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如來藏品第一▪P2

  ..續本文上一頁:一、所淨本體義;二、能淨因義。

  壬一、所淨本體義:

  自在勢力及不變,滋潤本體自性故,

  彼等寶空水功德,是爲相似對應法。

  (具有)能滿足一切所願的自在勢力、自性不會變成余法以及以大悲滋潤本體之自性,故彼依次是與如意寶珠、虛空及水的功德對應之相似法。

  壬二、能淨因義分二:一、斷除四障;二、以對治成爲佛子。

  癸一、斷除四障:

  于法嗔恨及我見,怖畏輪回之痛苦,

  舍離利樂衆生事,是爲四種障礙性。

  大欲有情及外道,聲聞以及辟支佛,

  增上信等四種法,應知是爲能淨因。

  使種性不離障垢的四種過失是:對大乘法嗔恨、我見、怖畏輪回痛苦而尋求自己寂滅的安樂以及舍離利益衆生事業。具有此四種障礙的依次是根本不舍輪回的大欲者、外道、聲聞以及辟支佛。以彼等障礙現前如來藏故,是四種障礙性。彼等的能淨因是對大乘增上信等四種法。

  癸二、以對治成爲佛子:

  信解勝乘爲種子,般若爲母生佛法,

  禅樂胎處悲乳母,具足彼等誕佛子。

  于此,若生育轉輪王子,必須具有種子、生母、安樂胎藏及乳母四種因緣。如是,信解大乘是一切殊勝功德的依處故,猶如種子,以此能對治嗔恨大乘法;證悟無我智慧的自性是出生一切諸佛功德法之因,猶如母親,以此摧毀我見等諸惡見;安住叁摩地禅定的無量喜樂猶如不失壞且增上的安樂胎藏處,以此能斷除怖畏輪回,譬如跏趺一座之間于叁摩地的無量喜樂境界中調伏無量衆生般;以養育的大悲乳母製止墮入寂滅邊的懸崖等,複使如身體般的道功德圓滿,以此對治遣除舍離利樂衆生的事業。如是具足此四法,彼等生于能仁家中,且是能紹隆佛種的意子菩薩。

  庚二、果與業成就義分二:一、合說所得能得;二、廣說各自體相。

  辛一、合說所得能得:

  淨我大樂及恒常,功德波羅蜜多果,

  厭離輪回求涅槃,欲願彼等之作業。

  以對治法淨除障礙之果,即是法身的淨、我、樂、常功德波羅蜜多究竟之果義。以種性力生起厭離輪回之心、希求寂滅涅槃以及欲願修道的作業。

  辛二、廣說各自體相分二:一、所得果義;二、能得作業義。

  壬一、所得果義分叁:一、斷除顛倒相;二、獲得四種果;叁、解脫于二邊。

  癸一、斷除顛倒相:

  彼等果者若總攝,以于法身四顛倒,

  不淨無我苦無常,相反對治而獲得。

  若總攝信解等四因之果,則安立獲得于法身顛倒的不淨等四顛倒相反的淨等四種功德。或者,對照能境而言,對法身自性妄執爲不相同的顛倒——法身不淨等的執著,與彼等相反的對治法是以否定而說爲淨等四法。此二意義相同。

  癸二、獲得四種果:

  法身自性清淨故,及斷習氣故爲淨;

  我與無我諸戲論,寂滅之故爲聖我;

  彼意生身及其因,舍離故爲大安樂;

  叁有輪回及涅槃,證悟平等故爲常。

  于此法身,由自性本來清淨以及斷除客塵障垢及習氣故,是具有二種清淨的淨波羅蜜;由已寂滅外道等妄執的假我以及聲聞等所執的無我的一切戲論故,是聖我波羅蜜;由徹底滅盡一切痛苦而舍離意生身以及徹底滅盡一切業惑集也舍離意生身之因——無明習氣地故,是大樂波羅蜜;由證悟輪涅自性平等故,是二利相續不間斷的常波羅蜜。

  癸叁、解脫于二邊:

  智慧斷除我愛執,悲憫衆生不住寂,

  智悲菩提方便力,聖者不住有寂邊。

  以智慧斷除愛著蘊的我執及其隨眠故,不住于輪回;以大悲憫念憐惜而不舍衆生故,具慈菩薩不墮于寂滅邊。如是證悟無我智慧及大慈大悲,即依菩提的二種方便,聖者菩薩不住輪回或涅槃,因爲不墮二邊故。

  壬二、能得作業分二:一、若無種性不能了知取舍;二、若有種性則有了知功過之作業。

  癸一、若無種性不能了知取舍:

  倘若無有佛種性,不能厭離輪回苦,

  及不希求于涅槃,亦無希欲之願心。

  倘若根本沒有佛性,則不會産生對輪回痛苦的厭離心,也不會生起對涅槃安樂的希求心,也應成不會尋求能得彼者的方便(道),以及也不會有願求行持其義之心,然而實際並非如此。

  癸二、若有種性則有了知功過之作業:

  于彼輪回及涅槃,觀見苦樂之功過,

  此依具有種性有,何故于無種性無。

  此處,依次觀見叁有輪回及涅槃有彼彼苦樂功過,則是種性的作業。何故沒有種性也就沒有見過失功德的作業呢?若無佛性,則如青稞種子不生稻芽般,在衆生相續中不能生起産生佛陀功德法的任何作業,以無因故。無因不生果也是周遍的,因爲沒有因或種子,縱依它法如何勤作也無法生果,如“有藏勤作故”等。

  庚叁、諸功德相應義分二:一、合說因果功德;二、宣說各自功德。

  辛一、合說因果功德:

