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一直这样在重复,这也是一种轮回,轮回不是只有指六道轮回,情绪的高低潮,就是一种轮回,这样是没办法修行的。佛陀说: 用情绪的高低潮修行,如是之人,累劫不得成就。 用我们的情绪,今天高兴,就多念一些佛,明天不爽快,就不想修行了,甚至就跟师父说:“我不要拜佛了啦!”好像拜佛是为我拜的,这种人百千万劫,都不可能成就道业。所以我们首先要破除这个高低潮的情绪 , 要用本性去修行,要用觉性去修行 , 一刹那之间就顿入我们无上的觉性 , 每一个人本自具足。所以今天讲的课程非常重要,诸位不要缺席,不要进进出出,你要全神贯注。
我们人的思想严重错在那里,我上回有简单提示过,今天要大大地来发挥,我们众生的病态、心病是哪些东西,我们的病根在哪里,病根如果掌握到,对症下药,马上就根治了。所以说真正会修行的人,两句话就解脱了!为什么?他方法正确,随时拿得正确,找对师父跟对人,闻法正确,一刹那就契入了!
第一个: 思想的累积性,这就是严重的错误。 譬如说,我们的数量观,人活在这个世间,就是在数量里面打转,一直没有办法摆脱这个数字的累积性。譬如说这个人有十亿,像王永庆这种有钱人,他累积了数百亿的金钱,根本无法计算,我看到底有多少财产,连他自己也不知道,那根本是无法计算的;而乞丐是身无分文,什么都没有。我们从小就知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从小就这样教育我们:一百比一大;一千比一百还大;一万比一千还大,有这个累积性的观念,问题就在这个地方,再加上一念执著,分别心就产生了。王永庆来,他是大企业家;辜振甫来,他的官位更大;乞丐来,不屑一顾。烦恼的是什么人?烦恼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心已经落入数量的累积的错觉里面。
一个悟道的人、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一跟一亿都是平等的,一亿跟一百亿也是平等的,统统一样,何以故?一切法不可得,都是空性的东西。一百亿对世间人来说很多,对不对?对圣人来说,不多也不少,何以故?这是一种观念,多跟少的观念而已。凡夫有多跟少的观念;大跟小的观念;贫穷跟富有的观念,圣人没有这种东西,圣人悟到万法皆空,只有一元,他也活得很自在,何以故?缘起性空,不可得故。他身上有一百亿,他也活得很快乐,何以故?他也是缘起性空,不可得,百年之后,这些都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面, 因为一二三数量的累积观念,致使我们产生很强烈的分别心,富贵、贫贱 ;瞧得起别人、瞧不起别人,因此这种种就造成我们的累积性;比如分别:你读了几年书?读了二十年。我读了二十一年。而那个人呢?那个人没读过书。在我们的本性中,没有这种东西,你说那个人是博士。既然是博士,来,你炒盘菜让我看看。不会,炒不出来,博士不会炒菜,博士只懂得一点点世间的学问,只懂得一点点专业,就 能称为 博士了。其实中 国对 博士的称呼根本不对,应该称为专士,只专精一门而已,其余的都不会,“博”应该是样样精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无不知晓,那才叫做博士。
再来,你今天自称是博士,你是哪一类的博士呢?譬如他回答:企 管 博士。随便拿一种中药给他看:这一味是什么药?不知道!博士不懂,那怎么还称博士呢
因为他只有通达这一边,另一边是一窍不通。所以我们有累积的观念,认为世间人书读得愈多,他就叫做能人,这是很严重的错觉, 世间的书读得愈多,有时候是所知障,是增加他累积的知识而已, 所以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也会害死我们。经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财富,但是经验也会造成倚老卖老,所以老人常说一句话:我吃的盐巴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要多听老人言。有时候老人自己偏差了却不自知。所以我们累积性的观念,年龄也是一样;经验也是一样;乃至数量也是一样,在圣人的心目中来说,都一律平等,何以故?不可得!所以我们生活在累积的这个错觉里面。譬如说,数学里面的点、线、面,我们的定义是什么?点是什么东西?拿起一支笔,突然把它放掉,落下是形成一点,把这个点的连线变作线,把这个线把它画一个两度空间,叫做面,三度空间 X 、 Y 、 Z ,三个轴叫做空间,那么由点连接成线,由线产生面,由面产生各种的空间这是众生的一个累积性的观念。所以大跟小就是众生的观念,而这个观念没有办法突破,多跟少,何者比较大,这就不一定了。我们这里有多少人?我们这里,场内场外,加起来有好几千人,几千人似乎很大很大,譬如说这里有两千人,可是还坐不满一个文化中心,一就比两千大了。或是说这里有一堆沙,一整台卡车的沙,你算算看有多少粒沙,好几千百亿万粒的一堆沙,抵不过几克拉的一颗钻石!何以故?多不一定赢,数量多不一定赢,我们的观念一定要正确。
