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如来藏品第一▪P3

  ..续本文上一页故,不须依风水地而住。

  寅二、意义:

  如是一切蕴界处,住于业及烦恼中,

  此等烦恼及行业,住于非理作意中,

  此等非理作意者,住于心之清净中,

  心之自性诸法者,不住彼等诸法中。

  如是,一切有漏蕴界处的生杂染依于其因业及烦恼而安住,业与烦恼恒时依于执无常为常等的非理作意分别心而住。住的意义是指此无彼亦无的关系。非理作意者是住于心之清净自性光明界中。其意义是:如梦的显现仅仅是无而妄现的分别心而已,故观察其自性时只能得到无有戏论的清净光明法性,别无其余依处。然此不能理解为:依清净者方有非理作意的因果关系。心之自性光明中所含摄的诸法不住于非理作意业惑等诸法中。

  寅三、彼等对应:

  知蕴处界犹如地,有情业惑犹如水,

  非理作意犹如风,净心如空无基住。

  当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如地,众生的诸有漏业惑如成立大地的水,非理作意则如彼水所依之风,而心之自性如来藏犹如虚空,彼自体不须观待他法故,也不住于任何法中。

  丑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相:

  非理作意分别者,住于心之自性中,

  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诸业及烦恼,

  依于业及烦恼水,生起有漏蕴处界,

  空中器界成坏般,如是有情生而灭。

  与诸法自性不相应的执著——非理作意,彼以障碍的方式住于心之自性中。如风是水的所依般,以非理作意风生起诸业烦恼水;如搅动水蕴生起大地般,依于业惑水生起蕴界处有漏痛苦所摄的一切法;如器世间在虚空中成坏般,如是在无为法界中诸有情生而复灭。

  丑五、自性无变理:

  心之自性如虚空,无因以及无有缘,

  无有和合及无生,无灭亦无安住相。

  心之自性犹如虚空无近取因、无俱有缘,也无和合,是故最初无生、最终无灭、中间也无住。

  子三、摄义:

  心之自性为光明,犹如虚空无转变,

  妄念所生诸贪等,客尘诸垢不能染。

  心之自性光明如来藏无有转变,犹如虚空不被云烟等转变般,以非理作意所生的贪嗔等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的客尘障垢不能染污法性,以本来清净故。

  癸二、宣说彼等差别分二:一、无变法性以生灭空;二、变易与三火相同。

  子一、无变法性以生灭空:

  依于业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

  以死病老猛烈火,亦复不能焚烧彼。

  以如水之业惑等不能令前际无有的如来藏重新生起,它也不会被死病老的猛烈火所焚烧。

  子二、变易与三火相同:

  劫末地狱普通火,三者次第而对应,

  死病老之三种火,应知彼等相同法。

  三火即是劫末火、地狱火、普通火,此三者依次与命迁变死、界迁变病、年龄迁变老的三火相对应,应知与比喻相同。

  壬二、不净净位不变分二:一、宣说以生等不变的真实义;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宣说以生等不变的真实义分二:一、不变现似变之理;二、其义广说。

  子一、不变现似变之理:

  菩萨如实知佛性,解脱生老病死等,

  离生等贫由证因,悲悯众生示生死。

  诸圣者菩萨已从蕴新起的生、相续灭尽的死、能生痛苦的病以及相续变化的老中获得解脱,而如实了知如来藏光明的自性或实相。彼菩萨既已了知,故能远离业惑生等的贫乏痛苦。虽无变易,然以如实了知法界为因,具慧菩萨对未能如是证悟的众生发起大悲而示现生死等。也就是为利他而以愿力等随欲投生于轮回中,并为断除众生的常执而示现死亡,或有必要而示现病老等安住于轮回中故,在其他所化众生前示现不清净及变化相。

  子二、其义广说分二:一、以痛苦不能转变;二、以大悲示现变易。

  丑一、以痛苦不能转变:

  死病老之诸痛苦,圣者悉皆永灭尽,

  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

  为何无变?圣者现量证悟以生等不能转变的法界故,已彻底断尽死病老的痛苦。一般众生都是以业惑力而生,而彼圣者没有业惑故无生。

  丑二、以大悲示现变易:

  如实真实已见故,虽于生等已超离,

  然以大悲之自性,示现生死老病等。

  如是虽无生等然示现变易者,即已如实见真实法界故,超离生等诸法,然以大悲的自性显示生死老病而成熟有情。

  癸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分五: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三、获不退转之功德;四、成最后有之功德;五、成办二利之差别。

  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

  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

  无明令盲诸众生,见现生等诚稀有。

  若得圣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显现,

  是故众生之至亲,善巧以及殊胜悲。

  佛子证悟自性不变法性离戏法界后,在被无明翳障瞎却智慧眼的诸众生境界中菩萨显现以生等成熟众生,诚为稀有!如是已超越凡夫不善法获得现量见法性境界的圣者,在凡夫境界中示现生老病死而成熟有情,是故众生至亲之自性乃是成办利他事业的四摄法等善巧方便,其因即是殊胜大悲。

