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的語言 ( 五 )▪P11

  ..續本文上一頁豈還有人格可言呢?沒有了!甯願貧窮,坐蒲團餓死,千萬不要去跟人家乞求什麼東西。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大修行人不可苦苦哀求,不可以苦苦的去跟人家哀求什麼東西。有,也歡喜心;沒有,也歡喜心,因爲有跟沒有,到最後都是無,有跟沒有,到最後都是無,爲什麼?不可得。那麼我們的嫉妒心就會慢慢消失了。我們在家人,要學一個歡喜心,人家說:那個人很有錢。我們就要替他高興:臺灣又少一個窮人了!或是人家贊歎:那個人很漂亮!我們就跟他說:臺灣少一個醜女了。沒關系,她很漂亮,非常好。所以如果我們比別人醜,已經醜一分了,我們若是還有嫉妒,就醜人家兩分,那就更糟了!如果我們外表比別人醜,但我們的心比別人漂亮,這樣就扯平了。我們的心若要比別人漂亮,就是不能有嫉妒。要記住,看到別人好,我們要起歡喜心,爲他祝福,不能攻讦他。世間人爲了選舉,互相攻讦,情有可原,出家人要僧贊僧,居士也要贊僧,那麼佛教就能興盛,僧贊僧,佛教就興盛。

  所以什麼叫做修行?從平時的修養做起,有人問:師父!要如何修行?我說:好好的修養就是修行,你連基本上的修養都做不到了,要如何論及修行呢?跟這個也不和、跟那個也不和,離開這個道場,就說整間道場的不是,當家不好、住持不好、整間道場的人都不好,只有你最好,世間哪有這種事情?對不對?沒有這種事情!所以我們學佛就是人人好,大大小小統統好,爲什麼?我們的心好嘛!我們是無相。

  再來,說偏見。譬如說有一個人,我們對他印象不好,我們就要這樣想,現在對他印象不好,不過法是會變化的東西,無常嘛!浪子有時候也會變好人,窮人有時候也會變富翁,這個人本來長得醜醜的,不過他學佛之後,慢慢慢慢的變得很莊嚴,學佛愈久,就愈來愈漂亮,所以人會變,心也會變。因此我們若是對一個人有成見,不能用過去的觀念,因爲對他有成見,我們這一生中,就一直攻擊他、批評他。修行人要給對方機會,我們對他有成見,變成我們自己的障礙,所以這個傲慢與偏見,非常的要不得。我們人爲什麼會偏見呢?就是在生滅法裏面,動一個執著的念頭,所以會輪回,輪回歸到最後,就是生滅的心,叫做輪回。佛陀說六道輪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大的輪回,回歸到最後,起心動念若是有執著,這就叫做輪回。輪回叫做重複。我們的情緒不停的變化,譬如說,我現在的心情很好;等一下我的心情變得很糟;等一下我的心情又很好了;等一下我的心情又變得很糟。我一下子愛這個人,沒多久之後我又恨他,恨他之後又變成愛他,愛他、恨他……恨他之後又變成愛他,愛他、恨他……這個叫做生滅的輪回相。所以動念即乖,執著就成輪回,回歸到最後,就是起心動念若有執著,就是輪回相,這就叫做輪回。所以不必等到來世才知道自己會不會繼續輪回。

  有的人問:師父!我能夠了生死嗎?我能往生極樂世界嗎?很簡單!你不用問佛陀,你問你自己:你現在放得下嗎?可以!這樣就沒問題,對不對?放不下!這樣就沒辦法了,是不是這樣,所以說,能不能往生,能不能了生死,問我們自己就知道了!印光大師就說過:不問見不見,但問定不定。你不必問:我念佛能否見阿彌陀佛?能否見觀世音菩薩?你不必問這個,你要問你我心有沒有定?你有沒有決心?你有決心否?你有沒有出離心?你有沒有強烈的出離心?有!你絕對了生死。智者大師在《大智度論》裏面有比喻,我們念佛,就譬如一棵樹,我們衆生都是隨業而轉,我們每天念佛,就像風吹著樹傾斜向一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無論我們的習氣有多重,我們的惡業有多重,就是用念佛的力量來對治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棵樹,風每天都往同一方向吹,每天把樹吹彎一點點,這棵樹漸漸傾斜成一邊,就像習氣一直被壓下去。我們的淨念、我們的善念愈來愈強,南無阿彌陀佛,一天、兩天……一直薰習,一直薰習……我問你:最後這棵樹倒下時,它會往哪個方向倒呢?它會倒向另一邊嗎?不可能!這棵樹一直傾斜到快倒下去了,有一天倒下去時,一定是倒向傾斜的一邊。意思就是說,一個念佛的人堅持到底,每天念一些,習氣就每天斷一些……善念一直增加,到了臨命終時,正念現前,自然往生極樂世界,不然你還能走哪一條路?你不往生極樂世界也不可能,因爲心中有佛啊!所以薰習很重要,這棵樹每天傾斜一點點,它到臨命終時,不可能倒向另一邊,它一定倒向傾斜的這一邊。意思就是說,我們如果堅持我們的修行,堅持到底,到臨命終,我們就一定了生死!