所以在座诸位!今天有两千人来听,我也是这种心情;今天有两万人来听,我也会很认真得讲;乃至跑到只剩这些法师,剩两位比丘尼,我也是会把它讲得很精彩,何以故?我没有这种相的东西,我的心情不会因为有两万人来听,我就很认真得讲;只剩两个的话,那么我简单讲讲就好了,简单,就像喝豆浆那么简单,我不会这样子;为什么?这就是我们的本性在作用,佛陀没有那种数量多跟少的观念。何以故?不可得故!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摆脱数量观,那么不论富贵、贫贱,我们统统解脱。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了解,有智慧的人,他能够用本性来修行,所以对于数量的多寡,他绝对不会在里面打转。
有一个人来跟我说:“师父!你接养德禅寺还要花一亿五千万,你打算怎么办?”我说:“放下啊,随缘啊!”他说:“可是还没有建好啊!”我说:“还没有建好也是生灭法,建好了它还是生灭法,养德禅寺从开始兴建,它就进入毁坏的阶段,现在建好了,其他某一个部分又开始毁坏了,你说在何时兴建完成了,其实某一个部分已经开始毁坏了,真要论起道场建好的时刻,这是很难评断的!”他说:“师父!照你这么说,要建到何时才算完成呢?”我说:“建到内心无所著,养德禅寺就建好了!”就算它今天正在兴建,也是生灭法,建好了之后,它还是会败坏,你用它十年,它也是生灭法,统统一样!不管任何时候,它都是生生灭灭……,建好了也是这样,没有建好也同样如此。但是我们的人生,要有一个责任感,我还是很认真的建设它,这就要看南投的福报了,对不对?总不能一亿五千万都让我负责吧,不是吗?你们难道不用多少出一点吗?否则说得过去吗!
说一则趣事,昨天把功德箱凑一凑,看一看都是一百元,回去后数到凌晨一、两点。我跟他们说 : 如果要靠凑这一些,到来生,养德禅寺也建不起来。所以人家为什么不喜欢讲经?因为讲经的话,大家的钱拿不出来,如果要靠讲经建道场,他会累死,因为没有人肯拿钱出来,如果是做法会,大家的钱就拿得出来了。所以真正想使佛教兴盛,我告诉诸位, 佛教要兴盛,就要弘法利生、转*轮,佛教才会兴盛,这才是正统的。 这是开开玩笑,所以我们举一个例子给大家听,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不要染著多跟少的观念。现在我们就了解了,今天你身上有多少钱,自己稍微调整一下,控制妥当,富贵、贫贱,与我们的福报因缘有关,我们就随缘度日,不要变成数字游戏的牺牲者,数字游戏就是什么呢?就是整天在算钱,整天望著银行存折里有数千亿、整天就是看著数字游戏在高兴而已,可是吃也是一碗饭,睡也是一块木板床,只是空欢喜而已;他就不会将金钱化作功德,这就是累积性,著于金钱的数字里面,直到有一天闭了眼,都不过是这样子而已。要是我,我是从来不算钱的,信徒如果供养,我就放在抽屉里面,往抽屉里面一放,等到摆满了一堆之后:“某某人,你去算一算。”我没有时间!为什么?又不是我在花的,众生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我只要有一碗饭吃就 OK 了!为什么?修行人没有这种数量的观念,那么我们的日子就很快活了!所以 累积性的东西,要放下、要去除,你就不会去羡慕任何人、轻视任何人,对于这个病态,我们就全部了解,这是空性的东西。
智者心境一如,没有数量。所以《维摩诘经》里面讲:已过量,超数量,真正的圣人已过量,已经超过一切的数量的观念,任何的数量观念,都不能束缚他。所以人家说:“哎呀!师父!他很有钱!”我说:“他存了多少钱?”“他存了一百亿。师父!你会比他更富有吗?”我说:“我比他更富有,我只剩下一而已。”他说:“啊!你只剩下一,只剩一块?”我说:“不是! 我只有一颗清静的心而已,我就赢他千百万倍了,我比他更富有。” 清静心就是二十四小时都很轻松,无法形容的轻松。你有钱,我也不会跟你攀缘,我也不用巴结你,你不一定比我还快乐,我是活得非常轻松,站着也轻松、坐着也轻松,躺着我也是很轻松;不像有钱人,站着也痛苦,躺着也发脾气,晚上睡不着,起来泡面吃,他还是无法入睡,为什么?焦灼不安,脾气暴躁,事事要操劳烦心,对不对?所以轻松不起来。有一个司机,开车载著一个老板,谁比较轻松呢?一般会说:“老板比较轻松。”我说:“不对!做司机的人比较轻松,做司机的人不用伤脑筋,老板叫他右转他就右转,叫他左转他就左转,他很单纯,他没有那种观念。”老板就不一样了,他要担心股票,敲打电脑猛盯着行情表,今天开高走高,拿着一支大哥大猛打:喂!我是老板。开始急着要进场了:赶快!还差一点,再涨一档!哈!我赚进四十万了,我赚进一百万了!老板要操心,司机都没有这种心思,司机就是安分守己的开车,老老实实的开车,他都不用担心。你说真要论有钱人,到底是谁比较富有呢?你看是后坐的董事长比…
《智慧的语言 ( 六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