說佛陀你度我,佛沒有辦法度衆生。只有你按照佛講的真理,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好好的修行,佛不能度,只有你能度你自己,你要弄清楚。你今天你不修行誰也沒有辦法,你一定要恨別人那你就好好地恨吧!我滿你的願,隨緣,對不對?所以說不要這樣子。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他就像一個老師,他教你這樣做,你又不要這樣做,那他也沒有辦法。

  所以說我們本來沒有的東西,就是我們本性沒有這一些爭執嫉妒、恨、貪、嗔、癡,這一些肮髒的東西,我們本性本來就沒有,那我們本來就沒有的這一些錯覺。六根、六塵、六識說産生的一種錯誤的觀念,本來就沒有這一些,那是我們後天愈裝愈多,那麼本有的清靜本性就遭到埋沒了。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本性就被埋沒了。如果你有一天,你也修到像佛一樣,放下,而且仁慈,對每一個人都慈悲。那你可以坐在中間,水果拿起來就吃。這個中間不一定是釋迦牟尼佛坐的,你要發願:佛陀,有一天我要坐你的位子。這就對了。你不要永遠說佛陀我永遠禮拜你,你爲什麼不發願說佛陀我有一天要坐你的位子,那就是說要成佛。我慢不可以有,佛慢不可無。人不可以驕傲,是我慢不可有,佛慢就是對成佛肯定的信心,叫做佛慢。我慢不可以有,佛慢不可無。你要堅持你的心地,你有一天也會成佛,把你本有的無量的般若智慧顯現出來,我們現在顯現不出來,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于是我們每一個人在自我的形成當中,就跟迷迷糊糊的自他不二的真我迷失了,我們人本性是絕對的平等,你我都是平等,慢慢、慢慢來從以前到現在,從出生到死,一直接受這一些色、名、妄想的執著,然後把它分裂成對立的思想。本來民胞物與,本來清靜的佛性,于我們每一個人都孕育于內在,可是我們現在強烈的把他分成兩種,那是因爲我們有先天的業力,再接受後天的這一些妄想、執著、分別,一直累積一直積壓,這一些語言、名字、文字、美醜、善惡、好壞、正、邪強烈的對立的觀念,一直壓抑,把我們清靜的本性都壓下去了,所以我們現在說看到的都是二,不是不二。《維摩經》講的煩惱當下悟道就是菩提,善惡同一體,正邪同一體,真假同一體,好壞同一個體,有爲、無爲同一體,這個就是真我。那麼自他不二,要是悟到究竟,你就找到了真我,真正的我。我們現在是假我。

  所以我們要學禅。參禅,悟道很簡單,就是要恢複我們心底的原態,要恢複我們本來的面目。所以這個就是必須要靠鍛煉了,然後慢慢的去除雜質,達到即心即佛,全心即人,全人即佛,佛法人格化的境界,讓這個佛法在現實的社會當中妙有的産生運用無窮,你就活生生的體會出禅是一種灑脫自在,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既平凡又不平凡,既不平凡又平凡。煩惱當下悟道即是菩提,有爲悟道當下就是無爲。你就會發現真正的生命是什麼?所以說禅是一種不二法門的圓滿現量,圓滿的現量,我們一般人看經典常常會誤會:「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來考試看看,你們新加坡的佛學常識,「煩惱即菩提」,對不對?「菩提即煩惱」,對不對?不敢了,在關公面前不敢耍大刀,還是要聽聽師父的看法,在孔子面前不敢賣文章,就像昨天有的人鼓掌,看隔壁都沒有鼓掌嚇一跳,怎麼別人都沒有共鳴,只有我在鼓掌,這個聽經也是很可愛的。有一次夫妻來聽經有很可笑的事情,有一次我就問他們,男衆要出家的請舉手,有一個男衆就舉手,他太太在旁邊就“嗯”,他就(回頭)我不知道你在後面,你怎麼不早講?“咳”一聲就少一半,我說那你舉一半算什麼?出一半嗎?頭發剃這一半,這一半不剃?講來講去還是怕老婆。「煩惱即菩提」是對的,煩惱即菩提不是說煩惱就是菩提,意思是說煩惱當下悟道就是本性,是一體兩面的東西,煩惱如果是手背,悟道就是手心,同樣是手知道嗎?意思就是說你煩惱也是這個思想,你改過這個思想你悟道你還是一個思想對不對?意思就是思想和善惡都在一念之間,並沒有一個實體的分開來,這是煩惱,這是菩提。「菩提即煩惱」就錯了、就不對了,菩提怎麼會是煩惱呢?那麼意思就是佛就是衆生——菩提就是佛。那你講菩提就是煩惱,那變成佛就是衆生了,開玩笑,佛修叁大阿僧祗劫還當衆生,它這句話不是這個意思。「菩提即煩惱」就是佛菩薩的悲心已經覺悟了,開采這個菩提的清靜的自性出來,那麼他憐憫衆生。佛菩薩沒有什麼煩惱的,姑且說他煩惱衆生,他煩惱衆生是煩惱什麼?煩惱你們不學佛,不修行。你說慧律法師你有什麼煩惱?我有煩惱。你煩惱什麼?我煩惱新加坡的佛法不興盛。這個是方便簡單說煩惱。所以說「煩惱即菩提」,這是對的,但是說「菩提即煩惱」,這是不對的!不要傻呼呼的人家講你就跟著講,不要這樣子。

