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現代意義▪P4

  ..續本文上一頁認爲佛教徒崇拜偶像,其實這是誤解。須知在佛教的初期,並沒有佛像,因爲佛陀上兜率天爲母說法,人間弟子們非常想念,當時的弟子們爲了慰藉對佛陀的思念之情,才有了雕像。現在佛教寺廟中,供奉佛像,主要是一種象征,表達佛弟子對佛陀的崇敬。同時也藉此見賢思齊。透過佛像的壯嚴;想念佛陀的偉大;通過有相的本像,而證悟法身的無相。

  可是,假如有的人把偶像當成如來真身,那就大錯特錯了。從前有丹霞禅師到一個寺院裏挂單,因爲夜裏住在大殿中覺得很冷,就隨手從佛座上請下幾尊木像,燒了烤火。這事被寺院中住持發現,驚訝不已,責問丹霞爲何燒佛,丹霞禅師說:我在燒舍利?住持問:木佛焉有舍利?丹霞禅師說:沒有舍利那就多燒幾尊看。丹霞禅師的燒佛,除了說明佛教徒不崇拜偶像,不以偶像爲真佛。當然,更重要的還在于破執,因爲我們如果只知道大殿中的有相佛,執著于偶像,心外求佛,勢必將永遠無法認識心中的無相佛。所以禅師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14)

  佛陀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色身,也非如來真身。經曰:“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又曰:“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又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又曰:“若以叁十二相見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不可以如來的莊嚴色身爲如來,也不可以爲見到如來色身,便是見到如來。原因是什麼呢?如來身相雖無比莊嚴,但卻是緣生幻化之物,虛妄不實,終歸敗壞,在實相中一樣是無少許法可取可得的。

  在佛經中記載:佛陀從忉利天下來到人間,弟子們雲集到一起,大家都希望能夠最先看到佛陀。依次序,比丘應在比丘尼之先,但蓮花色比丘尼爲了先得見佛,即化作轉輪王,走在最前面,她認爲最先見佛了。但佛陀對她說:先見到我的,不是你,是須菩提。原來,那次須菩提沒有參加迎佛的盛會,當大家去見佛時,他想,佛陀曾說過,見法即見佛,于是在林中宴坐,觀察實相之理,徹見了如來法身。

  

  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佛陀有叁身:曰法身、曰報身、曰應身,法身才是真佛,報應身皆幻化。經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如,是如實,本來面目的意思,這是說如來以諸法真實相爲身。又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報應之身有來有去,如釋迦的八相成道:降兜率、托胎、降生、出家、降魔、成道、說法、涅槃,都是化現。而在如來法身上,則無來去生滅。又曰:“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都是說明了如來要離相,要透過相去認識,不可以住著于身相。

  明白了如來色身非真身已,進一步認識法身不是離開色身,即不可以如來色聲爲如來;但也不可離開色身,另外去尋求如來。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就已經告訴我們了,如來真身是遍一切處的,只是我們是否具有認識的智慧。蘇東坡的悟道詩: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禅者曰: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盡是法身。《肇論》曰:聖遠乎哉,體之即神,道遠乎哉,觸事即真。(15)《維摩诘經》曰:“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16)都是體現這個道理。一切都是般若,一切都是法身,一切都是實相。我們凡夫之所以不能認識,是因爲執相,是因爲沒有能夠認識的智慧。我們倘若不執相,不被世間的塵勞幻相所迷惑,遠離虛妄分別,不起愛惡取舍,以平常心去對待一切,那麼,我們就能與叁世諸佛在一起。

  【《金剛經》的信仰】

  佛法以信爲能入,智爲能度。整個佛法大綱,不外乎信解行證四個部分。《大智度論》曰:“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禅定寶山中,自在所取。”(17)信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本經自稱爲難信之法,經中須菩提請問佛陀曰:“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這段經文提出了《金剛經》的信仰基礎。從修學佛法的過程來看,學佛首先要積聚資糧。資糧有二:一曰福德資糧,一曰智慧資糧。持戒修福是培植福德資糧;于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則屬智慧資糧。有了這些資糧,才有可能對般若法門産生信仰。

