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影響力不大;而是說沿著一個脈,把它共振的頻率連貫起來,就成爲一個節奏,這個節奏因爲振動的是一個連續的一種脈,對我們的影響力就比較大。如果一個比較好的音樂,都會有它比較明顯的節奏主題,這個主題所在,就是能夠影響到共振;這個共振因爲能夠振動到我們身體的氣脈,就會産生情緒的變化,有些會産生憂傷的感受,有些會産生喜悅的感受,有些會産生各式各樣的不同感受。所以因爲它是一種有節奏的共振,所以這種影響能力,就會比單音或比很多散亂的音,影響力就會大很多;因此就一個身心很安定的人來言,這種有節奏的聲音,對他是一種刺激,這種刺激不是經過你思惟的的影響,不是像剛才所講的,有意義的語言的影響,而是本身,就是一種生理上的反應。這節奏,不管是由樂器發出來的,或是人的唱頌發出來的,都一樣會産生這樣共振的作用;這樣對我們身心安定的,會有不好的影響。所以就修禅定者而言,總是避免這些聲音,不管是外界的聲音,人的聲音,或者有節奏的聲音,都應該避免。
所以這裏所講的音樂,絲竹之聲,還有男女歌詠,贊頌之聲,這些都是有節奏的,都會影響到人;這又牽涉到一種問題,世間人常說:音樂可以陶冶性情,音樂能不能陶冶性情?如果就剛才所講的,能夠産生共振,會有某種程度的作用,爲什麼?因爲一般人身心都會有一些情緒,這情緒在人間不可能完全表現出來,都會有某種程度的壓抑,譬如:你太高興了的,不能夠表現得很完全;太悲傷了也要作某程度的克製,所以在我們的內心裏面,都會有一些情緒,沒辦法完全松散出來、發泄出來,就會在身體上造成一些緊張。
好的音樂,能夠産生身心的共振,共振之後,就能夠把這些緊張的情緒發散出來,因此能夠得到松懈,得到輕安調伏;如果就這一點來講,音樂能夠陶冶性情是沒有錯的;我們剛才講到音樂能夠陶冶性情,是因爲一般人情緒,都有壓抑,所以身心在緊張的狀況之下,好的音樂能夠放松;但是如果身心已經放松,用音樂反而是一種幹擾。所以對于世間人來講,音樂可以陶冶性情,那還要看什麼音樂,音樂還是分很多種的。
像古典音樂跟現代的音樂,又差很多了。我們剛才講到說,音樂可以振動氣脈,氣脈有比較外表的脈─皮膚肌肉的脈,也有比較內在的脈─筋骨的脈,愈好的音樂,能夠振動愈深處的脈,愈深處的脈,必需深沈甯靜,才有辦法去感受,如果一個人心浮氣躁,對那些比較甯靜,深沈的音樂還不能接受。所以古代的人,可以聽古典音樂,因爲他還是比較內在的,現代的人心太亂了,只能聽那些吵死人的音樂,因爲現代人心比較浮躁。所以,聽音樂能陶冶性情,那還是就我們心能夠靜下來,聽那種比較內斂的音樂,佛教的梵呗就是比較上屬于內斂的音,所以能夠聽的進去,對于我們內在的氣會比較順,會産生身心的一種甯靜;但是如果對于一個身心已經很甯靜的人而言,這個也是障礙。
就一個在修禅定的人而言,不管什麼音樂,都有可能産生障礙;因爲都可能幹擾到本來已經放松,已經甯靜的身心!因此佛教最初是反對音樂的,不只反對世間的音樂,也反對一切梵呗、歌詠這一類的;因爲最初的修行法門是以禅觀爲主的,禅觀是非常忌諱有節奏的音樂。但是因爲後來有些人,在修行上,可能在禅定上,不能修得很好;所以藉助各式各樣的法門,令他們也能夠接觸佛法,因此梵呗、歌誦、唱頌,就慢慢爲大乘佛法所接受;但是我們要了解這只是前方便,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一定是透過禅觀,而才能達到究竟的。這是講到诃聲欲者,我想這樣的講法,對于世間音樂、佛教音樂的作用,以及對于要修禅定所應避免的一種觀念,我想這樣應該可以蠻清楚的。
引文P.10─
叁、呵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發動)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花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著,池神即大诃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
對于香也是一樣,世間有種種的香,香味也會讓人産生貪愛,也會讓人産生煩惱,所以呵責香欲。但是我們又知道在佛教,尤其供佛常常用檀香,用花香;甚至在打坐的時候,我們常說打坐,坐一支香,那一支香是真的點香,並不是像我們現在,看叁十分鍾打一個板,算一支香,以前真的是點一支香,這一支香的長度,就是一支香。打坐或者有些人看經,點香對我們有幫助,好的香吸進鼻孔裏面,能夠通到全身的氣脈,能夠幫助我們通氣、調脈,所以有助于身心的安定,這是指好的香,就是一般所講的檀香、沈香等等這些比較純淨的香,自然的香,能幫助通氣調脈,使身心安定。不好的香,就沒這種效果,像目前爲止所用的香,都是化學所製的香,一聞到了就身心不舒服,那種香點多,對我們打坐絕對沒有好的幫助,因此如果要供佛點香,要就是用比較純淨的香,純淨的香,不用點多,你不用點一大把,點多作用不會更大的,就是點一根,這樣就有用;而且最重要的是,剛才已經講香味點了之後,你只要鼻孔聞到了,就有通氣調脈的作用,不需要你刻意說這個香,好棒喔!多聞幾下!
