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蓋第叁
所言『棄蓋者』,謂棄五蓋也。一、貪欲蓋、二、瞋恚蓋、叁、睡眠蓋、四者、掉悔蓋、五者、疑棄蓋。
我們先解釋何謂蓋:就是一個東西把它蓋住了。佛法的一種講法就說:衆生本來是清淨,本來是智慧、慈悲、有功德,但被一些煩惱妄想所蓋住了,所以沒有辦法顯現出他的智慧、慈悲和功德圓滿,所以爲什麼說蓋?主要是把這些功德圓滿蓋住了,被什麼蓋住了呢?煩惱妄想雜念!對打坐而言主要是有五種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第一、棄貪欲蓋者,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內欲根生欲。所謂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所以者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複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法。複次: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爲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欲,無由近道。
貪欲蓋:這裏就文字而言,偏重于對世間的貪欲,事實上在打坐裏所産生的貪欲,可以主要可以分做兩大類:
(1)染法欲:人會貪,還沒有學佛的凡夫,會貪的當然很多,色、聲、香、味、觸、法,貪名、貪利、貪知識、貪學問,貪健康等等,這些我們不用去記它,因爲在很多佛書,都可以看到。
(2)善法欲:就某些修行人而言,那是善法,應該努力去做的,譬如:布施。人要修行、要布施、要做一些慈濟的事,甚至要聞思修,要多聽聞佛法等等,這些本來是善法,但如果是在打坐的當下,不能把這些想要布施、想要聽聞佛法、思惟義理,這些念頭放下,你就沒辦法安心好好用方法,你會坐立不安,會覺得我坐在這裏是不是浪費時間呢?去布施還有一點功德、福德啊!去看經、誦經,可能還會增長智慧,坐在這邊就能如何呢?如果有這所謂的善法欲,這本來沒有什麼錯,如果我們在打坐,它會變成爲我們的障礙,這是因爲善法而産生的這些貪欲。這是跟學佛修行有關的。
另外一種是一般人在打坐時更容易産生的,就是因爲打坐之後而希望某些身心上面的變化,譬如說:我們最初講到打坐可以幫助身體的健康,有些人還沒開始坐就想,我的身體怎麼還沒有很健康呢?還有這些狀況呢?希望身體健康,希望很快的有一些覺受。什麼覺受呢?就是身體會發熱、發暖─暖得很舒服,有人會變成清涼,清涼也很舒服,有些人身體會輕安,有些人氣脈通暢,種種不同的好的感受,有人會想說奇怪!其它那些人都有那些現象,爲什麼就是我沒有,就在哪裏想,我哪時候可以有,可以見到!這是貪欲。
也有人是貪求一種什麼境界,這種境界連他自己也不清楚;但總是說打坐就是會有一種不可說的境界出現,所以很多人在打坐的時候,就期待那種境界出現,但什麼境界,自己不知道;總而言之,跟平常不太一樣就是了!什麼開悟、見性,一大堆名詞,都搞不太清楚。但是那種欲望都是存在的。這些欲望存在,叫我們沒辦法好好用功。因爲你帶著一大堆的妄想執著來打坐,很多人最初覺得自己的妄想雜念太多了,希望藉由打坐讓妄想能夠減少一點,結果因爲打坐一大堆妄想雜念跟著來,本來不想的現在都想起來了,這是貪欲蓋!所以這些善法欲,打坐時希望自己進步、有覺受、有些體驗,這是一般人在打坐時,都容易犯的欲望。
另外一種打坐會用方法,用功一段時間之後産生的定樂。在打坐如果方法用得好,可以得到身心上的輕安,有些人就陶醉在輕安裏面,他不想出來,你叫他去看經,他不想看經,他說靜坐就好了,爲什麼看經呢?或者有時候,生活有些事情要出坡,要勞務,他心裏很討厭,他只想打坐,打坐最好。我們說由定發慧,你只是用數息法、念佛法,用得很好,頂多入定,不能發慧;發慧要從止而能夠觀,如何觀?我們以後會說,或者說像中國禅宗所講,要去參話頭,去思惟一些問題,不是只是坐在哪裏,心很靜就有智慧。所以有人因爲執著定樂,他不願意進一步去求智慧的方法。像在農禅寺打禅七就有這樣的現象,有人用數息法,用得很好了,身心很輕安,結果要他參話頭,他不要,參不進去!這是因爲執著定樂。所以定樂也是一種貪,讓我們沒辦法往上更進一步,由定發慧;或者執著定樂,沒辦法叫我們廣修福德,因爲喜歡打坐,不願意去接觸衆生,多去修一些福德事業,這樣都會變成障礙。
如除欲蓋偈說:
人道慚愧人 持缽福衆生 雲何縱塵欲 沈沒于五情 已舍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時 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樂
則不爲所欺
¨ 不淨觀
我們再把貪欲蓋補充一下!在經典上說:要對治貪欲,要用不淨觀。我想大家都知道,但這不淨觀,有廣義也有狹義。
