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则影响力不大;而是说沿着一个脉,把它共振的频率连贯起来,就成为一个节奏,这个节奏因为振动的是一个连续的一种脉,对我们的影响力就比较大。如果一个比较好的音乐,都会有它比较明显的节奏主题,这个主题所在,就是能够影响到共振;这个共振因为能够振动到我们身体的气脉,就会产生情绪的变化,有些会产生忧伤的感受,有些会产生喜悦的感受,有些会产生各式各样的不同感受。所以因为它是一种有节奏的共振,所以这种影响能力,就会比单音或比很多散乱的音,影响力就会大很多;因此就一个身心很安定的人来言,这种有节奏的声音,对他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不是经过你思惟的的影响,不是像刚才所讲的,有意义的语言的影响,而是本身,就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这节奏,不管是由乐器发出来的,或是人的唱颂发出来的,都一样会产生这样共振的作用;这样对我们身心安定的,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就修禅定者而言,总是避免这些声音,不管是外界的声音,人的声音,或者有节奏的声音,都应该避免。
所以这里所讲的音乐,丝竹之声,还有男女歌咏,赞颂之声,这些都是有节奏的,都会影响到人;这又牵涉到一种问题,世间人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性情,音乐能不能陶冶性情?如果就刚才所讲的,能够产生共振,会有某种程度的作用,为什么?因为一般人身心都会有一些情绪,这情绪在人间不可能完全表现出来,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压抑,譬如:你太高兴了的,不能够表现得很完全;太悲伤了也要作某程度的克制,所以在我们的内心里面,都会有一些情绪,没办法完全松散出来、发泄出来,就会在身体上造成一些紧张。
好的音乐,能够产生身心的共振,共振之后,就能够把这些紧张的情绪发散出来,因此能够得到松懈,得到轻安调伏;如果就这一点来讲,音乐能够陶冶性情是没有错的;我们刚才讲到音乐能够陶冶性情,是因为一般人情绪,都有压抑,所以身心在紧张的状况之下,好的音乐能够放松;但是如果身心已经放松,用音乐反而是一种干扰。所以对于世间人来讲,音乐可以陶冶性情,那还要看什么音乐,音乐还是分很多种的。
像古典音乐跟现代的音乐,又差很多了。我们刚才讲到说,音乐可以振动气脉,气脉有比较外表的脉─皮肤肌肉的脉,也有比较内在的脉─筋骨的脉,愈好的音乐,能够振动愈深处的脉,愈深处的脉,必需深沈宁静,才有办法去感受,如果一个人心浮气躁,对那些比较宁静,深沉的音乐还不能接受。所以古代的人,可以听古典音乐,因为他还是比较内在的,现代的人心太乱了,只能听那些吵死人的音乐,因为现代人心比较浮躁。所以,听音乐能陶冶性情,那还是就我们心能够静下来,听那种比较内敛的音乐,佛教的梵呗就是比较上属于内敛的音,所以能够听的进去,对于我们内在的气会比较顺,会产生身心的一种宁静;但是如果对于一个身心已经很宁静的人而言,这个也是障碍。
就一个在修禅定的人而言,不管什么音乐,都有可能产生障碍;因为都可能干扰到本来已经放松,已经宁静的身心!因此佛教最初是反对音乐的,不只反对世间的音乐,也反对一切梵呗、歌咏这一类的;因为最初的修行法门是以禅观为主的,禅观是非常忌讳有节奏的音乐。但是因为后来有些人,在修行上,可能在禅定上,不能修得很好;所以藉助各式各样的法门,令他们也能够接触佛法,因此梵呗、歌诵、唱颂,就慢慢为大乘佛法所接受;但是我们要了解这只是前方便,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一定是透过禅观,而才能达到究竟的。这是讲到诃声欲者,我想这样的讲法,对于世间音乐、佛教音乐的作用,以及对于要修禅定所应避免的一种观念,我想这样应该可以蛮清楚的。
引文P.10─
三、呵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发动)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花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着,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
对于香也是一样,世间有种种的香,香味也会让人产生贪爱,也会让人产生烦恼,所以呵责香欲。但是我们又知道在佛教,尤其供佛常常用檀香,用花香;甚至在打坐的时候,我们常说打坐,坐一支香,那一支香是真的点香,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三十分钟打一个板,算一支香,以前真的是点一支香,这一支香的长度,就是一支香。打坐或者有些人看经,点香对我们有帮助,好的香吸进鼻孔里面,能够通到全身的气脉,能够帮助我们通气、调脉,所以有助于身心的安定,这是指好的香,就是一般所讲的檀香、沉香等等这些比较纯净的香,自然的香,能帮助通气调脉,使身心安定。不好的香,就没这种效果,像目前为止所用的香,都是化学所制的香,一闻到了就身心不舒服,那种香点多,对我们打坐绝对没有好的帮助,因此如果要供佛点香,要就是用比较纯净的香,纯净的香,不用点多,你不用点一大把,点多作用不会更大的,就是点一根,这样就有用;而且最重要的是,刚才已经讲香味点了之后,你只要鼻孔闻到了,就有通气调脉的作用,不需要你刻意说这个香,好棒喔!多闻几下!