  今天、昨天我們所講的禅是不二法門的圓滿現量,悟道當下就是。我們人很容易受文字的搬弄,文字裏面它就寫這個生滅法裏面,悟道就是不生不滅法,然後有很多人他就在拿這個毛巾:「奇怪,哪裏有不生滅?」他不懂得這個不生不滅的道理是什麼?人家講了他就用這個觀念。這是毛巾,這個毛巾縱橫的線所構成的就是毛巾,這個毛巾你把它分析就是絲再把它切成碎顆粒,那就是分子、電子、質子、中子,再來把它分析那就是無常的能量energy,這是比較差的根器的人,用分析的方式讓你覺悟到世間沒有真實性跟無常性。要是大智慧的人不需要這樣子,大智慧的人一看到這個毛巾就知道這根本就是假的,因緣和合的,有一天它會壞掉,因爲因緣生滅,當下悟道沒有真實體,就進入不生不滅了,而不是生滅法裏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那就是說我要去一個生滅裏面去找一個不生不滅,這變成兩種東西,這個比較深,你慢慢去體悟。

  所以禅是絕對的獨立、絕對的自由、絕對的平等,是可以證明的,是可以自己親自去體悟的。禅是理性與智性的登峰造極,昨天有講過,但是講的並不深入。我們說佛的定義是什麼?佛的定義就是感情與理性達到balance point,就是平衡。凡夫的心就是忽高忽低,高低高低,變成曲線形的狀態,感情高理性就低,理性低感情就高,變成理性是水感情是火,這個水火不相容。當兩個人談戀愛,談到極點的時候都忘我了,她爸爸媽媽告訴她這個男的很壞怎麼樣,她打得很熱的時候,她不會管父親母親,什麼道德觀念還是什麼都不管,先結婚再講。一個人這個感性一發揮出來完全喪失理性,你那個時候你再怎麼勸告她都不會聽。所以我這個人很聰明,我勸她她不聽,我就讓她去死,等到有一天被丈夫打得頭破血流她就會回來,知道師父講得對。教育有時候需要時間,你現在告訴她這樣不行不行,她思想不成熟,她沒有辦法體會成熟的人講的話,她一定要經過很長的波折,所以每一個波折都是成熟的過程。每一種創傷都是開悟的過程,創傷不是不好,但是不能墮落,不過太強烈的波折會承受不了的。因此我的教育就是你要這樣子,那你就去做,你有一天你就會來告訴我你錯了,我再教導你。現在都是這樣子,沒有幾個有理性的。

  佛就是感性跟理性達到最高超的平衡點,佛就是這樣子。他也不會因爲今天談念愛談得昏頭轉向,也不會執著他的兒女,也不會執著他的王位。但是他會對每一個衆生又是這麼的慈悲,人家看到這個佛陀那一種威嚴,你看到他就自然向他下跪頂禮,他也沒有教你跟他頂禮你就自然跟他下跪頂禮,他修到那種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你看他很威嚴,可是一接觸感覺有無量的慈悲心。

  有一次佛陀出去托缽的時候,有一個小女孩子在玩土沙,因爲她很小,她跑向佛陀來了,說佛陀來了,佛陀來了,我們去供養,就拿了沙土,把它倒在佛陀的缽裏面,佛陀很歡喜,很歡喜。佛陀的徒弟就堵住了,小孩子怎麼可以對叁界的至尊,這個無上的佛陀這樣沒有禮貌,因爲孩子還很小,佛陀告訴他不要阻止他,她有這一念供養的心就不得了。我入涅磐以後經過一千多年後,她會在震旦就是東方出生,她會變成一個女王,就是武則天。拿那個一點沙還不是飯倒下去,就作女王,這個供養的功德還真是不是簡單。這是供養聖人,供養我沒有功德,我沒有修行。不過你不要拿土沙來,我不吃那個。

  所以說你不要小看這個緣。佛陀的慈悲,那一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不是凡夫做得到的。提婆達多從山上推下石頭,要把佛陀打死,佛陀的腳趾被他打得流血了,佛陀還發願將來他下地獄我還要去地獄度他,我們現在的人不可能。你在路上走的時候,啪……,然後他就說我今天是吃素的,不然你就該死!忍不住,他哪裏有辦法像佛陀這樣子容忍、慈悲任人家侮辱,沒有辦法,他不悟到感情跟理性他沒有辦法平衡,對不對?沒有辦法,沒有這種能力,想作也沒有那種能力。所以說我們一個修行人,感性要受理性的支配,理性要受智性的支配,而智性要與空性會合,就是感性、理性、智性、空性。你悟到空性你就無我,你就沒有執著,你就知道世間是幻化的,刹那生刹那滅沒有實體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常常講自己有理性,佛教講理性要受智性的支配。爲什麼要加一個智性? Why

  靠理性,兩個人會吵架,那是因爲兩個人每一個人都覺得他對,他才會吵架,我覺得我有理性,你也覺得你有理性對不對?兩個人都覺得有理性就幹起來了,就吵…

《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臨終切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