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的語言 ( 六 )▪P10

  ..續本文上一頁當他是瘋子。爲什麼呢

   控製不住!所以因爲我們人沒有這個智慧,來平衡這個理性跟感性,因此我們就像跷跷板一樣,感性壓低,理性就高,理性高,感性就低,感性高,理性就低,兩者永遠水火不相容,所以家庭永遠爭執、永遠吵架,看法不同,爲什麼?人的情緒本來就控製不住了。人家說:“師父!師父!很奇怪,我看那些結婚的夫妻,怎麼都一直吵架?”我說:“這很簡單!無明加無明等于無明,這樣聽懂了嗎?”他說:“我聽不懂!”我問:“她先生有開悟嗎?”“沒有!”“既然沒有,無明就還在。他妻子有開悟嗎?”“沒有!”“妻子也沒有開悟,沒有開悟就叫做無明,無明加無明叫做什麼呢?叫做無明。”無明的父親加無明的母親,所生的是什麼呢?無明的孩子,那是一定的事,每個人一出生就是無明,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我們也不要像尼泊爾那種觀念,尼泊爾人信仰印度教,認爲孩子生得愈多,升天的機會就愈多,可不要像這樣。所以我出國回來後,打開電視看到金門王唱了一首歌:有緣無緣,大家睡作夥,孩子生十個,乎幹啦!把歌詞改編成要生十個,生十個怎麼受得了!這就很像尼泊爾的情形,夫妻有事沒事就邀去睡覺,就生出十個孩子了。所以說:夫妻吵架是很正常的, normal 這是非常正常的事,因爲大家都執著自己的看法,大家都不認輸,要夫妻不吵架,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要夫妻不吵架很簡單,就是一個已經躺在加護病房,另一個就沒有對象吵架了。所以因爲世間的無明,造成我們內心的矛盾性,而矛盾性來自于理性跟感性不能平衡。所以我們人的感情跟理性,是最難處理的東西。就像上次報導的,有個國中叁年級的學生愛上了一個老師,老師告訴她:“我們不可能,我早就有妻兒了,你是我的學生啊!”老師一直勸她這樣很不好,這個學生成績非常好,有很喜歡她的老師,但是成績好跟處理感情沒有關系啊,她是非常執著她的老師,很愛他、很喜歡他。 後來 老師告訴她:“我是有妻兒的人,你不要跟我糾纏不清。”結果她從十二樓跳下來,吹一聲口哨,就是表示跳下來了,當場死亡!十幾歲的孩子。說到這世間的感情跟理性,那一天報紙也報導,有一隊國小的男女學生,在廁所裏親嘴,老師在後面發現之後,想把兩人分開卻拉不動,親的欲罷不能,才是十幾歲的小孩子而已。你看,不曉得這是什麼世間。如果是開悟的人,開悟的人就不會這樣了,開悟的人還是可以親嘴的,但是他知道這都會有細菌,會帶來傳染病。如果希望對方早點開悟,我們如果重感冒,她要跟我們親嘴,我們就擤幾聲,來吧!對方就會明白原來再英俊的人也是垢穢之身,再英俊的人也是同樣如此。

  所以說,我們要理性。我們用智慧去觀照,今天都是一種妄想在作用,我們好好的用智慧去觀照,觀照這個身體,我們的理性就産生了。佛陀教我們要觀照我們這個身體,在化學的程度來講,我們的身體火化之後,所有的化學元素,拿去當肥料,合計起來價值兩塊八,比一只豬尾巴還不值錢,一只豬尾巴至少能賣上幾十元,一個豬頭就更貴了。

  再來,我們要冷靜,我們這個身體有屍毒,人的屍體如果沒有埋葬,放著讓它一直發臭的時候,我們人聞了會受不了,會中毒、我們人會重病,這就是屍毒。所以我們要了解世間的真相,俗話說:比死人還臭!我們這個色身,實在是很不清淨的東西,那麼對于我們的矛盾性、我們的執著性,就能慢慢逐漸的透視。所以佛教我們要不淨觀。

  再來,我們這個身體,如果是讀過醫學院的人,我們從這裏把它剖開,你就會看到五髒六腑,血不停得流,大腸小腸、大便小便,你都看得很清楚,胃啦等等,啊!原來美只是一層皮!我們那種強烈的感性的執著作用,馬上就會平息叁分。

