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現代意義▪P5

  ..續本文上一頁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對于《金剛經》的這種言教,我們應該作何理解呢?一、須知諸法真實相,不可言說,《大毗婆沙論》曰:“若可說者,說火應燒舌,說食應除饑。”(19)說火不能燒舌,說食不能除饑,這是以名言離損益,曰不可說。《理門論》曰:“一切諸法皆有二相,一者自相,現量所得,不可言說;二者共相,比量所得,即可言說。”但言說並非表诠自體,只是遮诠止濫,如言青是遮非青等。這是以現量境不可說。《攝大乘論》曰:“複次雲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由名有衆多,多體相違故;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20)這是以名義相對假立,故不可言說。

  本經中對于如來實無說法的解釋曰:“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這是以真實法不可說。《維摩诘經》說到不二法門:前諸菩薩依自所解,各各大談不二法門;文殊師利則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21)《瑜伽師地論》中以不二爲真實義,(22)入不二法門,即通達諸法真實相也。

  寫到這裏,不禁使人生起了這樣一個疑問:一切法既然不可言說,世尊如何爲他宣說呢?《瑜伽師地論》曰:“若不起言說,則不能爲他說一切法離言法性,他亦不聞,若無有聞,卻不能知此一切法離言法性,爲欲令他知諸法離言法性,是故于此離言自性,而起言說。”(23)諸法實性是不可言說的,但不說,衆生又焉知離言法性的存在。爲令衆生通達離言法性,不得已于無言中而起言說。

  如來無心說法,不說而說。這從《解深密經》中以得到答案。該經在《如來成所作事品》中說:“夫如來者,非心意識生起所顯,然諸如來有無加行,心法生起,當知此事,猶如變化。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若諸如來遠離一切加行,即無加行,雲何有心法生起?佛告曼殊室利:善男子,先所修習言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正入睡眠,非于覺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後覺悟。又如正在滅盡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還從定起。如從睡眠及滅盡定心更生起,如是如來,由先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當知複有心法生起。”(24)

  凡人說法,都依心意識尋思而起,分別抉擇而說。有說法的我相、聽法的他相、及法相;地上菩薩雖通達實相,但說法時我相、法相猶未能泯;七地菩薩雖能無相說法,但尤有功用行。八地以後始達到無相,無功用行。其說法也,遠離心意識尋思,譬如天鼓不敲自鳴,水月無心而現,無說而說。我們倘依凡人見地,去理解如來說法,覺得如來有法可說,有心說法,那豈非謗佛。所以經曰:如來無有說法。

  【從無所得中求證佛法】

  佛法的體險應該從何處得入呢?這是每一個學佛的人都關心的問題。

  世間上的人,總是帶著有所得的心在人生的舞臺上生活著,他們不停地追求,希望得到知識,得到文憑,得到工作,得到財富,得到愛情,得到家庭,得到朋友,得到地位,得到態名譽,得到健康,得到長壽,得到成就等等。然而,接觸了佛教,他們又帶著同樣的心態進入佛教,你看那些一般的信衆,當他們在菩薩面前點上一爐香,擺上幾個水果時,就向菩薩提出無窮無盡的要求,仿佛是在與菩薩做貿易似的。

  我經常在想著:世人不停地追求,無止境地占有,可是世間上到底有哪些東西能夠究竟屬于我們永遠擁有呢?你看那些財富終歸會消散,地位要失去,家庭會分離,情感會變化,朋友全反目,知識會落伍,乃至我們最親愛的身體,並不會因爲我們一直在忙于爲它吃,爲它穿,爲它住,種種愛護,種種調理,它就永遠地跟隨著我們,而在幾年或幾十年之後,它必然也要離我們而去。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是說世間的任何現象包括壯嚴的、醜陋的、染汙的、清淨的、平常的、神聖的、善良的、罪惡的等其實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虛妄不實。因而,我們在修學佛法中,不能以有所得的心,去取著任何一種相。我們起心著相,這個心必然是妄心,那個相也必然是妄相,似有得,實乃無得。

  菩提涅槃是從無得中證得的。讀過《心經》的人,我想一定都會熟悉這一句話:“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智亦無得,是心空境寂,以無所得故,妄心妄境皆不顯現,能所雙亡,此時般若智始得現前。故《大般若經》曰:“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一切法不現則般若現。”由般若現前通達諸法實相,消除二障,引導萬行,自然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金剛經》與《心經》在思想上同一體系。經曰:“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曰:“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

  在常人的觀念裏,以爲成佛一定也是成就個什麼東西,或者覺得得到什麼。其實。這是錯誤的。佛陀在這裏以自己的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例,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成就,確實不是得到什麼。如有某種真實有自性法,爲如來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我就有我我所執了,燃燈佛也就不會給我授記。說我在未來世中作佛,號釋迦牟尼。因爲當時現覺我法性空,不見有能得所得,離一切相,燃燈佛這才爲我授記。

  

  本經又舉聲聞四果爲例。經曰:“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實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故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從世俗世間來看,有果位高低之分,有斷惑多少之分,有來去生滅之分。然而在不等的法性上,卻無這許多差別。須陀洹,漢譯入流;斯陀含,漢譯一來;阿那含,漢譯不還;阿羅漢,漢譯無生。這些所謂的入流、一來、不還、無生,都是從世俗谛來說的。在法性中,豈有入與不入、來與不來、還與不還、生與不生的現象呢?誠如經中所言:我得阿羅漢者,即有我爲能證,無生法爲所證。倘若我法、能所的二見不除,就是執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哪裏還是真阿羅漢?

  最後我想用兩個公案作爲這段的結束。

  一、有學者參訪禅者。問:道在何處?禅師曰:道在目前。問:我爲何不見?禅師曰:有我故不見。問:禅師你見否?禅師曰:有你有我輾轉不見。問:那無我無你呢?禅師曰:無我無你又當誰見。從這段公案中可以得到兩條啓示:一、我相不除,不能見道。二、道不可以以我們世間的見與所見而論。

  二、達摩見梁武帝。帝問:雲何是勝義第一義?達摩曰:廓然無聖。帝問:對朕者誰?達摩曰:不識。禅者總是以本分事相見。在法性上,既不存在聖凡的區別,更沒有識與所識的區別。這正體現了般若無所得的境界。

  【般若正觀】

  《金剛經》作爲般若體系的經典之一,處處都表現出般若正觀的作用。如經中所言:“如來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叁十二相,即非叁十二相,是名叁十二相。”“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即名善法。”“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等等。這種叁句的公式,幾乎遍布全經。

  那麼,這種叁句的公式究竟蘊含著什麼內容呢?在理解這個公式之前,首先要知道般若經教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佛法以爲世間萬物都是緣起。《阿含經》曰:“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又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來說。”又曰:“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緣起是因緣和合而起,因是親的條件,緣爲疏的條件,不論小如微塵,還是大如宇宙,無不是因緣的假合。緣起,說明了萬物都是相互依賴的存在。

  諸法緣起的思想,佛陀在般若經教中,又作了進一步說明,即就是緣起性空。緣起已如上說的性空,是相對自性有而言。聲聞乘中的有部,就是主張自性有。如《大毗婆沙論》曰:“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實見故。”(25)又曰:“諸法實體恒無轉變,非因果故。”(26)又曰:“未來諸法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在諸法集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答:叁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排立,體實恒有,無…

《《金剛經》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