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一直這樣在重複,這也是一種輪回,輪回不是只有指六道輪回,情緒的高低潮,就是一種輪回,這樣是沒辦法修行的。佛陀說: 用情緒的高低潮修行,如是之人,累劫不得成就。 用我們的情緒,今天高興,就多念一些佛,明天不爽快,就不想修行了,甚至就跟師父說:“我不要拜佛了啦!”好像拜佛是爲我拜的,這種人百千萬劫,都不可能成就道業。所以我們首先要破除這個高低潮的情緒 , 要用本性去修行,要用覺性去修行 , 一刹那之間就頓入我們無上的覺性 , 每一個人本自具足。所以今天講的課程非常重要,諸位不要缺席,不要進進出出,你要全神貫注。
我們人的思想嚴重錯在那裏,我上回有簡單提示過,今天要大大地來發揮,我們衆生的病態、心病是哪些東西,我們的病根在哪裏,病根如果掌握到,對症下藥,馬上就根治了。所以說真正會修行的人,兩句話就解脫了!爲什麼?他方法正確,隨時拿得正確,找對師父跟對人,聞法正確,一刹那就契入了!
第一個: 思想的累積性,這就是嚴重的錯誤。 譬如說,我們的數量觀,人活在這個世間,就是在數量裏面打轉,一直沒有辦法擺脫這個數字的累積性。譬如說這個人有十億,像王永慶這種有錢人,他累積了數百億的金錢,根本無法計算,我看到底有多少財産,連他自己也不知道,那根本是無法計算的;而乞丐是身無分文,什麼都沒有。我們從小就知道,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從小就這樣教育我們:一百比一大;一千比一百還大;一萬比一千還大,有這個累積性的觀念,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再加上一念執著,分別心就産生了。王永慶來,他是大企業家;辜振甫來,他的官位更大;乞丐來,不屑一顧。煩惱的是什麼人?煩惱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心已經落入數量的累積的錯覺裏面。
一個悟道的人、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一跟一億都是平等的,一億跟一百億也是平等的,統統一樣,何以故?一切法不可得,都是空性的東西。一百億對世間人來說很多,對不對?對聖人來說,不多也不少,何以故?這是一種觀念,多跟少的觀念而已。凡夫有多跟少的觀念;大跟小的觀念;貧窮跟富有的觀念,聖人沒有這種東西,聖人悟到萬法皆空,只有一元,他也活得很自在,何以故?緣起性空,不可得故。他身上有一百億,他也活得很快樂,何以故?他也是緣起性空,不可得,百年之後,這些都毫無意義。所以我們在這個現實的社會裏面, 因爲一二叁數量的累積觀念,致使我們産生很強烈的分別心,富貴、貧賤 ;瞧得起別人、瞧不起別人,因此這種種就造成我們的累積性;比如分別:你讀了幾年書?讀了二十年。我讀了二十一年。而那個人呢?那個人沒讀過書。在我們的本性中,沒有這種東西,你說那個人是博士。既然是博士,來,你炒盤菜讓我看看。不會,炒不出來,博士不會炒菜,博士只懂得一點點世間的學問,只懂得一點點專業,就 能稱爲 博士了。其實中 國對 博士的稱呼根本不對,應該稱爲專士,只專精一門而已,其余的都不會,“博”應該是樣樣精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無不知曉,那才叫做博士。
再來,你今天自稱是博士,你是哪一類的博士呢?譬如他回答:企 管 博士。隨便拿一種中藥給他看:這一味是什麼藥?不知道!博士不懂,那怎麼還稱博士呢
因爲他只有通達這一邊,另一邊是一竅不通。所以我們有累積的觀念,認爲世間人書讀得愈多,他就叫做能人,這是很嚴重的錯覺, 世間的書讀得愈多,有時候是所知障,是增加他累積的知識而已, 所以經驗可以幫助我們,也會害死我們。經驗,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財富,但是經驗也會造成倚老賣老,所以老人常說一句話:我吃的鹽巴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要多聽老人言。有時候老人自己偏差了卻不自知。所以我們累積性的觀念,年齡也是一樣;經驗也是一樣;乃至數量也是一樣,在聖人的心目中來說,都一律平等,何以故?不可得!所以我們生活在累積的這個錯覺裏面。譬如說,數學裏面的點、線、面,我們的定義是什麼?點是什麼東西?拿起一支筆,突然把它放掉,落下是形成一點,把這個點的連線變作線,把這個線把它畫一個兩度空間,叫做面,叁度空間 X 、 Y 、 Z ,叁個軸叫做空間,那麼由點連接成線,由線産生面,由面産生各種的空間這是衆生的一個累積性的觀念。所以大跟小就是衆生的觀念,而這個觀念沒有辦法突破,多跟少,何者比較大,這就不一定了。我們這裏有多少人?我們這裏,場內場外,加起來有好幾千人,幾千人似乎很大很大,譬如說這裏有兩千人,可是還坐不滿一個文化中心,一就比兩千大了。或是說這裏有一堆沙,一整臺卡車的沙,你算算看有多少粒沙,好幾千百億萬粒的一堆沙,抵不過幾克拉的一顆鑽石!何以故?多不一定贏,數量多不一定贏,我們的觀念一定要正確。
