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如來藏品第一▪P3

  ..續本文上一頁故,不須依風水地而住。

  寅二、意義:

  如是一切蘊界處,住于業及煩惱中,

  此等煩惱及行業,住于非理作意中,

  此等非理作意者,住于心之清淨中,

  心之自性諸法者,不住彼等諸法中。

  如是,一切有漏蘊界處的生雜染依于其因業及煩惱而安住,業與煩惱恒時依于執無常爲常等的非理作意分別心而住。住的意義是指此無彼亦無的關系。非理作意者是住于心之清淨自性光明界中。其意義是:如夢的顯現僅僅是無而妄現的分別心而已,故觀察其自性時只能得到無有戲論的清淨光明法性,別無其余依處。然此不能理解爲:依清淨者方有非理作意的因果關系。心之自性光明中所含攝的諸法不住于非理作意業惑等諸法中。

  寅叁、彼等對應:

  知蘊處界猶如地,有情業惑猶如水,

  非理作意猶如風,淨心如空無基住。

  當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如地,衆生的諸有漏業惑如成立大地的水,非理作意則如彼水所依之風,而心之自性如來藏猶如虛空,彼自體不須觀待他法故,也不住于任何法中。

  醜四、以客塵成立輪回相:

  非理作意分別者,住于心之自性中,

  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諸業及煩惱,

  依于業及煩惱水,生起有漏蘊處界,

  空中器界成壞般,如是有情生而滅。

  與諸法自性不相應的執著——非理作意,彼以障礙的方式住于心之自性中。如風是水的所依般,以非理作意風生起諸業煩惱水;如攪動水蘊生起大地般,依于業惑水生起蘊界處有漏痛苦所攝的一切法;如器世間在虛空中成壞般,如是在無爲法界中諸有情生而複滅。

  醜五、自性無變理:

  心之自性如虛空,無因以及無有緣,

  無有和合及無生,無滅亦無安住相。

  心之自性猶如虛空無近取因、無俱有緣,也無和合,是故最初無生、最終無滅、中間也無住。

  子叁、攝義:

  心之自性爲光明,猶如虛空無轉變,

  妄念所生諸貪等,客塵諸垢不能染。

  心之自性光明如來藏無有轉變,猶如虛空不被雲煙等轉變般,以非理作意所生的貪嗔等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的客塵障垢不能染汙法性,以本來清淨故。

  癸二、宣說彼等差別分二:一、無變法性以生滅空;二、變易與叁火相同。

  子一、無變法性以生滅空:

  依于業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

  以死病老猛烈火,亦複不能焚燒彼。

  以如水之業惑等不能令前際無有的如來藏重新生起,它也不會被死病老的猛烈火所焚燒。

  子二、變易與叁火相同:

  劫末地獄普通火,叁者次第而對應,

  死病老之叁種火,應知彼等相同法。

  叁火即是劫末火、地獄火、普通火,此叁者依次與命遷變死、界遷變病、年齡遷變老的叁火相對應,應知與比喻相同。

  壬二、不淨淨位不變分二:一、宣說以生等不變的真實義;二、認定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宣說以生等不變的真實義分二:一、不變現似變之理;二、其義廣說。

  子一、不變現似變之理:

  菩薩如實知佛性,解脫生老病死等,

  離生等貧由證因,悲憫衆生示生死。

  諸聖者菩薩已從蘊新起的生、相續滅盡的死、能生痛苦的病以及相續變化的老中獲得解脫,而如實了知如來藏光明的自性或實相。彼菩薩既已了知,故能遠離業惑生等的貧乏痛苦。雖無變易,然以如實了知法界爲因,具慧菩薩對未能如是證悟的衆生發起大悲而示現生死等。也就是爲利他而以願力等隨欲投生于輪回中,並爲斷除衆生的常執而示現死亡,或有必要而示現病老等安住于輪回中故,在其他所化衆生前示現不清淨及變化相。

  子二、其義廣說分二:一、以痛苦不能轉變;二、以大悲示現變易。

  醜一、以痛苦不能轉變:

  死病老之諸痛苦,聖者悉皆永滅盡,

  依于煩惱業力生,彼者無彼故無生。

  爲何無變?聖者現量證悟以生等不能轉變的法界故,已徹底斷盡死病老的痛苦。一般衆生都是以業惑力而生,而彼聖者沒有業惑故無生。

  醜二、以大悲示現變易:

  如實真實已見故,雖于生等已超離,

  然以大悲之自性,示現生死老病等。

  如是雖無生等然示現變易者,即已如實見真實法界故,超離生等諸法,然以大悲的自性顯示生死老病而成熟有情。

  癸二、認定十地佛子功德分五: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二、已入殊勝行之功德;叁、獲不退轉之功德;四、成最後有之功德;五、成辦二利之差別。

  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

  諸佛意子已證悟,不變法界真如性,

  無明令盲諸衆生,見現生等誠稀有。

  若得聖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顯現,

  是故衆生之至親,善巧以及殊勝悲。

  佛子證悟自性不變法性離戲法界後,在被無明翳障瞎卻智慧眼的諸衆生境界中菩薩顯現以生等成熟衆生,誠爲稀有!如是已超越凡夫不善法獲得現量見法性境界的聖者,在凡夫境界中示現生老病死而成熟有情,是故衆生至親之自性乃是成辦利他事業的四攝法等善巧方便,其因即是殊勝大悲。

  子二、已入殊勝行之功德:

