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如来藏品第一▪P4

  ..续本文上一页涅槃法身与诸功德三者本体无二,故除如来别无真实涅槃。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一、广说异名;二、广说意义;三、彼等以喻了知。

  壬一、广说异名分二:一、以四义说四名;二、名义对应而说。

  癸一、以四义说四名:

  总之无漏法界中,依于四种义差别,

  当知四种相应名,称为法身如来等。

  总之,应当了知在无漏法界如来藏本体中,依于以下所说的“佛陀诸法不相离”等四种差别义安立法身等四种异名。

  癸二、名义对应而说:

  佛陀诸法不相离,及彼佛性如是得,

  不妄不欺之法性,本来自性寂灭性。

  如何对应?于种性从十力等佛陀功德无二的角度称为法身;从无始以来安住的佛性如是获得或现前的角度称为如来;何时不妄、恒时不欺或无变的实相或法性,是圣者智慧的所境故,称为胜义谛;本来自性清净且寂灭一切客尘障垢故,称为涅槃。

  壬二、广说意义分二:一、广说无二义;二、广说解脱义。

  癸一、广说无二义:

  遍知一切现菩提,已断障垢及习气,

  如来以及涅槃者,于胜义中无二性。

  一切种智照见如所有尽所有的一切相而现证菩提称为如来,以及已断二障及其习气称为涅槃,故从证德究竟的角度安立为如来,从断德究竟的角度安立为涅槃。实际在胜义中唯是同一如来藏,其自性无二。

  癸二、广说解脱义:

  一切诸相无数量,无思无垢之功德,

  无别体相即解脱,解脱彼者为如来。

  总体无有遗余即广大的一切相功德,无边差别功德及无法衡量的功德,甚深难测不可思议功德与彻底清净二障及习气的无垢功德,此等功德在无漏法界中无有差别的体相即是解脱。于彼解脱,从现量圆满证悟真如的角度也是如来。

  壬三、彼等以比喻了知分二:一、绘画喻之义;二、日轮喻之义。

  癸一、绘画喻之义:

  譬如种种绘画师,各自善巧各不同,

  某师了知能绘分,此分余人不知晓。

  此后于此由诸师,我之形貌当共绘,

  具权国王于彼等,下谕布绢赐与彼,

  从彼听闻此事已,着手绘画国王像,

  绘画王像画师中,若有一人去他方,

  由于彼人远行去,缺少彼者一人故,

  圆满王像遂不成,此喻此处如是知,

  所言彼等画师者,布施持戒忍辱等,

  具有殊胜诸方便,空性即说圆身像。

  其义之比喻如何?譬如国中有种种画师对画首足等不同支分各自仅能善巧一分,一人所知能绘之分,余人皆不知晓。一时,权势自在的国王下谕:汝等画师当于此布绢上画我圆满身像。言毕赐布与画师,众师受命后对各自所知分着手描绘,画师之中有一人如画首者去往他方,由缺彼所应绘之一分故,像的一切支分不能圆满。如是此处应知,此喻是依《宝髻所问经》(《宝髻经》)中的比喻而宣说。布施、持戒、忍辱及“等”字所摄的精进、静虑、智慧一切方便分,如绘各各支分的不同画师般。如是具足殊胜的诸方便者即是方便无缺的空性究竟法身,说此法身如同所画的圆满国王身像。

  总之,所有画师中若缺一人,则欠彼应画之分而不足故,王像不能圆满。如是,空性究竟即是法身,如已绘制的圆满王像,若诸方便缺少一种,法身也无法成就,相反,若具足一切方便则能成就。是故须知断与证或功德与涅槃或显与空二者都是双融无离的。

  癸二、日轮喻之义分二:一、以四法与日轮相似;二、除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子一、以四法与日轮相似:

  般若以及智解脱,光明照耀及清净,

  无二是故如光明,光芒日轮无二般。

  了知如所有法之般若、了知尽所有法之智以及从所断障碍中出离之解脱,此三者依次是光明、照耀与清净,除同一体别无他体的三法,故依次如光明、光芒、日轮及彼三者无二相同。

  子二、除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是故乃至未得佛,真实涅槃不可得,

  如舍光明及光芒,日轮永时不可见。

  除佛外别无涅槃故,若未获得清净一切障碍的佛,真实涅槃也了不可得,因为除断证二者同时圆满更无别别圆满故,如舍弃光明与光芒后单独的日轮不可见般。

  己四、摄义并启下义:

  如是已说如来藏,十种意义而安立,

  今说烦恼所缠藏,当以九喻而了知。

  如是如来藏从本体乃至功德的十种义已明显宣说,此如来藏现在就安住在烦恼所缠的众生相续中,当知以九喻而了知,因为其本体无法直接了知故。

  己五、依启下义以喻宣说分二:一、有垢真如共同相似对应;二、障垢与如来藏二者各自相似对应。

  庚一、有垢真如共同相似对应分三:一、如来藏周遍众生之理;二、广说其喻义;三、总摄而说无前际理。

  辛一、如来藏周遍众生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宣说喻义对应。

  壬一、略说:

  萎花中佛蜂中蜜,皮壳中果粪中金,

  地中宝藏果中芽,破衣之中宝佛像,

  贫贱丑女腹中王,焦泥模中妙宝像,

  客尘烦恼所障覆,众生如是佛性住。

  九种比喻依次是:①萎败莲花中安住的佛。②群蜂围绕中的美味蜂蜜;③皮壳中包裹的果实;④不净粪秽中的黄金;⑤贫穷人家地下埋藏的宝藏;⑥果皮中具有能生苗芽的胚芽⑦破坏衣中包裹的珍宝佛像;⑧贫贱丑女胎中怀的转轮圣王;⑨焦黑泥模中所铸的真金像。如比喻一般,在被客尘的无量烦恼所缠覆的众生相续中安住着本来清净的如来藏。