  子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

  彼者超越诸世间,依然安住于世间,

  为利世间现世间,世间障垢无染污。

  犹如莲花出于水,不为彼水所染污,

  如是佛子生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染。

  安住二至七地的菩萨虽以智慧力超越了一切世间,然以大悲力不离世间。其义如何?为成熟世间有情在世间中示现生等,丝毫不被世间过失所染而行持,犹如莲花生于水而不被水染污,如是,菩萨为利他虽生在世间然不被世间法——烦恼与过失等染污。

  子三、获不退转之功德:

  行持利他之事业,智慧恒如火炽燃,

  寂灭静虑之等持,恒时入此定境中。

  诸八地菩萨对行持利他事业,自己的智慧恒时无有勤作,如干薪自然起火般炽燃。不仅如此,同时也能恒时入于远离戏论相的寂灭静虑等持的定境中。

  子四、成最后有之功德:

  以宿善愿推动力,及离一切分别故,

  为令成熟诸有情,十地菩萨无勤作。

  说法以及现色身,利行及与诸威仪,

  何者以何如何调,此者如是皆通达。

  如是普于虚空际,无边有情恒时中,

  具慧任运无障碍,真实广行利生业。

  最后有菩萨以往昔十地以前的善愿力推动下,无勤行持利他事业,以及远离一切发心利他的分别念故,最后有的十地菩萨为成熟诸有情不需勤作与加行。即使如是,但应众生意乐宣说法要,相应(不同)信解示现种种色身、行持伟大利他菩萨行以及显示行住等威仪,应对何等所化、以何种方便、如何调伏众生的事业,此菩萨如是悉能通达。如是无勤作的事业普被于浩瀚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恒时之中一切无碍任运自成,具有极大利益。具慧菩萨以此方式为成熟有情真实无倒广行利生事业。

  子五、成办二利之差别:

  菩提萨埵后得时,事业相与诸善逝,

  真实救度诸有情,于此世间视平等。

  然如大地与微尘,亦如大海牛迹水,

  彼等差别极悬殊,佛与菩萨亦如是。

  十地菩萨后得位时广行利众的事业与诸善逝从痛苦中真实救度有情的事业,此二者在世间被视为平等,无法辨别,因为此菩萨已获得六种神通、十种自在等殊胜功德故。尽管如此,但就自利而言,则如大地与微尘的大小差别以及大海与牛蹄迹水的多少差别般,如是,佛和菩萨的功德差别也有如是极大悬殊。

  壬三、极净位分二:一、略说不变易;二、其义广说。

  癸一、略说不变易:

  不变性具无尽法,众皈无后际究竟,

  此常不二无分别,无灭法性非作故。

  法界清净法身无有舍此成彼的变易性故,是常住,以无余涅槃时也具有无尽功德故;也是一切众生无欺坚固的皈依处,以是尽轮回后际未究竟之间的皈依处故;此无垢法界是轮涅不二的寂灭义,以对彼等功过不分别故;也是恒时不灭不变的法性,以不是由业惑所作的自性故。

  癸二、其义广说分三:一、远离生等义;二、摄义并承上启下;三、安立常等之根据。

  子一、远离生等义分二:一、分别宣说;二、广说对应。

  丑一、分别宣说:

  清净法界无有生,无死无病亦无老,

  依次常故坚固故,寂灭故与不变故。

  清净法界最初无生、最终无死、中间以病无害及无衰老。其根据依次是:常故、坚固故、寂灭故与不变故。

  丑二、对应广说:

  佛性依于意生身,无生其性恒常故;

  依于不可思议死,无死其性坚固故;

  依于无明习气病,无害其性寂灭故;

  依于无漏之行业,无老其性不变故。

  如来藏种性最初无意身生,以其自性是不变恒常性故;最终以不可思议死不能令佛性死,以其自性是无欺坚固性故;中间以微细无明习气病不能害,因其自性是已寂灭二取执著等故;由诸无漏行业不能令彼灭亡及衰老,以其自性不变故。彼等尚无,何况凡夫粗大的生老病死呢?

  子二、摄义并承上启下:

  当知以二复二句,亦复具有二二句,

  依次无为法界中,具有常恒坚固等。

  应当了知安立无生等分别有:“具足无尽功德故”等二句,“如同轮回无边故”等二句,“无分别智自性故”等二句以及“具非改造功德故”等二句,依次指明在无为法界中具有常等义。其义如何?

  子三、安立常等之根据:

  具有无尽功德故,如如不变常恒义;

  如同轮回无边故,皈依自性坚固义;

  无分别智自性故,无二法性寂灭义;

  具无改造功德故,自性不灭不变义。

  因为纵然在无余涅槃法界时也具有无尽功德故,是如如不变的常恒义;因为如同轮回无边际故,是众生皈依自性的坚固义;因为是不分别二边的智慧自性故,是轮涅无二法性寂灭义;因为具有非以因缘改造的无为功德故,是恒时不灭不变义。

  庚八、功德无二义分二:一、以名略说;二、其义广说。

  辛一、以名略说:

  法身如来及圣谛,涅槃如光不离日,

  如是功德无二故,除佛之外无涅槃。

  种性清净时即是诸佛法身,如是种性也是如来,也是圣谛,也是胜义之涅槃,故此四者仅是不同的异名,如同光明与日轮无二般。如是,究竟…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如来藏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