  所以我們天臺宗講,要修止觀,“止”就是止息妄想,“觀”就是回光返照。要怎樣修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止。我們今天怎麼做呢?學佛是爲了什麼呢?爲了息苦,爲了離苦得樂,要如何離苦得樂呢?我們要先觀照,要離開欲望的束縛,我們修行最大的頭號敵人、殺手,就是欲望,金錢的欲望、男女的欲望。但是全部都沒有欲望,也不是佛所主張的,《八大人覺經》講的:「少欲無爲,身心自在。」佛是叫我們少欲,欲望少一點,不是叫我們把欲望完全斷絕,向外道過著那種很苦修的日子,不是的。人有飲食的習慣性,人有睡眠的習慣性,要恰到好處,所以佛說:要少欲無爲,才能夠身心自在。所以很多人看佛經,都是一知半解,認爲學佛之後,要完全沒有欲望,統統舍棄,吃只是吃一點,睡眠也不正常了,修行沒多久,耳邊就聽到奇怪的聲音了,就開始快發瘋了,真的啊!有個人聽到佛法之後,非常精進,也不躺下來睡覺了,很極端!我告訴他:佛沒有這樣跟我們講,佛說要精進沒有錯,可是要 用智慧去精進,我們精進就是叫做觀照。 像我們看《阿含經》,《阿含經》就是原始佛教,原始佛教都叫你四念住,要觀照。既然我們頭號的殺手就是欲望,欲望越重的人,修行越困難!吃是吃一大堆,睡也要睡十幾個小時,而且看到衣服不買就很難過,看到這個也喜歡,看到那個也喜歡,又被男女的感情綁得死死的,你就知道這個人想修行就很困難了。欲望愈重,苦就愈多,所以《金剛經》到最後說了一句話:有求必苦。這世間就是這樣,你有所求就有所痛苦,求到最後什麼也沒有。所以我們內在裏面充滿著愚癡,所以有矛盾性。因此佛教我們要觀照,觀照無常——這個身體會爛壞,山河大地也同樣會壞,觀照此身不清淨,大便、小便、血,排泄出來之後,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有腐臭味,我們的血液、尿液、唾液,我們稍微冷靜一下,認識我們自己,我們就沒有時間講別人的是非。我們今天因爲不了解這個色身,産生了錯覺跟妄想,日日夜夜都是活在矛盾當中,夫妻每天爭吵不休;母子、父子意見不合;父母親氣得半死,孩子還是無動于衷,照常我行我素。如果了解因緣果報,我們就不會這樣了,兒女有兒女的因緣;父母親有父母親的因緣;兄弟姊妹有兄弟姊妹的因緣,在《楞嚴經》講的:「循業發現」,按照他的業,而發現他種種的因緣,我們的因緣一直浮現。我們如果有種善根,我們學佛的緣就一直浮現。那麼我們今天來聽經聞法,這個因緣就一直浮現,我們有空時,就要多聽錄音帶、多看書。所以師父有載了一大堆書來,你們不去請的話就很可惜!譬如《淨土聖賢錄》,裏面就有記載往生的見證,要如何念佛、如何做功課。師父載來的《往生淨土聖賢錄》這個都要去看。

  那麼要如何讓我們的矛盾性産生平衡感呢?要記住!任何事情恰到好處即可,不要太好,也不要太不好,有一點粘,又有一點不粘,叁好米(廣告詞)。任何事情,保持距離,以策安全,恰到好處即可,不要太過頭,都要恰到好處, 太過有理性,沒有感情的人,你就度不了衆生; 太過有感情的人,被束縛了,失去理性,沒有真理,沒有擁有真理也不行,要怎麼樣才能産生平衡感?記住! 萬法皆空,緣起性空的道理。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沒有矛盾性,他會平衡。爲什麼?就算是有錢人,以我現在的心態,你每天給我一百億,我也不會覺得自己很富有,我覺得這世間沒有一樣屬于我們,我今天如果很窮,我也不會覺得我很委屈,因爲我的福報就是這樣,不然你叫我要如何呢?我的因緣就只有這樣,我的福報僅止于此,沒有第二句話。有智慧的人,他時時刻刻能夠平衡他的心態,他不會說強烈的刻意,去造成某一種追求性的東西,因爲這樣會造成一種矛盾。如果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也沒有矛盾性,何以故?他背後都是智慧。譬如說,我要利益衆生,我就來印書、寫書、認真的印,我也希望度更多的衆生,但是度更多的衆生,我是不是以煩惱心來度呢?不是!我以智慧的心來度衆生。所以有智慧的人,他無論是在理性、無論是在感性,無論是在哪一個角度,他都能夠平衡,他不會覺得委屈,他覺得很知足,覺得很感恩,內心平靜。簡單來說,開悟的人,心態是最平衡的,不會牢騷、不會抱怨。所以說,我們在臺灣能過著這種日子,若是還不知足、不平衡,那就很奇怪了!在臺灣不用說別的,光是說廁所就好了,我相信你們家的廁所不會有臭味,我們在臺灣,光是蹲在臺灣的廁所裏面,就是一種享受了。我們去尼泊爾,去加德滿都, Katmandu 加德滿都翻譯成中文,叫做木造城市, kat 就是木造的,加德滿都全是古迹、木雕,加德滿都意即木造的城市。你們知道嗎?那樣的大都市觀光區居然沒有廁所,又碰到我這個膀胱無力的人,到尼泊爾之後我就問小高:小高!小高!廁所在那裏?導遊就支吾的說:“這個廁所嘛……”。一個加德滿都的重點公共觀光區,竟然沒有廁所,真的!通車時,車上也沒有廁所,就要像一般民宅借私人廁所,可是當地民衆,少有廁所願意借人的,導遊跟人家借到廁所後,我就進去裏面,很少很少看到廁所是幹淨的,幾乎都是熏習著很重的味道,所以打趣說要唱爐香贊:香雲蓋菩……一進去裏面,就要高唱香雲蓋,一直熏習……讓你受不了,裏面是臭得無法呼吸!我把姿勢 pose 擺好之後,准備要小解時,尿不出來了,因爲很臭啊,就必須開始吹口哨了,意思是說:快一點!快一點!實在太臭了,讓人受不了,只得吹口哨,不然沒辦法!你看看!整個國家落後臺灣差不多五十年,五十年前的臺灣,還沒有這麼糟糕。然後我們從波卡拉要去奇旺,一路上都沒有廁所,找不到加油站,沒地方小解,所以車子一停下來之後,大家就東奔西跑,男衆拿著雨傘跑一邊,女衆拿著雨傘跑一邊,到後來也懶得拿了,太麻煩了!一停車之後,男衆跑一邊、女衆跑一邊,我也跟著大家跑呢!沒辦法,當法師也不能例外,裏面又只有我一個法師,我們有要顧到威儀,當法師的人,又不能讓…

《智慧的語言 ( 六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行叁昧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