狹義:不淨觀是對治于身見,尤其是淫欲。狹義:對治身見,大部人都知道。譬如說:觀一個人死掉之後,皮膚發黑,肉腐爛了,筋骨松散,然後變成白骨。本來一個很可愛的人,變成白骨了,這是不淨觀。我想各位大概聽過西洋有一部小說《茶花女》,故事中的男主角本來很喜歡茶花女,死後還在一直想,最後沒辦法,只好開棺一看,沒有了!變成骨頭,這樣他一下子沈迷的這些念頭就消失了,這是用不淨觀對治淫欲。這有兩種觀法:第一種是先觀外人,尤其是觀異性;第二種是觀自己,就是破身見。因爲我們一定是覺得自己的身體很高貴、很清淨,才會因爲身體而産生種種的欲望,這是不淨觀,像我們對飲食、對衣服、對生活中的種種欲望,也可以用不淨觀來對治,不只是對治淫欲。對于色身,一般人都對色身太保護、太尊貴了!用不淨觀能對治我們對色身上的貪著。
廣義:不淨觀主要是指我們所貪欲的東西,用佛法去看,知道那種貪的東西,其實對你根本沒有什麼好處。不淨,主要是說它不是好東西!我們當然認爲它是好東西才會去貪,不管是名或利,或是剛才所講的布施、持戒…,都認爲它是好,才會去貪。如果從觀念上,從體驗上去了解它,事實上它並沒有你想象的好,或者說它根本不好,就不會起貪心了;大部分人看事,看物,都是偏見,都只是看到一邊,看到好的一邊,就看不到壞的一邊;看到壞的一邊,就看不到好的一邊,所以會産生貪欲,都是盡看好的不看壞的。事實上我們從更多的角度去看,就會覺得它沒有你想象的好,如果你只是看到好,沒看到壞,就會像經典上所講的,看到刀上的蜜,去舔蜜,最後被刀所割。所以貪欲蓋主要是用不淨觀。即知道它不是那麼好!知道它,你太迷戀它,就會被它所傷害,這是不淨觀。
第二、棄瞋恚蓋者:瞋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時,思惟此心惱我,及惱我親,贊歎我怨,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爲九惱。惱故生瞋,瞋故生恨,恨故生怨,怨故欲加報惱彼,瞋恚覆心,故名爲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
何物殺安穩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
殺瞋則安穩 殺瞋則無憂 瞋爲毒之根 瞋滅一切善
如是如已,當修慈忍,以除滅之令心清淨。
瞋恚蓋:在生活之中的瞋恚我們不談,就是討厭種種人、事、境界,大概平常我們看得很多、聽得很多;我們現在講─在打坐之中,容易産生的瞋恚。
(1)對于天氣。有人會覺得,尤其在夏天打坐,天氣很熱很容易流汗,就想這種鬼天氣,流汗流得這麼多!如果是冷,一般人還不覺得,冷,打坐更好!身體能夠發熱,身心很舒服,熱再打坐就比較辛苦。
(2)對人。有些人在打坐,容易對人起瞋恚,爲什麼?我在這邊打坐,他在那邊敲敲打打、乒乒乓乓的,怎麼早不做晚不做,偏偏現在做;或者有人在那邊講話,也不知道講什麼好話還是壞話,但就在那邊一直講個不停,你心裏想,你講夠了吧!休息一下!讓我好好打坐,他還是繼續講。
所以我們打坐希望天氣能夠舒服,希望周圍能夠安靜一點,但因爲周圍不能夠安靜,所以我們反而起瞋恚心;事實上靜不靜?主要是因爲我們關不關心,你愈關心就愈不靜!
境界:愈關心,則愈不靜。我們都知道在家裏比較不容易打坐,你離開家裏,反而可以打坐,爲什麼?因爲這個家,你太關心了;任何一樣事情,都會引起你心境上的變化,小孩子、大人、什麼聲音,如果我們離開這個家到一樣很吵的地方,你不太會受影響,爲什麼?因爲知道這地方跟我沒有關系,你到菜市場還可以打坐坐好一點,因爲他賣他的,跟我沒有關系。同樣我們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經驗,我們出家在自己的常住,修行修不好的,到別人廟裏反而可以好一點,爲什麼?那是別人的廟,我只是來打坐而已,剩下的我都不管。所以因爲你愈關心反而被吵了,所以聲音也是一樣,你愈討厭的聲音,就是愈專心去聽它,它就愈吵!很多人都是這樣,心裏想靜;結果對于聲音,反而更敏感;反之,我們不管它,讓它自起自滅,就沒有關系!
人:最重要的是一種聲音,我們不要去抵抗它,一個東西過來了,你不要去抵抗它,讓它過去,它就不存在,你去抵抗它,它才留下來;在我們人都是這樣子的,如果我們在打坐時,你可以慢慢去比較一下,那聲音過來時,一般人都會用一種心去抵抗它,說你不要來,結果因爲你去擋它,所以才會有壓力,如果你說你趕快過去吧!讓你過去,左邊過來,右邊過去;右邊過來,左邊過去,你不要去擋它,反而不留下什麼障礙,這是第二種是我們容易起瞋恚的是,對于人而産生的瞋恚。
(3)身體:打坐剛開始免不了會酸痛,不管是腿酸痛或腰酸痛,或者各各地方的有一些酸痛,如果我們也是討厭。有人一天到晚在問:我到底到哪時才能不酸痛?我說:你這問題一問就錯了,你在想它哪時候不酸痛的時候,你就等著它不酸不痛!那你一等時,就說還…
《《天臺小止觀》講記 棄蓋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