  彼者超越諸世間,依然安住于世間,

  爲利世間現世間,世間障垢無染汙。

  猶如蓮花出于水,不爲彼水所染汙,

  如是佛子生世間,不爲世間法所染。

  安住二至七地的菩薩雖以智慧力超越了一切世間,然以大悲力不離世間。其義如何?爲成熟世間有情在世間中示現生等,絲毫不被世間過失所染而行持,猶如蓮花生于水而不被水染汙,如是,菩薩爲利他雖生在世間然不被世間法——煩惱與過失等染汙。

  子叁、獲不退轉之功德:

  行持利他之事業,智慧恒如火熾燃,

  寂滅靜慮之等持,恒時入此定境中。

  諸八地菩薩對行持利他事業,自己的智慧恒時無有勤作,如幹薪自然起火般熾燃。不僅如此,同時也能恒時入于遠離戲論相的寂滅靜慮等持的定境中。

  子四、成最後有之功德:

  以宿善願推動力,及離一切分別故,

  爲令成熟諸有情,十地菩薩無勤作。

  說法以及現色身,利行及與諸威儀,

  何者以何如何調,此者如是皆通達。

  如是普于虛空際,無邊有情恒時中,

  具慧任運無障礙,真實廣行利生業。

  最後有菩薩以往昔十地以前的善願力推動下,無勤行持利他事業,以及遠離一切發心利他的分別念故,最後有的十地菩薩爲成熟諸有情不需勤作與加行。即使如是,但應衆生意樂宣說法要,相應(不同)信解示現種種色身、行持偉大利他菩薩行以及顯示行住等威儀,應對何等所化、以何種方便、如何調伏衆生的事業,此菩薩如是悉能通達。如是無勤作的事業普被于浩瀚虛空界的一切有情,恒時之中一切無礙任運自成,具有極大利益。具慧菩薩以此方式爲成熟有情真實無倒廣行利生事業。

  子五、成辦二利之差別:

  菩提薩埵後得時,事業相與諸善逝,

  真實救度諸有情,于此世間視平等。

  然如大地與微塵,亦如大海牛迹水,

  彼等差別極懸殊,佛與菩薩亦如是。

  十地菩薩後得位時廣行利衆的事業與諸善逝從痛苦中真實救度有情的事業,此二者在世間被視爲平等,無法辨別,因爲此菩薩已獲得六種神通、十種自在等殊勝功德故。盡管如此,但就自利而言,則如大地與微塵的大小差別以及大海與牛蹄迹水的多少差別般,如是,佛和菩薩的功德差別也有如是極大懸殊。

  壬叁、極淨位分二:一、略說不變易;二、其義廣說。

  癸一、略說不變易:

  不變性具無盡法,衆皈無後際究竟,

  此常不二無分別,無滅法性非作故。

  法界清淨法身無有舍此成彼的變易性故,是常住,以無余涅槃時也具有無盡功德故;也是一切衆生無欺堅固的皈依處,以是盡輪回後際未究竟之間的皈依處故;此無垢法界是輪涅不二的寂滅義,以對彼等功過不分別故;也是恒時不滅不變的法性,以不是由業惑所作的自性故。

  癸二、其義廣說分叁:一、遠離生等義;二、攝義並承上啓下;叁、安立常等之根據。

  子一、遠離生等義分二:一、分別宣說;二、廣說對應。

  醜一、分別宣說:

  清淨法界無有生,無死無病亦無老,

  依次常故堅固故,寂滅故與不變故。

  清淨法界最初無生、最終無死、中間以病無害及無衰老。其根據依次是:常故、堅固故、寂滅故與不變故。

  醜二、對應廣說:

  佛性依于意生身,無生其性恒常故;

  依于不可思議死,無死其性堅固故;

  依于無明習氣病,無害其性寂滅故;

  依于無漏之行業,無老其性不變故。

  如來藏種性最初無意身生,以其自性是不變恒常性故;最終以不可思議死不能令佛性死,以其自性是無欺堅固性故;中間以微細無明習氣病不能害,因其自性是已寂滅二取執著等故;由諸無漏行業不能令彼滅亡及衰老,以其自性不變故。彼等尚無,何況凡夫粗大的生老病死呢?

  子二、攝義並承上啓下:

  當知以二複二句,亦複具有二二句,

  依次無爲法界中,具有常恒堅固等。

  應當了知安立無生等分別有:“具足無盡功德故”等二句,“如同輪回無邊故”等二句,“無分別智自性故”等二句以及“具非改造功德故”等二句,依次指明在無爲法界中具有常等義。其義如何?

  子叁、安立常等之根據:

  具有無盡功德故,如如不變常恒義;

  如同輪回無邊故,皈依自性堅固義;

  無分別智自性故,無二法性寂滅義;

  具無改造功德故,自性不滅不變義。

  因爲縱然在無余涅槃法界時也具有無盡功德故,是如如不變的常恒義;因爲如同輪回無邊際故,是衆生皈依自性的堅固義;因爲是不分別二邊的智慧自性故,是輪涅無二法性寂滅義;因爲具有非以因緣改造的無爲功德故,是恒時不滅不變義。

  庚八、功德無二義分二:一、以名略說;二、其義廣說。

  辛一、以名略說:

  法身如來及聖谛,涅槃如光不離日,

  如是功德無二故,除佛之外無涅槃。

  種性清淨時即是諸佛法身,如是種性也是如來,也是聖谛,也是勝義之涅槃,故此四者僅是不同的異名,如同光明與日輪無二般。如是,究竟…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如來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