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架,所以理性這種東西是不可靠的。你從小接受這種教育,你的background你的背景會影響你的思想,你的教育會影響你的思想會影響你的看法。人因爲長時間的接受後天教育,會把我們本性的智性掩蓋著,然後透過主觀的色彩,就是業力,然後去醜化跟扭曲一切。所以由我們這個沒有破掉執著的人講出來的話,沒有幾個是正確的,都是不公正的,每一個人都自私。爲什麼?他要愛護自己的兒女,他要愛護自己的面子,他需要金錢,他哪裏會去爲衆生呢?佛菩薩剛好顛倒,他犧牲生命都是要爲衆生。
所以佛菩薩沒有六道輪回,就是舍得、放得下。而凡夫沒有辦法跳出六道輪回,就是執著、放不下。所以這個理性看法統統不一樣。在臺灣這個立法院是有名的打架地方,不曉得你們新加坡的TV有沒有報道?那個打得……請李登輝總統吃飯,那是國大代表翻桌子,啪……翻桌子的叫黃昭輝,是基督徒的,李登輝總統也是基督教的,兩個都是奉神的旨意。他當總統是神的意思,他給他翻桌子也是神的意思,都是神God。在臺灣立法院有民進黨的,有國民黨的那打得扭成一團,那不能帶槍進去,否則要在立法院鬧出人命來,那個領帶這樣子拖,那個頭發這樣子抓。所以有人叫我當做宗教的代表去參政去,進入立法院-打架,normal沒有毛,一抓抓不到,他們都是博士,在立法院那些立法委員都是博士,兩個人看法不同,他認爲他的看法是對的,他也認爲他的看法是對的,兩個都覺得很有理性都是博士,那個能夠競爭到立法委員的都是得到法學博士,臺灣大學的法學博士,威斯康辛的法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的什麼博士,史丹佛大學的博士,康乃爾大學的博士,都是這一類的,可是一討論起來就打起來了,電視就是這樣一直報道。然後在臺灣的小孩子看久了,就問媽媽說,「媽媽,立法院是不是大人打架的地方」,很嚴重,這個很嚴重。所以說理性這種東西是不可靠的對不對?他一定要用智性、用智慧來支配理性它才不會偏差,智性就是我們智慧的本性。再來,智性一定要會歸到空性的東西,如果智性會歸,不究竟的空也是有法執,他認爲他有智慧。
空就是絕對的平等。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有四個步驟:感性、理性、智性、空性,所以我告訴諸位,世間人最懂得感情的,不是在家人,是我們出家人,你相信嗎?在家人他哪裏懂得感情呢?兩個人很好是不是?兩個人很好就不能發生一點點事情,吵架。師父對衆生好,我沒有什麼目的的,我對你們好哪有什麼目的,頂多你們給我一個紅包,給我一個紅包我又不能花,你以爲拿你們紅包做什麼?我一天吃的不到叁十塊臺幣,真的,我吃的都是兩湯匙的半碗,我的胃我持午持了八年,因爲持午本身是很好,可是因爲我持午持了八年,我沒有那個體力吃得又少,以前都過午不食八年,到後來胃酸過多、十二指腸潰瘍、幽門阻塞,一直嘔吐,一直嘔吐,現在一天要吃五、六餐,都吃一點點,一點點,沒有辦法,對不對?所以說要看自己的身體。
空性的東西才是究竟堅固的,我希望諸位要好好的去悟道。所謂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無常;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放下;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絕對;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平等;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自由;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獨立;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灑脫自在;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無所著、無所住,空一切法不立一切法,就是佛法。就是一塵不染,就是一絲不挂,所以空是很好用的。你今天你就是空不掉,今天你恨一個人,你就是缺少什麼功夫?「空!」你空不掉你的思想,你今天貪,你就是缺少什麼修養?「空!」空掉那個貪。空可以把它解釋作除掉,可以把它解釋作放下,可以把它解釋作灑脫、自在、清靜、平等、獨立、自由,統統可以用一個「空」字來解釋,你要慢慢的去體會。空的最方便法就是觀無常,沒有實體的,沒有實在的,這個是假的,不要被騙去了。
有很多人聽了師父的演講,如飲甘露,叁天七天不生氣,經過七天以後又恢複原狀。《心經》講的不生不滅,脾氣還是很大,後來他就來問師父了,說:師父我都有聽你的cassette tape,聽這個錄音帶,可是我都很清楚,爲什麼還生氣。我說談何容易,知道是一回事,證悟是一回事。佛法分解悟跟證悟兩個階段。解悟是說你了解本性是什麼?你了解世間是苦的是無常的,要放下得失的觀念,不要受虛妄之相所左右,這個是解悟而已,你只有了解沒有用的,還要怎樣?下功夫去修行。修到事理圓融真正的定慧均等,那才是真正本來的面目。講大家都會講誰不會講,我也會講,只是做不到而已。但是雖然說做不到,可是我們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對不對?我們知道怎麼樣下手,所以禅是佛所傳的本心,以心印心就是傳這個。禅就是佛法的真正的慧命,釋迦牟尼佛所傳的在靈山會心一笑,只有摩诃迦葉也笑,以心印心不在語言。所以禅的根本精神就是正見和正受,希望諸位菩薩你要覺悟。(休息)
你一定要用心的聽我在講什麼!在很短暫的時間裏面,把禅宗的精髓分析,你要好好的聽,不管你聽得懂跟不懂,統統要講,我盡量用淺顯的語言來解釋。「至道無難,唯嫌撿擇,但莫真愛,洞然明了。」解釋一下,你要達到究竟的解脫之道並不困難,就怕你選擇這個又擇那個,選擇那個又選擇這個,只要你的心放下,不要去恨一個人,也不要去愛,就是執著任何一件事情,你清清楚楚,慢慢你就會知道本性是什麼?