因此我們一方面知道,好的香有這個作用,但是你只是隨著因緣去點它,沒有也不用太勉強,沒有也不會說,不能用功;能點就點,不能點就不用點;這樣我們就不會産生很大的煩惱,你們不要一聽我講,到處去找純正的香,這個純不純?不太純!那個也不太純!那你就開始起煩惱了。有好香就點,沒有不用勉強,不好的香就不用點了。
引文P.10─
四、呵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于命終後,即生酪中,受于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
知味前面已經講到,在佛法對于飲食的觀念是把飲食當藥,而不把它當作一種享受。中國人講飲食,必然講到要色香味俱全,這前面已經講到,我們不要把它當作享受,另外西方人講到要營養衛生,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營養:有些菜單會寫這維他命多少?什麼脂肪多少?蛋白質多少?一天一個人要攝取多少,要吃多少蛋,要吃多少的東西;其實這裏面有一個很大的錯誤,他把人當作完全一樣的人,因此吃不吃食物都一樣吸收,其實不一樣。人有很多不一樣,人的體質不一樣、腸胃不一樣,所以人所能吸收的絕對不一樣,你不要看那些標准的食譜,就一定很健康,不一定!有很多人,看那些標准食譜,沒有更健康,反而更煩惱。一天到晚就說這個有維他命C,這個有什麼?就有很多煩惱;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執著口味,人可以因爲你身體的需要,而去調整我們的飲食。有些人現在身體缺鈣,他就會找到到鈣比較多的食物去吃,或者有些人身體上,不能吃什麼東西,他就知道那種東西少吃。如果我們不要以先入爲主的這些觀念産生愛欲,在生理的反應我們可以得到更好的選擇。所以營養,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刻板;因爲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一個比較敏感的人,尤其是經過打坐,他對身體的分辨能力比較好,會了解到每一種飲食對他適不適合?這是講到營養的問題。
衛生:現在人也都怕死,這個有細菌,這個吃了會得癌症,那個吃了會如何?以佛法而言:因緣所生法,會生病的原因,絕對不是那麼單純的;當然不衛生是一種因素,但是不是唯一的因素,有些身體健康的人,不衛生的食物,對他來講還是很衛生的,吃下去還是一樣青春,一樣長得白白胖胖的。所以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我們是需要去注重營養與衛生,但是不要過份強調、過份執著。太過份就會變成爲煩惱的根源。不管是有些人挑味道,挑色香味是煩惱,你太講究營養衛生,也是煩惱,這是對于所謂的味欲飲食。
引文P.10-11
五、呵觸欲者:男女身份,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爲之沈沒,起障道業。如獨角仙人,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爲淫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
觸廣義:是指我們身體上面的感覺。感覺天氣的冷熱是觸。譬如:夏天吹到涼風,我們就覺得很舒服,冬天曬到太陽,也是覺得很舒服,這也是觸。冷熱是觸,軟硬是觸,有些東西摸起來很硬,硬梆梆的,有些東西摸起來軟軟的,好象比較舒服,有的是滑,有的是澀,有的輕,有的重等等,這些都稱爲外觸;經過跟外界的接觸,所産生的覺受,外觸包括天氣的冷熱、衣服、我們手上去摸的東西,這些都稱爲外觸。
¨ 內觸
另外有一種稱爲內觸:內是內在的觸,有些人在打坐的時候,外界好象還是一樣,但是身體會産生冷熱,會産生輕、重、滑、澀,會産生有酸、痛、麻等等種種不同的感受,會有一些好的感受,壞的感受。
呵觸欲者,如果一個人已經開始打坐了,對外界的觸欲,當然就會慢慢地放掉,但是有的時候反而會引起我們內在的觸,就是因爲打坐産生種種的覺受,有的人會覺得這個氣一下子到頭部,一下子到身體的哪個部位,一下子很舒服,一下子如何?那麼外觸會産生煩惱,內觸也會産生煩惱,外觸會産生很多妄想,內觸會産生更多的妄想。太多人,打坐就是在觸的裏面打轉,很多人問的問題,爲什麼頭會痛?爲什麼胸會悶?爲什麼眼睛覺得熱熱的?耳朵覺得癢癢?問來問去,就是這些問題,這是內觸放不下,煩惱就一大堆,妄想就一大堆。所以要诃欲:主要是我們對這些能夠清楚、了解,就不會有很大的問題。
問曰:雲何呵五欲?答曰:呵欲之法,如摩诃衍中說。哀哉衆生,常爲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
我們剛才已經講到要去呵欲望,最重要的是:首先,要知道它是不真實的,我們人所追求的東西,一定是真實的東西才會去追求,不真實人就對它沒有興趣;第二種不只不真實,而…
《《天臺小止觀》講記 呵欲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