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的語言 ( 五 )▪P5

  ..續本文上一頁天講到這裏,明天再來。

  

  

  第二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諸位法師、諸位在家居士,大家阿彌陀佛!

  今天的人數就比昨天多了,昨天八點五分開始,今天提早了十分鍾。可見我們中部地區,無論出家、在家,大家求法的心都很強。憑著這一念心,我們中部地區,尤其是彰化,佛教一定會興盛。我們如果能夠將法散播出去,包括佛書、錄音帶、勸人聽經,都是極大的善事。我們今天是第二天,大家放松心情,我會盡量講到讓大家聽得懂,盡量不要講專有名詞、術語,因爲佛經很深,但是我們如果在幾萬人的大場面講得太深,恐怕明天的聽衆會減少一半,盡量講到大家聽得懂。以前有一個阿婆來聽經,那一天正好我在講本性的東西,太深了,人家問:阿婆,你還要不要再來聽?明天再來哦!我才不要,講那個都聽不懂,去也沒聽到講笑話,我聽那個做什麼?來聽經,只想等著聽笑話而已,這樣不能受益。

   有一個師父跟一個徒弟,在路上走,走到途中,剛好有一棵大樹倒下來,橫放在路中間,人車很難通行,出家人心懷慈悲,就想將它移開,讓路上的車輛、行人,比較好走,結果因爲樹木很重,師徒合力扛著這顆樹,累得氣喘籲籲的,搞得汗流浃背,好不容易把那棵樹扛到一旁來,才把它放在地上。這個徒弟心情很輕松的跟師父說:師父,這棵樹這麼重,扛著它好辛苦,還是盡早放下來比較輕松!師父就借機會對他開示,他說:我們心中的執著,比這棵樹更重,我們扛了一輩子,都不覺得累,我們如果知道要修行,有一天,將妄想與執著放下,就像我們扛著這麼重的一棵樹,能夠將它放下。所以他對師父說:放下的感覺真好。我們現在就要學習這樣。所以說衆生就是這樣,執著就是扛著一個很重的東西。從小扛著這種東西,很執著自己的看法,,執著一切因緣所生起的假相的東西,活得很辛苦!佛陀說:我們若是能夠回光返照,智慧就在我們心中,真理就在我們眼前。

  譬如說,我們依靠金錢,當作快樂,金錢對世間人很重要,人都希望依靠它,不過金錢能夠解決我們一切的病苦嗎?沒辦法!我去高雄醫學院的時候,去加護病房,看望一個在家人,那是人家拜托我去的,去爲他加持、看一看他。他是個有錢人,一講出來,高雄人都認識,所以不方便講名字。躺在病床上,裝上助呼器了,那間醫院就是他開的,醫院規模算是很大了,財産是無法估計,高達幾百億,根本算不出來,是高雄的名望家族,好像是八十九歲,還是九十歲,躺在病床上,靠著助呼器微弱的呼吸。兒孫們讀到博士,財産一大堆,可是因爲病苦躺在病床上,只能靠助呼器呼吸,什麼也沒有。所以佛陀說: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我們以爲追求金錢、名利等一切,就能得到快樂,結果所得到的,都是暫時性的,痛苦往往就隨之而來了!所以我們對這個執著,要慢慢訓練放下。否則我們臨死的時候,會死不瞑目,執著太重,死的時候走不了。兒孫放不下,金錢放不下,臨死的時候,兩眼瞪得大大的。他明明快死了,卻死也不甘願,他這麼多的財産,還沒享受到就得死了,死不瞑目,不肯合眼。

  所以平時修行,不是到早課、晚課時才叫做修行,二十四小時都叫做修行,二十四小時都要觀照,世間沒有一樣是我們的。今天爲了一點小事情,大家爭得面紅耳赤,沒有目的,苦惱自己,苦惱了對方,活得沒有意義。

  有一次,世尊在鄉下走著,四處去遊化,在路上走,接近中午的時候,剛好來到一棵樹下,世尊便在樹下盤坐,有一個農夫,扛了一個很重的擔子走過來,看到世尊在前面,非常的高興。扛到世尊的面前時,就把擔子放下,趕緊向佛陀頂禮,他說:」請問世尊!我這一輩子,從早到晚都扛著一個擔子做生意,等田裏收成後,把農作物扛去賣,每天都很辛苦,不知道人生要怎麼過,才會比較輕松?」世尊說:」你扛著這個擔子還比較輕,世間有一種擔子,是無形的擔子,要是扛了那個擔子,一生就會扛著不放了,那個擔子叫做什麼呢?叫做執著的心、分別的心,若是扛住了這個擔子,一輩子都放不下了!」他聽了之後有所啓發,便問世尊說,」要如何才能夠活得很快樂?」」放下,觀照我們這顆心,生生滅滅不可得,這些妄想、這些執著、對世間懷著一種希望,統統會消失,要活在當下這一念的覺性,徹徹底底的去了解世間的真理是什麼,那麼我們就是世間最富有的人。」他問:」世尊!我這麼窮!」世尊說:」貧窮、富有,不是用錢來論斷的。智慧,是修行人最大的財富,心的平靜,甯靜的一顆心,是修行人無上的寶庫。」如果我們今天很富有,不過心情總是郁悶,不是貪就是嗔,整天看這個不順,看那個不順,他雖然很富有,但是他很貧窮,他整天就是憤怒,不滿這個、不滿那個,他就會很貧窮,爲什麼?心不平靜,靜不下來,沒有智慧,不能透視世間的假相,去超越這種束縛,所以他是一個窮人。世尊、出家人,叁衣一缽,世尊在世時是不拿錢的,出家人身上沒有一毛錢,但是他是世間最富有的,爲什麼呢?他充滿了真理,充滿了智慧,心充滿了平靜,了解世間凡所有相,都要放下。