「毫厘猶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修行如果親近了善知識卻弄錯了,把本性弄錯了,差一點點就天地之別,正確的知見可以悟道,差一點點的知見卻會走錯路。「欲得現前、莫存順逆,」你想本性現在你的前面,你的心不能因爲順境而産生歡喜,也不能因爲逆境而産生煩惱,順、逆都是一種自然,必定會發生的,只是遲跟早而已,遲會發生,早會發生,不一定的,只不是徒勞念境,你不了解本性是什麼?以爲跑到山上去靜坐著就會開悟,那只是身體的休息不是見性,見性是妙用無窮,于動態中二十四個小時裏面安祥自在。違順相诤是爲心病,我們的內在裏面常常有人違背我,我就與他爲敵,他就與我爲敵。有人順從我他就是我的好朋友。換句話說,內在裏面存在著不是敵人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敵人,叫做違順相诤,是爲心病。心裏最大的病就是一下子是敵人一下子又是朋友,一下子順境一下子逆境,內心裏面錯縱複雜,一直痛苦的掙紮,不能放下。
「原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我們的本性就像太虛空一樣這麼大,本來也不欠缺什麼,也沒有剩下什麼,就是不增也不減。只是因爲我們有執著,還有一直壞的東西想要舍掉,取跟舍,所以不如是因。所以沒有辦法如如不動,沒有辦法相應這個本性。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你不要追逐這一些緣起幻生幻滅的假相。勿住空忍,當你在忍耐的時候,你不能有忍耐的觀念。這樣才是真正了不起的聖者。所以一種平懷泯然之境。你只要放松自己,放下一切觀念性的東西,你自然就會除掉一切。但除妄想,放下妄想,莫作聖解,是一種平懷泯然之境,你只要把你的心安住在無所住,平淡的地方、平實的地方、平凡的地方,你慢慢的,妄想就會沒有。所以說止動歸止,止更彌動,爲止兩邊甯止一種。就是你想要停止這個動,那個動停止的那個念頭還是動,你想要停止這個妄想,那個那一念想要停止,哪個妄想也是動知道嗎?希望你慢慢體會。說我現在在妄想,我動一個念頭要把它停止,那個也是妄想。「止動歸止,止更彌動。」你想要止住它它就愈動得厲害,爲止兩邊甯止一種。你就不入空不要然就入有,不入動就變成入靜,不入正就入邪,還是兩邊,不能達到絕對的一種。所以一種不通兩處施工。
「前有莫有、從空背空。」你第一種弄不清楚了,你用兩個方式把它産生更加的矛盾。你要除掉這個有就會被有所迷惑。你要從空去破除又執著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講得太多考慮得太多反而不相應。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只要你不執著世間的文字語言,包括任何一個人謾罵你傷害你,語言用筆攻擊你都要放下。「絕言絕慮,」絕慮,這是思想除掉那個妄想不要讓它起心動念。「無處不通」,這個時候你所到之處統統是本性。
「歸根得止、隨照適中,」你只要悟到這樣放下,你不要認爲有佛道可乘,這個就是根,放下就是佛道,佛道不必追求,放下就是,如果你繼續追求一個佛道那還是執著,求法者無法可求。就是真正的佛法,知道嗎?
「須臾返照、順境全空。」你在刹那之間好好的就回光返照。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前面的空你把它轉變了,空本來是放下的東西,而你把空一直想要用空的思想去破除,因爲這個念頭就不是空,都是因爲妄見。「不用求真」,你不必去求一個真實性的佛性,不必去求它。「唯須息見,」平息你這個見地。眼、耳、鼻、舌、身所産生的妄想,這個見你只要息掉不要求真,就是你不要一直追求。我要追求一個佛性,我要追求,我要追求……單單這個追求的心還是執著,但是不追求又不心靜,求法、求法、求法……但是求法就是無法可求,求到無所求就是佛性。「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你只要停息你的錯覺。
「二見不住」,見跟不見統統放下,不要安住在相對立的見跟不見,取、舍、善、惡、好、壞、是、非、正、邪,二見不住,慎勿追尋。你不要去求,如果再追尋,再追就是挖肉成瘡。古來高僧大德禅宗講得很了不起,放下就是。禅就是放下,我追求這個禅,有追就失掉這個甯靜的內在,求就變成挖肉成瘡。這只手本來就很漂亮了,你看這手漂不漂亮?很白對不對?我現在要給它更好看一點,追求好看一點,用一只刀子一挖下去,把他美容變成不好看。你們看過那個土著沒有?非洲…
《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