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菩提品第二▪P2

  ..續本文上一頁無常及死亡故。相反之義如何?即是說無漏行業成熟後腐敗衰損之老,無明習氣地變易或界遷變之病,前世滅盡後以意生身成就後世之生,以不可思議染汙變易之死,當知以沒有此四者故,依次是堅固、寂滅、恒常及不變。

  壬叁、別說他利圓滿:

  爲白淨法所依故,無垢智慧是爲處,

  猶如無相虛空界,見色聞聲與嗅香,

  嘗味覺觸知諸法,皆由彼者作爲因,

  如是爲于佛二身,無礙加行堅固者,

  菩薩六根行境中,無漏功德能生因。

  無垢斷德解脫身與智慧證德法性身是所化衆生相續中生起白淨善法的所依或來源故,是他利圓滿的依處,如同非能生因且無色等相的虛空是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及了知諸法的因,因爲如果沒有發揮的場所的虛空則不得見聞等。如是,見佛二身是在已實修無障加行的堅固菩薩六根義或行境中顯現世俗勝義所攝的如來身後修持或出生或顯現無漏諸功德之因。榮敦巴大師說:“所謂無障加行是指沒有勤作障礙的堅固加行。”

  庚四、具足功德義分二:一、以異名略說;二、廣說根據。

  辛一、以異名略說:

  不思常堅寂不變,靜遍離念如虛空,

  無著無礙無澀觸,非見取善佛無垢。

  佛所具有的十五種功德法是:⑴以聞所成慧等不可思議;⑵恒常;⑶堅固;⑷寂滅;⑸不變;⑹極靜;⑺如空周遍;⑻離分別;⑼⑽⑾遣除煩惱障、所知障、叁摩地障後依次是無著、無礙、及無澀觸;⑿不可見;⒀不可取;⒁具善根;⒂無垢功德。

  辛二、廣說根據分二:一、于何者具功德之理;二、所具之功德。

  壬一、于何者具功德之理:

  依于解脫法性身,顯示自利及他利,

  自利他利之依處,具有不思等功德。

  依上述解脫身與法身二者和合成就自利及他利事業,然此也非別別獨立成辦。自他二利的所依身具有不可思議等十五種功德。

  壬二、所具之功德分二:一、廣說甚深之根據;二、宣說其余之根據。

  癸一、廣說甚深之根據分叁:一、總標不可思議之理;二、廣說彼之差別;叁、根據與比喻對應。

  子一、總標不可思議之理:

  一切種智之行境,如來非是叁慧境,

  是故當知此智慧,一切有情不可思。

  唯一是一切種智所行境的如來法身不是聞等叁慧的境界,是故當知此智慧也是除佛外一切聖者有情不可思議的。

  子二、廣說彼之差別:

  微細故非聞慧境,勝義故非思慧境,

  法性甚深故亦非,世間修慧等行境。

  法身不是叁慧行境的根據依次是:以極微細超越語言境界故,非聞慧之境界;是勝義及超越尋思的境界故,非思慧之境界;以法性甚深離一切相故,非世間修慧等境界。

  子叁、根據與比喻對應:

  此因如盲不見色,凡夫從來未曾見,

  且如産房內嬰兒,不見日輪聖亦爾。

  何以故?如生盲根本不見形形色色的色法般,凡夫也從未見過無垢法界;不僅如此,如産房內初生七日無法出門的嬰兒不堪見日輪般,聲緣聖者也無力見如來法身。此處聲緣聖者不能見的滅谛是指斷德圓滿的滅谛。遍知多羅瓦說:“如同初生嬰兒僅見少分光明,無力圓滿見般,十地菩薩也不能圓滿見法身。”然而若對照《勝鬘經》理解爲聲緣更合適。

  癸二、宣說其余之根據分叁:一、不變之功德;二、斷證之功德;叁、清淨之功德。

  子一、不變之功德:

  遠離生故是恒常,無有滅故是堅固,

  無彼二故是寂滅,法性住故是不變。

  法身遠離生故,是恒常;無有斷盡的毀滅或斷盡命根的死亡故,是堅固;無有生滅二者故,是寂滅;法性自性本來安住故,是不變。

  子二、斷證之功德:

  證悟滅谛故極靜,覺悟一切故周遍,

  無所住故無分別,斷煩惱故無耽著,

  清淨一切所知障,是故一切皆無礙,

  無二堪能且調柔,是故遠離粗澀觸。

  證悟一切所斷滅谛自性故,是無有苦及苦因的極靜;現量覺悟一切所知故,是周遍;不住任何所緣戲論相故,是無分別功德;遣除障礙獲得解脫的煩惱障故,是無著;清淨障礙獲得一切種智的所知障故,是于一切盡所有義悉皆無礙;由遠離沈掉二者等叁摩地障,身心調柔且堪能安住叁摩地故,遠離如粗澀觸般的相續不調柔。

  子叁、清淨之功德:

  彼無色故不可見,亦無相故不可取,

  自性淨故勝善根,障垢斷故極無垢。

  勝義如來不是微塵聚合所成的色身並且超越一切有爲法的範疇故,凡夫根識無法見;超越比量及名言的境界且無任何形相故,凡夫心識無法取;法界自性本來清淨故,是勝義的善根;已斷盡客塵障垢及習氣故,是最極無垢。

  庚五、以叁身之分類行義分二:一、略說體相之異門;二、其義廣說。

  辛一、略說體相之異門分叁:一、自性身之體相及五種功德;二、報身亦具五種差別相;叁、化身具有叁功德。

  壬一、自性身之體相及五種功德:

  非初中後無異別,無二離叁垢分別,

  證悟法界之自性,入定瑜伽師得見。

  無量超過恒沙數,具諸不思無等德,

  如來無垢法性身,盡斷過失及習氣。

  自性身的五相是:①無爲法相,由最初不生、中間不住、最終不滅故;②無分別相,由法界與智慧無有異體之差別故;③無二相,由未墮入我與無我二種邊際故;④遠離叁障相,由徹斷煩惱障所知障及叁摩地障故;⑤無垢無分別相,由本來是無垢無分別的光明自性故。具此五相的自性法身唯有證悟勝義法界究竟自性並恒時不動搖安住法性的大瑜伽師佛陀方能現見。榮敦巴大師說:“彼相似境界立爲總的入定。”

  自性身具有的五種功德是:①無量德,由自性身本體廣大無邊功德無量故;②過恒沙數德,由本具功德不可計數超過恒河沙數故;③不思德,由自性功德尋思者無法思惟忖度故;④無等德,由具有不共他衆究竟無等的諸功德故;⑤斷德,由如來無垢法界身具有斷盡二障及其習氣過失的功德故。

  壬二、報身亦具五種差別相:

  種種妙法光明身,勤修衆生解脫義,

  事業猶如摩尼王,能現種種非彼體。

  報身所具的五種功德是:①宣演種種深廣妙法語恒時相續不斷;②顯現具足相好光明的莊嚴身恒時相續不斷;③精勤成就解脫衆生義的精進意恒時相續不斷;④事業如摩尼寶王無有分別勤作而任運自成;⑤雖在所化衆生前顯現種種形相然非彼等自體而安住。

  壬叁、化身具有叁功德:

  世間令置寂靜道,成熟授記因色身,

  不離法界恒安住,猶如諸色不離空。

  化身所具叁德是最初將諸世間安置于小乘寂滅道中、中間成熟彼等于大乘道中、末後授無上菩提記而令解脫。彼等之因或根本的色身也不離法身界而常住世間故,于輪回未空之間相續不斷,如虛空界中一切色法不間斷般。

  辛二、其義廣說分叁:一、略說共同安立分類;二、安立各自體相;叁、彼等攝義。

  壬一、略說共同安立分類:

  自生諸佛之遍知,唯稱彼者爲如來,

  最勝涅槃不思議,各別自證出有壞。

  彼者分類由深廣,大自性叁功德法,

  當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報化叁身。

  于不依他緣而自生的諸佛一切種智,從斷證究竟的角度稱爲如來;由不住輪涅二邊故,是最勝涅槃;由超越分別尋思者的境界故,是不可思議;由摧毀輪回一切過患故,是出有壞;唯是各別自證智自性的大菩提。

  彼大菩提的分類:由難證故,稱爲甚深功德,由具力故,稱爲廣大功德,由相應衆生根機普行化度故,稱爲大自性功德,對此叁者依次安立自性身、報身及化身的分類。

  壬二、安立各自體相分叁:一、安立自性身體相;二、安立報身體相;叁、安立化身體相。

  癸一、安立自性身體相分二:一、略說體相及功德;二、廣說彼等。

  子一、略說體相及功德:

  其中一切諸如來,自性身之五體相,

  攝略宣說當了知,具足五種功德相。

  在叁身之中,一切諸佛如來自性身的體相,應知雖有極多功德,然攝略而說具有五種功德相。

  子二、廣說彼等分二:一、廣說體相;二、廣說功德。

  醜一、廣說體相:

  無爲法與無別異,以及遣除二種邊,

  煩惱所知叁摩地,叁障決定得解脫。

  無垢無有分別心,諸瑜伽師境界故,

  由于法界自性力,本來清淨故光明。

  無有生住滅故,是無爲法;無漏法界與究竟智慧二者無絲毫差別;遣除增損二邊;貪等煩惱障、非煩惱的一切種智障——所知障以及隨欲趨入殊勝叁摩地的無知叁摩地障,決定從彼叁障中解脫是無障無礙的體相;于本體本無障垢及二取分別,彼者唯一是在圓滿方便智慧中入定的諸瑜伽師的境界故,由法界自性力本來清淨故,是光明之體相。

  醜二、廣說功德:

  無量無數不思議,無等清淨之究竟,

  當知彼等諸功德,真實自性身具足。

  廣大故及無數故,非爲尋思境界故,

  唯佛習氣亦斷故,次第是爲無量等。

  比量無法測量的無量、數目無法計算的無數、分別心不可思議、不與他法等同、清淨究竟的諸多功德真實自性身悉皆具足。此亦依次由廣大、無數、非尋思者境界、唯是佛所具功德、斷盡二障及習氣故,是無量等。

  癸二、安立報身體相分叁:一、廣說報身體相;二、複攝彼義;叁、隨緣示現。

  子一、廣說報身體相:

  圓滿受用諸法故,顯示自性之法故,

  大悲清淨之等流,利益衆生無息故。

  無有分別任運中,所欲如實滿足故,

  以如意寶神通故,圓滿受用身安住。

  圓滿受用種種深廣妙法的法語相續不斷故,恒時示現報身自性的相好等法故,度生大悲的清淨等流果利益衆生恒時相續不息故,彼等于無分別任運自成中也能如實滿足一切所欲故,“如意寶”是如意寶般的自在神通力的遊戲中顯現種種,然非是彼等顯現的自體故,以此五相圓滿受用大乘法的報身如是而安住。

  子二、複攝彼義:

  說法示現業不息,無有加行功用相,

  顯現不是彼自體,此處種種示五相。

  佛語說法,示現佛身,大悲利生事業恒時不息,于此等均無功用加行,報身自現中雖不顯示種種的自性…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菩提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