  所以說,我們的傲慢、偏見、嫉妒,是修行的障礙,那麼要用什麼心呢?要記住!隨喜心就是佛心,這句話很重要!隨喜的心就是佛的心。隨喜的心就是說,看到比我們厲害的,要誇獎他、贊歎他,看到比我們漂亮的,誇獎、贊歎他;比我們富有的,誇獎、贊歎他,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令衆生生歡喜,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裏面說:菩薩所到之處,皆令衆生生歡喜心。我們如果真的要學佛,我們無論走到任何地方,都要令衆生歡喜,不要帶給衆生困擾,這個很重要!所以菩薩要做兩件工作。第一,給人方便;第二,給人希望,給衆生希望。這個人跟我們談話,會覺得充滿了希望,我們不能讓他絕望。

  有一個小姐,她學佛還不是很久,發覺自己是同性戀,心裏很痛苦。完了,犯戒了,簡直快活不下去了,她就去問一個戒師,戒師跟她說:你破戒了,你要下地獄了。她聽了之後很絕望:完了!回家之後就開始大哭了,不曉得該怎麼辦,才二十幾歲而已,整天吃飽飯,就等著下地獄了,這怎麼得了,她整天只能坐著哭了,她要哭到幾時才會死?這怎麼得了,才二十幾歲而已,知道自己是同性戀,內心非常痛苦,又問到學戒律的律師這樣回答她。她覺得非常痛苦,然後就跑來找我了,換成跑來找我了,我跟她講,當然這樣子是不好啦,我說:我先講一個故事給你聽,你冷靜的聽。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央掘摩羅,央掘摩羅受到外道邪知邪見的影響。外道的師父跟他說:我們人,你在世時,你如果能夠砍足一千顆人頭,殺死一千個人,收集一千顆人頭,那麼你死了之後,就可以升天了。中了邪知邪見的毒——這出自《佛度央掘摩羅經》——等他砍了九百九十九顆,只剩下最後一顆人頭了,他找來找去,想不出要砍什麼人,找到後來他想:幹脆找我母親好了。打算砍他母親的頭,他拿著刀,就准備去砍他母親的頭。佛陀有他心通,知道這是造五逆罪,殺父、殺母,這是逆罪,就趕緊去阻止他。後來他受到佛的感化,來皈依,之後又出家了,又證得阿羅漢果,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佛陀還沒有放棄他,又把他救回來,並且說法給他聽,還證得阿羅漢果。你看看佛的慈悲!我說:」我現在請問你,依你看,你犯了同性戀的罪,就是女衆對女衆,一對一,你犯了同性戀的罪,會比殺九百九十九個人……那可不是殺蟑螂,那是殺人呢!會比殺九百九十九個人的罪更重嗎?」」當然是殺九百九十九個人的罪比較重了。」我說:」殺人那麼重的罪,佛都原諒他了,爲什麼你還要這樣耿耿于懷呢?」所以我告訴她:」忏悔包括改過,你如果有心要忏悔,佛也不會放棄你。這樣知道嗎?問題是你是不是真心要忏悔?你要不要放棄這個惡業?你若是真心要忏悔,就要改過才有意義,你若是不想改過自新,你忏悔就毫無意義了,所以忏悔要包括改過才有用。」她有所悟的說:」哦!」我跟她說:」回去之後要拜八十八佛,拜八十八佛,你要認真念佛求忏悔。從此以後,跟她保持一個距離。」她說:」師父!可是沖動性很大,不曉得該怎麼修?」我說:」如果火氣大的話,晚上吃少一點,念頭太重,欲望的念頭太重,晚上吃少一點,電視也少看一點,盡量念佛,盡量不要接近英俊潇灑的男衆,比較不會起心動念,盡量跑比丘尼的道場,女衆親近女衆,時間一久,我們的欲望就會慢慢降伏,慢慢來!年輕人,火氣一定很大,這是難免的,如果火氣不大,你怎麼會來投胎呢?不可能啊!對不對?慢慢的一步一步來,這是讓你急不得的,你愈是壓抑,硬要壓製它,有時候一爆發出來,那是會發瘋的呢。所以要用疏導的方式,慢慢慢慢的有在進步,這樣就很不錯了,想要一下子完全斷掉,又不是佛陀,哪有那麼厲害的,嚇死人了!慢慢慢慢來,慢慢減少……」所以我給了她希望,她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她說:」本來我已經絕望了,我去問律師,他說我會下地獄。」我說:」你才二十幾歲而已呢,你要等到下地獄,還要很久呢!你要是能活到七十歲,你還得等五十幾年才會下地獄呢,所以不要這樣絕望。所以她又燃起一線的希望,又認真的拜佛,認真求忏悔,現在心很平靜了。」所以我是希望,不論我們是法師,或是在家居士,我們跟人家講話的時候,不要動不動就:」哦!你會下地獄!」這樣不好,要給人希望。如果他確實犯了很大的過失,我們也盡量不要責備他,盡量勸導他:」這樣不好,要改過。」要記住!

  再來,我們說我們要學佛,好心即佛,要有佛的心,但是我們看不到佛的心啊,我們看不到,既然看不到,就要表現于語言上。所以說話就很重要。說話有幾點我們要注意。第一、講話不可以有殺傷力;殺傷力不可以,我們跟衆生講話時,不可以針鋒相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跟衆生針鋒相對,對我們的修行沒有幫助,我們的佛性會被障蔽,會被無明蓋覆。所以講話如果針鋒相對,就會引起仇恨,不可以這樣針鋒相對,釋迦牟尼佛在講話,他都講柔軟語,柔軟的話。這後面會講到。所以第一,不可以有殺傷力。第二,不可以有攻擊性,我們在講話當中,不可以攻擊別人的缺點,尤其是不可以拿對方的缺點來開玩笑,不可以,不可以拿對方的缺點開玩笑。爲什麼呢?因爲每個人都有他的隱私權,每個…

《智慧的語言 ( 五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