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的语言 ( 五 )▪P5

  ..续本文上一页天讲到这里,明天再来。

  

  

  第二天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法师、诸位在家居士,大家阿弥陀佛!

  今天的人数就比昨天多了,昨天八点五分开始,今天提早了十分钟。可见我们中部地区,无论出家、在家,大家求法的心都很强。凭着这一念心,我们中部地区,尤其是彰化,佛教一定会兴盛。我们如果能够将法散播出去,包括佛书、录音带、劝人听经,都是极大的善事。我们今天是第二天,大家放松心情,我会尽量讲到让大家听得懂,尽量不要讲专有名词、术语,因为佛经很深,但是我们如果在几万人的大场面讲得太深,恐怕明天的听众会减少一半,尽量讲到大家听得懂。以前有一个阿婆来听经,那一天正好我在讲本性的东西,太深了,人家问:阿婆,你还要不要再来听?明天再来哦!我才不要,讲那个都听不懂,去也没听到讲笑话,我听那个做什么?来听经,只想等着听笑话而已,这样不能受益。

   有一个师父跟一个徒弟,在路上走,走到途中,刚好有一棵大树倒下来,横放在路中间,人车很难通行,出家人心怀慈悲,就想将它移开,让路上的车辆、行人,比较好走,结果因为树木很重,师徒合力扛着这颗树,累得气喘吁吁的,搞得汗流浃背,好不容易把那棵树扛到一旁来,才把它放在地上。这个徒弟心情很轻松的跟师父说:师父,这棵树这么重,扛着它好辛苦,还是尽早放下来比较轻松!师父就借机会对他开示,他说:我们心中的执着,比这棵树更重,我们扛了一辈子,都不觉得累,我们如果知道要修行,有一天,将妄想与执着放下,就像我们扛着这么重的一棵树,能够将它放下。所以他对师父说:放下的感觉真好。我们现在就要学习这样。所以说众生就是这样,执着就是扛着一个很重的东西。从小扛着这种东西,很执着自己的看法,,执着一切因缘所生起的假相的东西,活得很辛苦!佛陀说:我们若是能够回光返照,智慧就在我们心中,真理就在我们眼前。

  譬如说,我们依靠金钱,当作快乐,金钱对世间人很重要,人都希望依靠它,不过金钱能够解决我们一切的病苦吗?没办法!我去高雄医学院的时候,去加护病房,看望一个在家人,那是人家拜托我去的,去为他加持、看一看他。他是个有钱人,一讲出来,高雄人都认识,所以不方便讲名字。躺在病床上,装上助呼器了,那间医院就是他开的,医院规模算是很大了,财产是无法估计,高达几百亿,根本算不出来,是高雄的名望家族,好像是八十九岁,还是九十岁,躺在病床上,靠着助呼器微弱的呼吸。儿孙们读到博士,财产一大堆,可是因为病苦躺在病床上,只能靠助呼器呼吸,什么也没有。所以佛陀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以为追求金钱、名利等一切,就能得到快乐,结果所得到的,都是暂时性的,痛苦往往就随之而来了!所以我们对这个执着,要慢慢训练放下。否则我们临死的时候,会死不瞑目,执着太重,死的时候走不了。儿孙放不下,金钱放不下,临死的时候,两眼瞪得大大的。他明明快死了,却死也不甘愿,他这么多的财产,还没享受到就得死了,死不瞑目,不肯合眼。

  所以平时修行,不是到早课、晚课时才叫做修行,二十四小时都叫做修行,二十四小时都要观照,世间没有一样是我们的。今天为了一点小事情,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没有目的,苦恼自己,苦恼了对方,活得没有意义。

  有一次,世尊在乡下走着,四处去游化,在路上走,接近中午的时候,刚好来到一棵树下,世尊便在树下盘坐,有一个农夫,扛了一个很重的担子走过来,看到世尊在前面,非常的高兴。扛到世尊的面前时,就把担子放下,赶紧向佛陀顶礼,他说:」请问世尊!我这一辈子,从早到晚都扛着一个担子做生意,等田里收成后,把农作物扛去卖,每天都很辛苦,不知道人生要怎么过,才会比较轻松?」世尊说:」你扛着这个担子还比较轻,世间有一种担子,是无形的担子,要是扛了那个担子,一生就会扛着不放了,那个担子叫做什么呢?叫做执着的心、分别的心,若是扛住了这个担子,一辈子都放不下了!」他听了之后有所启发,便问世尊说,」要如何才能够活得很快乐?」」放下,观照我们这颗心,生生灭灭不可得,这些妄想、这些执着、对世间怀着一种希望,统统会消失,要活在当下这一念的觉性,彻彻底底的去了解世间的真理是什么,那么我们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他问:」世尊!我这么穷!」世尊说:」贫穷、富有,不是用钱来论断的。智慧,是修行人最大的财富,心的平静,宁静的一颗心,是修行人无上的宝库。」如果我们今天很富有,不过心情总是郁闷,不是贪就是嗔,整天看这个不顺,看那个不顺,他虽然很富有,但是他很贫穷,他整天就是愤怒,不满这个、不满那个,他就会很贫穷,为什么?心不平静,静不下来,没有智慧,不能透视世间的假相,去超越这种束缚,所以他是一个穷人。世尊、出家人,三衣一钵,世尊在世时是不拿钱的,出家人身上没有一毛钱,但是他是世间最富有的,为什么呢?他充满了真理,充满了智慧,心充满了平静,了解世间凡所有相,都要放下。