所以在座諸位!今天有兩千人來聽,我也是這種心情;今天有兩萬人來聽,我也會很認真得講;乃至跑到只剩這些法師,剩兩位比丘尼,我也是會把它講得很精彩,何以故?我沒有這種相的東西,我的心情不會因爲有兩萬人來聽,我就很認真得講;只剩兩個的話,那麼我簡單講講就好了,簡單,就像喝豆漿那麼簡單,我不會這樣子;爲什麼?這就是我們的本性在作用,佛陀沒有那種數量多跟少的觀念。何以故?不可得故!因此我們如果能夠擺脫數量觀,那麼不論富貴、貧賤,我們統統解脫。所以說,我們一定要了解,有智慧的人,他能夠用本性來修行,所以對于數量的多寡,他絕對不會在裏面打轉。
有一個人來跟我說:“師父!你接養德禅寺還要花一億五千萬,你打算怎麼辦?”我說:“放下啊,隨緣啊!”他說:“可是還沒有建好啊!”我說:“還沒有建好也是生滅法,建好了它還是生滅法,養德禅寺從開始興建,它就進入毀壞的階段,現在建好了,其他某一個部分又開始毀壞了,你說在何時興建完成了,其實某一個部分已經開始毀壞了,真要論起道場建好的時刻,這是很難評斷的!”他說:“師父!照你這麼說,要建到何時才算完成呢?”我說:“建到內心無所著,養德禅寺就建好了!”就算它今天正在興建,也是生滅法,建好了之後,它還是會敗壞,你用它十年,它也是生滅法,統統一樣!不管任何時候,它都是生生滅滅……,建好了也是這樣,沒有建好也同樣如此。但是我們的人生,要有一個責任感,我還是很認真的建設它,這就要看南投的福報了,對不對?總不能一億五千萬都讓我負責吧,不是嗎?你們難道不用多少出一點嗎?否則說得過去嗎!
說一則趣事,昨天把功德箱湊一湊,看一看都是一百元,回去後數到淩晨一、兩點。我跟他們說 : 如果要靠湊這一些,到來生,養德禅寺也建不起來。所以人家爲什麼不喜歡講經?因爲講經的話,大家的錢拿不出來,如果要靠講經建道場,他會累死,因爲沒有人肯拿錢出來,如果是做法會,大家的錢就拿得出來了。所以真正想使佛教興盛,我告訴諸位, 佛教要興盛,就要弘法利生、轉*輪,佛教才會興盛,這才是正統的。 這是開開玩笑,所以我們舉一個例子給大家聽,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不要染著多跟少的觀念。現在我們就了解了,今天你身上有多少錢,自己稍微調整一下,控製妥當,富貴、貧賤,與我們的福報因緣有關,我們就隨緣度日,不要變成數字遊戲的犧牲者,數字遊戲就是什麼呢?就是整天在算錢,整天望著銀行存折裏有數千億、整天就是看著數字遊戲在高興而已,可是吃也是一碗飯,睡也是一塊木板床,只是空歡喜而已;他就不會將金錢化作功德,這就是累積性,著于金錢的數字裏面,直到有一天閉了眼,都不過是這樣子而已。要是我,我是從來不算錢的,信徒如果供養,我就放在抽屜裏面,往抽屜裏面一放,等到擺滿了一堆之後:“某某人,你去算一算。”我沒有時間!爲什麼?又不是我在花的,衆生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我只要有一碗飯吃就 OK 了!爲什麼?修行人沒有這種數量的觀念,那麼我們的日子就很快活了!所以 累積性的東西,要放下、要去除,你就不會去羨慕任何人、輕視任何人,對于這個病態,我們就全部了解,這是空性的東西。
智者心境一如,沒有數量。所以《維摩诘經》裏面講:已過量,超數量,真正的聖人已過量,已經超過一切的數量的觀念,任何的數量觀念,都不能束縛他。所以人家說:“哎呀!師父!他很有錢!”我說:“他存了多少錢?”“他存了一百億。師父!你會比他更富有嗎?”我說:“我比他更富有,我只剩下一而已。”他說:“啊!你只剩下一,只剩一塊?”我說:“不是! 我只有一顆清靜的心而已,我就贏他千百萬倍了,我比他更富有。” 清靜心就是二十四小時都很輕松,無法形容的輕松。你有錢,我也不會跟你攀緣,我也不用巴結你,你不一定比我還快樂,我是活得非常輕松,站著也輕松、坐著也輕松,躺著我也是很輕松;不像有錢人,站著也痛苦,躺著也發脾氣,晚上睡不著,起來泡面吃,他還是無法入睡,爲什麼?焦灼不安,脾氣暴躁,事事要操勞煩心,對不對?所以輕松不起來。有一個司機,開車載著一個老板,誰比較輕松呢?一般會說:“老板比較輕松。”我說:“不對!做司機的人比較輕松,做司機的人不用傷腦筋,老板叫他右轉他就右轉,叫他左轉他就左轉,他很單純,他沒有那種觀念。”老板就不一樣了,他要擔心股票,敲打電腦猛盯著行情表,今天開高走高,拿著一支大哥大猛打:喂!我是老板。開始急著要進場了:趕快!還差一點,再漲一檔!哈!我賺進四十萬了,我賺進一百萬了!老板要操心,司機都沒有這種心思,司機就是安分守己的開車,老老實實的開車,他都不用擔心。你說真要論有錢人,到底是誰比較富有呢?你看是後坐的董事長比…
《智慧的語言 ( 六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