  猶如大海器寶水,無量功德無盡處,

  具有無別功德性,是故猶如酥油燈。

  猶如廣闊海器中蘊涵著種種寶珠以及無量海水,如是,信解法界的廣大器也是無量定慧寶珠以及大悲水的無盡處故,具有因功德。因爲自體無別具有諸多神通、無漏智慧及漏盡功德故,如酥油燈與其明熱色無別般具有果功德。

  辛二、別說各自功德分二:一、因功德相應義;二、果功德相應義。

  壬一、因功德相應義:

  法身以及如來智,大悲之因蘊涵故,

  如以具有器寶水,是故宣說如大海。

  清淨法身之因的信解、獲得如來智慧之因的智慧、叁摩地以及獲得大悲之因或界的悲心,彼等無余蘊涵于如來藏中並安住故。由依次與器、珍寶、水相似故,宣說法界如大海。

  壬二、果功德相應義:

  神通智慧及漏盡,于彼真如體無別,

  猶如燈之明暖色,故與無垢界相似。

  在無垢處即法界中無二而安住著,五種神通、無漏智慧及真如無余轉依的漏盡通故,猶如油燈的光明、暖熱、光色無二安住般。

  庚四、以補特伽羅分類之行義分二:一、以叁者宣說分類之行義;二、彼等漸次清淨理。

  辛一、以叁者宣說分類之行義:

  依于凡夫及聖人,佛陀真如分類行,

  見真實者于衆生,宣說如此如來藏。

  僅僅依于數取趣、學道聖人以及圓滿正等覺佛對真如作分類行,見真實者的佛陀對有緣衆生宣說如此的如來藏。因爲若無叁種所依身,則除唯一法身外別無其余故。

  辛二、彼等漸次清淨理:

  一切凡夫心顛倒,已見真實異于彼,

  如來如實不顛倒,遠離一切諸戲論。

  由一切數取趣以心取顛倒想及顛倒見故,于實相顛倒。見真實的諸聖者與彼相反,已見真實故。由善逝如來于一切法如實無顛倒見並斷盡二障習氣故,無有任何戲論。

  庚五、分位差別唯名分析分二:一、于叁分位安立異名;二、以叁攝六義之理。

  辛一、于叁分位安立異名:

  不淨以及不淨淨,極爲圓滿清淨者,

  如是次第而宣說,凡夫菩薩與如來。

  于如是所依身補特伽羅的分位,即是對如來藏的障垢不清淨位、不淨淨二俱位以及極清淨位,依次以叁種異名而說爲凡夫、菩薩與如來。

  辛二、以叁攝六義之理

  本體因果業等義,以六所攝之法界,

  彼者于叁分位中,以叁異名而宣說。

  在上述“本體等”中包括了因、果、業、相應、行義,以此六種義所攝的法界在如是叁種分位中,僅是以叁種異名宣說而已,其實本體上無有絲毫差別。

  庚六、如空遍行義分二:一、無分別周遍一切;二、共相無差別理。

  辛一、無分別周遍一切:

  猶如具無分別性,虛空遍行于一切,

  心之自性無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

  猶如具足無分別且無質礙性的虛空無差別遍行于一切有事色法,如是,心之自性無垢界也如虛空般無差別遍行于一切凡聖分位。

  辛二、共相無差別理:

  共相法性能周遍,過失功德究竟位,

  猶如虛空能周遍,下中上等色相器。

  清淨法界是周遍一切諸法的共相或法性故,能平等周遍于具過失的凡夫位、具功德的菩薩位以及功德究竟的如來位。猶如虛空能平等周遍下品色相的土器、中品色相的銅器以及上品色相的金器般。

  庚七、恒時不變義分二:一、宣說不變之分位;二、其義廣說。

  辛一、宣說不變之分位:

  具有過失客塵故,具有功德自性故,

  本初如是後亦爾,真如法性無變易。

  先前有垢位的過失客塵也具能遠離性故,非自性;功德以自性力無別無離具足故,非客塵。因此承許如先前安住輪回時是如是的、後涅槃時也是如是恒時不變的法性。

  辛二、其義廣說分叁:一、不淨位不變;二、不淨淨位不變;叁、極淨位不變。

  壬一、不淨位不變分二:一、如空無變理;二、宣說彼等差別。

  癸一、如空無變理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子一、略說:

  猶如虛空遍一切,由體細故塵不染,

  如是佛性遍衆生,一切煩惱亦不染。

  猶如虛空雖能周遍一切色法,然由其體微細即非色法之深故,不被色法的無常等過失所染汙。如是安住于一切衆生的如來藏也不會被衆生的過失所染汙。

  子二、廣說分五:一、有法顯現生滅理;二、法性無滅理;叁、廣說實相;四、以客塵成立輪回理;五、自性無變理。

  醜一、有法顯現生滅理:

  猶如器界一切法,依于虛空而生滅,

  如是有情之諸根,依無爲界而生滅。

  猶如器世間的一切法,最初依于無質礙的虛空而生起,最終滅于虛空,而虛空無有生滅。如是,依于非因緣的大無爲法法界如來藏,內有情諸根最初生起、最終滅盡,而法界無有生滅二者。

  醜二、法性無滅理:

  猶如虛空以諸火,往昔何時未曾燒,

  如是佛性死病老,諸火亦複不能燒。

  猶如虛空以劫末、地獄、普通叁種火往昔何時未曾燒過,如是,佛性以死病老之諸火不能焚毀。

  醜叁、廣說實相分叁:一、比喻;二、意義;叁、彼等對應。

  寅一、比喻:

  地者依于水而住,水則依于風而住,

  風複依于虛空住,虛空不依地等住。

  猶如器世間的大地依水而住,水又依風而住,風又依空而住,然虛空不觀待因緣…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如來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