  放下不是放棄,不是叫我們失去責任跟義務,不是這樣!放下的意思是叫我們要面對現實、透視現實,放下不必要的執著跟妄想。你若是已經盡人力,剩下來的就是聽天命了。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這一次辦佛學講座,大家都很發心,事先彩排、開會,他們已經盡力了,也在報上刊出消息了,又出動廣告車,還貼了我的相片,淋得濕答答的,這還算是很不錯了。有一天,貼那個海報,你們知道嗎?不曉得是不是貼到一貫道的家門前,還是去貼到誰家門前了,不曉得是俊男兄,還是清海嫂的徒弟那裏,貼在人家門前,可能是貼到他們徒弟的家門前,他的徒弟看了很不滿,貼上去之後就被撕下來。後來再貼上去,這一次他倒是沒有再撕了,可是在我的照片上畫了一副眼鏡,畫一副眼鏡還不打緊,底下又畫一支機關槍打我,真是可惡!我跟他們說,體育館的演講要認真辦,要貼海報、在報上刊登廣告。昨天要演講,突然下起大雨來了,傾盆大雨,害我們開車來找不到路。結果跑去一間工廠,沒頭沒腦的就開去了,轉得昏頭轉向,視線又看不清楚,昨天就大亂了,下了一場雨,大家都手忙腳亂,可是昨天的聽衆還是那麼多。所以說,我們已經盡力了,我們的心能夠安,剩下來的,聽衆多或少,你就放下,放下就是這種情形。當我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責任跟義務的時候,該做的工作都做完了的時候,其余就是放下,這樣就對了,世間就是這樣。

  我們今天有很多事都是多余的,比如說我們的兒子今天要聯考,做父母的人已經很關心他,叫他要認真讀書了,那麼你已經盡力了,所有的協助、外緣,都幫助他了,至于他能不能考得上,父母親就沒有責任了,因爲已經盡力了!所以我們修行就是這樣子。所以佛陀就對那個農夫這樣說:我們這個擔子,若是有執著心、分別心,這個擔子就要扛到死亡,執著放前面,分別放後面,這個擔子就要扛到死亡。在座諸位!放下的感覺真好,我們爲什麼不放下執著?我們爲什麼不放下分別心?那麼這個擔子不就沒有了嗎?這樣就跟佛陀一樣自在了!我們若是想做,很簡單,不困難。肯,就很簡單,你不肯就很困難。所以說,若是聰明的人,我們就知道要放下這個擔子,這個擔子無論扛到何時都是叫做負擔,重擔也好、輕擔也好,只要你有著一點法,著一絲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只要有著,一點點都是負擔,一點點都不行,一塵不染,一絲不挂,赤裸裸的,這就是我們佛法所說的,其實這一絲不挂是佛教的名詞,現在都被人亂用了,用來形容不雅觀,一塵不染,一絲不挂,這是本來的面目,這是佛教很清淨的名詞,現在都被人家亂用了!

  再來,這個執著的可怕性,就是使我們不能脫離六道輪回。所以修道叁種主要的正知正見,你先要具足,我們才能夠修行。想修行,不管是出家、在家,一定要具足叁種心,擁有正知正見,我們才能夠修行。第一、出離心。第二,菩提心。第叁,空性的正見。你若是沒有擁有這叁種條件,都只能叫做善而已。

  有時候我看電視上,有些人在講經,都是講一些故事,講一些因果,那不能叫做說法,那叫做勸善,知道嗎?勸你做好事。法是要令我們解脫的東西,是超出因果的,非因非果,是進入空性,不生不滅的涅槃,不是只說因果生滅的東西,基本上的因果,善有善因,惡有惡因,善有善果,惡有惡果,善因跟善果、惡因跟惡果,這是世間人普遍地勸善的一種方式而已。佛法不是只叫你做善事,光做善事不能解脫,你光做善事怎麼能解脫呢?如果光做善事就能解脫,世間行善的人,拿錢去布施,他就可以成佛了。光用錢布施是不能成佛的,要回光返照我們這顆心,去除妄想、去除執著,證入不生不滅的清淨的智慧,才能夠成佛作祖。所以行善是必須的條件、基礎,究竟是要開悟。

  我們現在先來解釋出離心,我們要這樣觀照:無量劫以來,我們不知道做過多少次的人、多少次的畜生,在六道中輪回,一直不能解脫,因爲沒有遇到正法,所以我們今天遇到正法了,但是我們要會運用,要會發這個心,譬如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你沒有出離心,你如何念得相應?要有出離心,堅定的出離心;我一定要脫離六道輪回,我一定要出離叁界。你首先沒有發出這個心力量就薄弱了,你念佛也不得力。我們在念佛就是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一邊看電視……阿彌陀佛……問他:」你念佛爲了什麼?」」念佛求平安啊!念佛求平安啊!」」你想不想去極樂世界啊?」」想啊!」」你有把握往生嗎?」」沒有!不一定,我也不清楚,不知道能不能去得了?」沒有那種出離心,很強烈的出離心,這樣是沒有用的,沒有力量。所以爲什麼我們修行不得力?就是出離心不強,出離叁界的…

《智慧的語言 ( 五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