  放下不是放弃,不是叫我们失去责任跟义务,不是这样!放下的意思是叫我们要面对现实、透视现实,放下不必要的执着跟妄想。你若是已经尽人力,剩下来的就是听天命了。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这一次办佛学讲座,大家都很发心,事先彩排、开会,他们已经尽力了,也在报上刊出消息了,又出动广告车,还贴了我的相片,淋得湿答答的,这还算是很不错了。有一天,贴那个海报,你们知道吗?不晓得是不是贴到一贯道的家门前,还是去贴到谁家门前了,不晓得是俊男兄,还是清海嫂的徒弟那里,贴在人家门前,可能是贴到他们徒弟的家门前,他的徒弟看了很不满,贴上去之后就被撕下来。后来再贴上去,这一次他倒是没有再撕了,可是在我的照片上画了一副眼镜,画一副眼镜还不打紧,底下又画一支机关枪打我,真是可恶!我跟他们说,体育馆的演讲要认真办,要贴海报、在报上刊登广告。昨天要演讲,突然下起大雨来了,倾盆大雨,害我们开车来找不到路。结果跑去一间工厂,没头没脑的就开去了,转得昏头转向,视线又看不清楚,昨天就大乱了,下了一场雨,大家都手忙脚乱,可是昨天的听众还是那么多。所以说,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的心能够安,剩下来的,听众多或少,你就放下,放下就是这种情形。当我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责任跟义务的时候,该做的工作都做完了的时候,其余就是放下,这样就对了,世间就是这样。

  我们今天有很多事都是多余的,比如说我们的儿子今天要联考,做父母的人已经很关心他,叫他要认真读书了,那么你已经尽力了,所有的协助、外缘,都帮助他了,至于他能不能考得上,父母亲就没有责任了,因为已经尽力了!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这样子。所以佛陀就对那个农夫这样说:我们这个担子,若是有执着心、分别心,这个担子就要扛到死亡,执着放前面,分别放后面,这个担子就要扛到死亡。在座诸位!放下的感觉真好,我们为什么不放下执着?我们为什么不放下分别心?那么这个担子不就没有了吗?这样就跟佛陀一样自在了!我们若是想做,很简单,不困难。肯,就很简单,你不肯就很困难。所以说,若是聪明的人,我们就知道要放下这个担子,这个担子无论扛到何时都是叫做负担,重担也好、轻担也好,只要你有着一点法,着一丝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只要有着,一点点都是负担,一点点都不行,一尘不染,一丝不挂,赤裸裸的,这就是我们佛法所说的,其实这一丝不挂是佛教的名词,现在都被人乱用了,用来形容不雅观,一尘不染,一丝不挂,这是本来的面目,这是佛教很清净的名词,现在都被人家乱用了!

  再来,这个执着的可怕性,就是使我们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修道三种主要的正知正见,你先要具足,我们才能够修行。想修行,不管是出家、在家,一定要具足三种心,拥有正知正见,我们才能够修行。第一、出离心。第二,菩提心。第三,空性的正见。你若是没有拥有这三种条件,都只能叫做善而已。

  有时候我看电视上,有些人在讲经,都是讲一些故事,讲一些因果,那不能叫做说法,那叫做劝善,知道吗?劝你做好事。法是要令我们解脱的东西,是超出因果的,非因非果,是进入空性,不生不灭的涅槃,不是只说因果生灭的东西,基本上的因果,善有善因,恶有恶因,善有善果,恶有恶果,善因跟善果、恶因跟恶果,这是世间人普遍地劝善的一种方式而已。佛法不是只叫你做善事,光做善事不能解脱,你光做善事怎么能解脱呢?如果光做善事就能解脱,世间行善的人,拿钱去布施,他就可以成佛了。光用钱布施是不能成佛的,要回光返照我们这颗心,去除妄想、去除执着,证入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智慧,才能够成佛作祖。所以行善是必须的条件、基础,究竟是要开悟。

  我们现在先来解释出离心,我们要这样观照:无量劫以来,我们不知道做过多少次的人、多少次的畜生,在六道中轮回,一直不能解脱,因为没有遇到正法,所以我们今天遇到正法了,但是我们要会运用,要会发这个心,譬如说,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你没有出离心,你如何念得相应?要有出离心,坚定的出离心;我一定要脱离六道轮回,我一定要出离三界。你首先没有发出这个心力量就薄弱了,你念佛也不得力。我们在念佛就是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一边看电视……阿弥陀佛……问他:」你念佛为了什么?」」念佛求平安啊!念佛求平安啊!」」你想不想去极乐世界啊?」」想啊!」」你有把握往生吗?」」没有!不一定,我也不清楚,不知道能不能去得了?」没有那种出离心,很强烈的出离心,这样是没有用的,没有力量。所以为什么我们修行不得力?就是出离心不强,出离三界的…

《智慧的语言 ( 五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