  又持戒修福乃至聞思經教,都可以攝入善根的範疇。善根是接受佛法的基礎,從佛法看世間,萬法各有因緣:所謂搞文學者要有文學的根基,搞哲學者要有哲學的根基,搞音樂者要有音樂的根基,搞書法者要有書法的根基。根基可以現生培養,也可以是過去生長期以來的積累。一個人倘若過去生中曾當過文學家,此生對文字就會産生偏愛;過去生是搞音樂的,此生對音樂則一學便知。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神童,蘇東坡也說過:書到今生讀已遲,也是這個道理。

  同樣的,修學佛法也存在根基問題。有些人你磨破嘴皮去同他談佛法,他總是不感興趣,這是因爲沒有善根;有些人一聞佛法,便歡喜頂受,相見恨晚,這種人一定有善根;有些人接受了佛法,但日後遇到逆緣又退失信仰,這是因爲根淺的關系;有些人信心道念堅固,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很難使他改變信仰,這是根基深厚。那麼,修學佛法者,惟有培植深厚的善根,才能在漫長的成佛之道中,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本經直顯諸法實相,産生信仰尤爲不易。何況經中所說的信仰,又不是一般的信仰,是指淨信。淨信的含義,如經曰:“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曰:“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破除我相,通達無我,妙契實相,方能于般若法門生起淨信。難怪般若法門深信功德如此之希有,信仰如此之不易。

  【如何奉持般若法門】

  對于甚深的般若法門,人們聽聞受持之後,很容易産生執著,那麼這種對經教的執著正確嗎?

  須菩提尊者針對凡人疑慮,在經中向佛陀提出了這個問題。經曰:“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這部經,能洗破一切如金剛的戲論妄執,而使我們安住于清淨所緣的實相中。然世間法有名義二者,名是能诠,義是所诠。但名能诠義,而名並不能親證得義的自性,不過是世俗共許的符號。義是隨名而轉的,似乎可指可說,而義實不一定由某名诠表的。名不離義不即是義,義不離名而非即是名。有名有義的法,然法之實相,實不在名中,不在義中,不在名義之間,也不離名義。如此對于般若法門,如取相爲如何如何,早就不是了。所以,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經中又曰:“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修學般若法門,成就般若,通達實相,是不能著相的。

  如果我們取著我相,則起我執;取著法相,則起法執;取著非法相,則起空執。然而實相是離一切相,非有非空,非動非靜,非生非滅,非善非惡。我們住著于奇相,那是有相,而非實相;住著于空相,那是空相,而非實相;住于動相,那是動相,而非實相;住于靜相,那是靜相,而非實相。般若實相離我、我所、有無等一切戲論妄執。《大般若經》曰:“菩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又曰:“一切法不信則信般若,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

  經中又喻經教如筏喻者,筏是竹筏,交通不便或水淺的地方,竹筏可用作交通工具。利用竹筏,就能由此岸渡到彼岸,到了彼岸,竹筏當然要舍去了,誰還能把它帶著走呢?佛陀爲濟度衆生,說種種法門,以法有除我執,以空相破法執,使衆生得脫生死而到達無余涅槃的彼岸。當橫渡生死苦海時,需要種種法門。但渡過中流,必須不執法、非法相,才能出離生死,到達彼岸。

  在這裏使我想起了叁論家的四重二谛:第一重,是以有爲入谛,空爲真谛;第二重,有空皆爲俗谛,非有非空爲真谛;第叁重,以有空爲二,非有非空爲不二,二與不二皆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第四重,一切語言皆爲世俗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爲真谛。(18)這四重二谛是層層深入,第二重是在推翻第一重,第叁重又爲推翻第二重,第四重又在推翻第叁重。作者建立四種層次的二谛,其用意何在呢?主要還是爲了破執。凡人聞有執有,聞空執空,聞亦有亦空則執亦有亦空,聞非有非空則執非有非空,四重二谛層層掃蕩,亦可見作者用心之良苦也。

  【如何理解如來實無說法】

  佛法僧叁寶構成了佛教的全體。叁寶中的法寶,是指叁藏十二部經教。由法的久住,以法爲核心,才能造成叁寶在世間延續。

  法的存在是不容懷疑的事實,而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更是不容否認。然而我們打開《金剛經》,卻有多處說到如來無有說法。如經曰:“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又曰:“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又曰:“須菩提!汝勿…

《《金剛經》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