  壬二、宣说喻义对应:

  障垢犹如萎莲花,蜜蜂皮壳及粪秽,

  地蕴果皮破坏衣,苦逼丑女黑泥模。

  无垢佛性如佛身,蜂蜜果实及黄金,

  宝藏胚芽宝佛像,四洲圣王妙宝像。

  能障的障垢犹如莲花、蜜蜂、皮壳、粪秽、地蕴、果皮、破坏衣、无怙等苦逼迫的丑女、焦黑泥模。所障的本来清净无垢如来藏犹如佛身、蜂蜜、果实、黄金、宝藏、胚芽、珍宝佛像、四洲之主转轮圣王、妙宝像。

  辛二、广说其喻义分九:一、萎花中佛之喻义对应;二、群蜂中蜜之喻义对应;三、壳中果实之喻义对应;四、粪中金之喻义对应;五、地下宝藏之喻义对应;六、果皮中胚芽之喻义对应;七、破衣中宝佛像之喻义对应;八、贫贱丑女胎中怀轮王之喻义对应;九、焦泥模中妙宝像之喻义对应。

  壬一、萎花中佛之喻义对应分三:一、萎花中佛身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萎花中佛身之喻:

  譬如萎败莲花中,安住相好庄严佛,

  具净天眼人见已,去除花叶显佛身。

  譬如萎悴败坏的莲花中安住着相好庄严威光赫奕的佛陀,具有清净天眼的人见后欲令他人瞻仰,去除萎败花叶令佛身朗然全显。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如是善逝佛眼见,阿鼻亦遍如来藏,

  无碍大悲于轮回,常住令众解脱障。

  此义与比喻相似,即善逝以无碍佛眼现量见自法——自性光明的法性如来藏也能周遍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大慈大悲的诸佛无碍了知对所化众生有大利益,尽轮回后际常处三有轮回救拔众生,令彼等从障碍中逐渐解脱。

  癸三、喻义对应:

  犹如萎败莲花中,安住善逝佛陀身,

  无垢天眼见此已,去除凋残败坏叶。

  如是众生贪嗔等,烦恼缠中住佛性,

  大悲能仁见此已,善作摧毁垢障业。

  如具无垢天眼者见到萎败莲花中的佛后,为显佛身而去除残花败叶,如是,佛眼现见具贪嗔等烦恼垢染的一切众生相续中安住着如来藏,为令如来藏显露,大悲能仁怜悯众生如去除花叶般善作摧毁如来藏障垢的事业。

  壬二、群蜂中蜜之喻分三:一、群蜂中蜜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群蜂中蜜之喻:

  譬如上妙美味蜜,为诸群蜂所围绕,

  须者见已设方便,驱散群蜂而取蜜。

  譬如上妙美味的蜂蜜被群蜂密密匝匝地围绕守护着,须求美味的智者见到群蜂围绕中的美蜜后,以烟熏等善巧方便驱散群蜂后取得美蜜。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大仙一切智眼见,犹如蜂蜜之佛性,

  彼之障垢如蜜蜂,善作彻底断除业。

  如是大仙佛陀以现量见一切所知相的智慧眼见到如美蜜般的各别自证智的佛性以及如蜜蜂般的佛性障垢烦恼及种子,为彻底断除彼等而善作事业。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蜜为百千万,蜜蜂障覆须求人,

  驱散彼等诸群蜂,随意而作蜂蜜事。

  如是众生所具有,无漏智慧如蜂蜜,

  善巧摧毁如蜂惑,智者佛陀如丈夫。

  譬如百千万亿那由他数毒蜂遮障了上妙美味蜂蜜,须求美蜜的具慧丈夫见蜜后,驱散群蜂随意取用或配制良药等。如是一切众生具有如美蜜般的无漏各别自证智,然被如蜂烦恼所障蔽,智者如来如取蜜丈夫般善巧摧毁彼等。

  壬三、壳中果实之喻义分三:一、壳中果实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壳中果实之喻:

  譬如具壳之果实,众人不能得受用,

  凡欲食用果实者,去除皮壳取果实。

  譬如外有皮壳的稻等果实被皮壳所包裹时,众人不得受用,因此凡欲觅求饮食等的人们,彼等定会从皮壳中取出果实。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如是众生所具有,佛性为诸惑垢杂,

  乃至未脱烦恼垢,三有不能作佛事。

  如是一切众生所具有的佛性如来藏,被烦恼障垢所杂,乃至尚未从混杂的烦恼障垢客尘中脱离,善逝佛陀的诸多不可思议事业不能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显示或现行而作。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稻谷麦等粮,果未脱壳具芒者,

  倘若果实未善治,众人不能享美味。

  如是众具法自在,未离烦恼之佛身,

  于为烦恼所逼众,不能赐予法喜味。

  譬如稻谷麦等果实尚未脱壳的具芒者,若未善作从壳中取出彼等之事时,众人不得享用美食。如是,众生所具的法自在如来藏未从烦恼缠中解脱的佛身,对被烦恼饥饿所逼的众生不能成为赐予法喜味的自性。

  壬四、粪中金之喻义分三:一、粪中金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粪中金之喻:

  譬如有人行路时,黄金遗失粪秽中,

  具有不坏之黄金,于彼安住百千年。…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如来藏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