因此我们一方面知道,好的香有这个作用,但是你只是随着因缘去点它,没有也不用太勉强,没有也不会说,不能用功;能点就点,不能点就不用点;这样我们就不会产生很大的烦恼,你们不要一听我讲,到处去找纯正的香,这个纯不纯?不太纯!那个也不太纯!那你就开始起烦恼了。有好香就点,没有不用勉强,不好的香就不用点了。
引文P.10─
四、呵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着酪味,于命终后,即生酪中,受于虫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
知味前面已经讲到,在佛法对于饮食的观念是把饮食当药,而不把它当作一种享受。中国人讲饮食,必然讲到要色香味俱全,这前面已经讲到,我们不要把它当作享受,另外西方人讲到要营养卫生,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营养:有些菜单会写这维他命多少?什么脂肪多少?蛋白质多少?一天一个人要摄取多少,要吃多少蛋,要吃多少的东西;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错误,他把人当作完全一样的人,因此吃不吃食物都一样吸收,其实不一样。人有很多不一样,人的体质不一样、肠胃不一样,所以人所能吸收的绝对不一样,你不要看那些标准的食谱,就一定很健康,不一定!有很多人,看那些标准食谱,没有更健康,反而更烦恼。一天到晚就说这个有维他命C,这个有什么?就有很多烦恼;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执着口味,人可以因为你身体的需要,而去调整我们的饮食。有些人现在身体缺钙,他就会找到到钙比较多的食物去吃,或者有些人身体上,不能吃什么东西,他就知道那种东西少吃。如果我们不要以先入为主的这些观念产生爱欲,在生理的反应我们可以得到更好的选择。所以营养,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刻板;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尤其是经过打坐,他对身体的分辨能力比较好,会了解到每一种饮食对他适不适合?这是讲到营养的问题。
卫生:现在人也都怕死,这个有细菌,这个吃了会得癌症,那个吃了会如何?以佛法而言:因缘所生法,会生病的原因,绝对不是那么单纯的;当然不卫生是一种因素,但是不是唯一的因素,有些身体健康的人,不卫生的食物,对他来讲还是很卫生的,吃下去还是一样青春,一样长得白白胖胖的。所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是需要去注重营养与卫生,但是不要过份强调、过份执着。太过份就会变成为烦恼的根源。不管是有些人挑味道,挑色香味是烦恼,你太讲究营养卫生,也是烦恼,这是对于所谓的味欲饮食。
引文P.10-11
五、呵触欲者:男女身份,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独角仙人,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
触广义:是指我们身体上面的感觉。感觉天气的冷热是触。譬如:夏天吹到凉风,我们就觉得很舒服,冬天晒到太阳,也是觉得很舒服,这也是触。冷热是触,软硬是触,有些东西摸起来很硬,硬梆梆的,有些东西摸起来软软的,好象比较舒服,有的是滑,有的是涩,有的轻,有的重等等,这些都称为外触;经过跟外界的接触,所产生的觉受,外触包括天气的冷热、衣服、我们手上去摸的东西,这些都称为外触。
¨ 内触
另外有一种称为内触:内是内在的触,有些人在打坐的时候,外界好象还是一样,但是身体会产生冷热,会产生轻、重、滑、涩,会产生有酸、痛、麻等等种种不同的感受,会有一些好的感受,坏的感受。
呵触欲者,如果一个人已经开始打坐了,对外界的触欲,当然就会慢慢地放掉,但是有的时候反而会引起我们内在的触,就是因为打坐产生种种的觉受,有的人会觉得这个气一下子到头部,一下子到身体的哪个部位,一下子很舒服,一下子如何?那么外触会产生烦恼,内触也会产生烦恼,外触会产生很多妄想,内触会产生更多的妄想。太多人,打坐就是在触的里面打转,很多人问的问题,为什么头会痛?为什么胸会闷?为什么眼睛觉得热热的?耳朵觉得痒痒?问来问去,就是这些问题,这是内触放不下,烦恼就一大堆,妄想就一大堆。所以要诃欲:主要是我们对这些能够清楚、了解,就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问曰:云何呵五欲?答曰:呵欲之法,如摩诃衍中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我们刚才已经讲到要去呵欲望,最重要的是:首先,要知道它是不真实的,我们人所追求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东西才会去追求,不真实人就对它没有兴趣;第二种不只不真实,而…
《《天台小止观》讲记 呵欲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