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如来藏品第一▪P2

  ..续本文上一页:一、所净本体义;二、能净因义。

  壬一、所净本体义:

  自在势力及不变,滋润本体自性故,

  彼等宝空水功德,是为相似对应法。

  (具有)能满足一切所愿的自在势力、自性不会变成余法以及以大悲滋润本体之自性,故彼依次是与如意宝珠、虚空及水的功德对应之相似法。

  壬二、能净因义分二:一、断除四障;二、以对治成为佛子。

  癸一、断除四障:

  于法嗔恨及我见,怖畏轮回之痛苦,

  舍离利乐众生事,是为四种障碍性。

  大欲有情及外道,声闻以及辟支佛,

  增上信等四种法,应知是为能净因。

  使种性不离障垢的四种过失是:对大乘法嗔恨、我见、怖畏轮回痛苦而寻求自己寂灭的安乐以及舍离利益众生事业。具有此四种障碍的依次是根本不舍轮回的大欲者、外道、声闻以及辟支佛。以彼等障碍现前如来藏故,是四种障碍性。彼等的能净因是对大乘增上信等四种法。

  癸二、以对治成为佛子:

  信解胜乘为种子,般若为母生佛法,

  禅乐胎处悲乳母,具足彼等诞佛子。

  于此,若生育转轮王子,必须具有种子、生母、安乐胎藏及乳母四种因缘。如是,信解大乘是一切殊胜功德的依处故,犹如种子,以此能对治嗔恨大乘法;证悟无我智慧的自性是出生一切诸佛功德法之因,犹如母亲,以此摧毁我见等诸恶见;安住三摩地禅定的无量喜乐犹如不失坏且增上的安乐胎藏处,以此能断除怖畏轮回,譬如跏趺一座之间于三摩地的无量喜乐境界中调伏无量众生般;以养育的大悲乳母制止堕入寂灭边的悬崖等,复使如身体般的道功德圆满,以此对治遣除舍离利乐众生的事业。如是具足此四法,彼等生于能仁家中,且是能绍隆佛种的意子菩萨。

  庚二、果与业成就义分二:一、合说所得能得;二、广说各自体相。

  辛一、合说所得能得:

  净我大乐及恒常,功德波罗蜜多果,

  厌离轮回求涅槃,欲愿彼等之作业。

  以对治法净除障碍之果,即是法身的净、我、乐、常功德波罗蜜多究竟之果义。以种性力生起厌离轮回之心、希求寂灭涅槃以及欲愿修道的作业。

  辛二、广说各自体相分二:一、所得果义;二、能得作业义。

  壬一、所得果义分三:一、断除颠倒相;二、获得四种果;三、解脱于二边。

  癸一、断除颠倒相:

  彼等果者若总摄,以于法身四颠倒,

  不净无我苦无常,相反对治而获得。

  若总摄信解等四因之果,则安立获得于法身颠倒的不净等四颠倒相反的净等四种功德。或者,对照能境而言,对法身自性妄执为不相同的颠倒——法身不净等的执著,与彼等相反的对治法是以否定而说为净等四法。此二意义相同。

  癸二、获得四种果:

  法身自性清净故,及断习气故为净;

  我与无我诸戏论,寂灭之故为圣我;

  彼意生身及其因,舍离故为大安乐;

  三有轮回及涅槃,证悟平等故为常。

  于此法身,由自性本来清净以及断除客尘障垢及习气故,是具有二种清净的净波罗蜜;由已寂灭外道等妄执的假我以及声闻等所执的无我的一切戏论故,是圣我波罗蜜;由彻底灭尽一切痛苦而舍离意生身以及彻底灭尽一切业惑集也舍离意生身之因——无明习气地故,是大乐波罗蜜;由证悟轮涅自性平等故,是二利相续不间断的常波罗蜜。

  癸三、解脱于二边:

  智慧断除我爱执,悲悯众生不住寂,

  智悲菩提方便力,圣者不住有寂边。

  以智慧断除爱著蕴的我执及其随眠故,不住于轮回;以大悲悯念怜惜而不舍众生故,具慈菩萨不堕于寂灭边。如是证悟无我智慧及大慈大悲,即依菩提的二种方便,圣者菩萨不住轮回或涅槃,因为不堕二边故。

  壬二、能得作业分二:一、若无种性不能了知取舍;二、若有种性则有了知功过之作业。

  癸一、若无种性不能了知取舍:

  倘若无有佛种性,不能厌离轮回苦,

  及不希求于涅槃,亦无希欲之愿心。

  倘若根本没有佛性,则不会产生对轮回痛苦的厌离心,也不会生起对涅槃安乐的希求心,也应成不会寻求能得彼者的方便(道),以及也不会有愿求行持其义之心,然而实际并非如此。

  癸二、若有种性则有了知功过之作业:

  于彼轮回及涅槃,观见苦乐之功过,

  此依具有种性有,何故于无种性无。

  此处,依次观见三有轮回及涅槃有彼彼苦乐功过,则是种性的作业。何故没有种性也就没有见过失功德的作业呢?若无佛性,则如青稞种子不生稻芽般,在众生相续中不能生起产生佛陀功德法的任何作业,以无因故。无因不生果也是周遍的,因为没有因或种子,纵依它法如何勤作也无法生果,如“有藏勤作故”等。

  庚三、诸功德相应义分二:一、合说因果功德;二、宣说各自功德。

  辛一、合说因果功德:

  犹如大海器宝水,无量功德无尽处,

  具有无别功德性,是故犹如酥油灯。

  犹如广阔海器中蕴涵着种种宝珠以及无量海水,如是,信解法界的广大器也是无量定慧宝珠以及大悲水的无尽处故,具有因功德。因为自体无别具有诸多神通、无漏智慧及漏尽功德故,如酥油灯与其明热色无别般具有果功德。

  辛二、别说各自功德分二:一、因功德相应义;二、果功德相应义。

  壬一、因功德相应义:

  法身以及如来智,大悲之因蕴涵故,

  如以具有器宝水,是故宣说如大海。

  清净法身之因的信解、获得如来智慧之因的智慧、三摩地以及获得大悲之因或界的悲心,彼等无余蕴涵于如来藏中并安住故。由依次与器、珍宝、水相似故,宣说法界如大海。

  壬二、果功德相应义:

  神通智慧及漏尽,于彼真如体无别,

  犹如灯之明暖色,故与无垢界相似。

  在无垢处即法界中无二而安住着,五种神通、无漏智慧及真如无余转依的漏尽通故,犹如油灯的光明、暖热、光色无二安住般。

  庚四、以补特伽罗分类之行义分二:一、以三者宣说分类之行义;二、彼等渐次清净理。

  辛一、以三者宣说分类之行义:

  依于凡夫及圣人,佛陀真如分类行,

  见真实者于众生,宣说如此如来藏。

  仅仅依于数取趣、学道圣人以及圆满正等觉佛对真如作分类行,见真实者的佛陀对有缘众生宣说如此的如来藏。因为若无三种所依身,则除唯一法身外别无其余故。

  辛二、彼等渐次清净理:

  一切凡夫心颠倒,已见真实异于彼,

  如来如实不颠倒,远离一切诸戏论。

  由一切数取趣以心取颠倒想及颠倒见故,于实相颠倒。见真实的诸圣者与彼相反,已见真实故。由善逝如来于一切法如实无颠倒见并断尽二障习气故,无有任何戏论。

  庚五、分位差别唯名分析分二:一、于三分位安立异名;二、以三摄六义之理。

  辛一、于三分位安立异名:

  不净以及不净净,极为圆满清净者,

  如是次第而宣说,凡夫菩萨与如来。

  于如是所依身补特伽罗的分位,即是对如来藏的障垢不清净位、不净净二俱位以及极清净位,依次以三种异名而说为凡夫、菩萨与如来。

  辛二、以三摄六义之理

  本体因果业等义,以六所摄之法界,

  彼者于三分位中,以三异名而宣说。

  在上述“本体等”中包括了因、果、业、相应、行义,以此六种义所摄的法界在如是三种分位中,仅是以三种异名宣说而已,其实本体上无有丝毫差别。

  庚六、如空遍行义分二:一、无分别周遍一切;二、共相无差别理。

  辛一、无分别周遍一切:

  犹如具无分别性,虚空遍行于一切,

  心之自性无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

  犹如具足无分别且无质碍性的虚空无差别遍行于一切有事色法,如是,心之自性无垢界也如虚空般无差别遍行于一切凡圣分位。

  辛二、共相无差别理:

  共相法性能周遍,过失功德究竟位,

  犹如虚空能周遍,下中上等色相器。

  清净法界是周遍一切诸法的共相或法性故,能平等周遍于具过失的凡夫位、具功德的菩萨位以及功德究竟的如来位。犹如虚空能平等周遍下品色相的土器、中品色相的铜器以及上品色相的金器般。

  庚七、恒时不变义分二:一、宣说不变之分位;二、其义广说。

  辛一、宣说不变之分位:

  具有过失客尘故,具有功德自性故,

  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易。

  先前有垢位的过失客尘也具能远离性故,非自性;功德以自性力无别无离具足故,非客尘。因此承许如先前安住轮回时是如是的、后涅槃时也是如是恒时不变的法性。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一、不净位不变;二、不净净位不变;三、极净位不变。

  壬一、不净位不变分二:一、如空无变理;二、宣说彼等差别。

  癸一、如空无变理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犹如虚空遍一切,由体细故尘不染,

  如是佛性遍众生,一切烦恼亦不染。

  犹如虚空虽能周遍一切色法,然由其体微细即非色法之深故,不被色法的无常等过失所染污。如是安住于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也不会被众生的过失所染污。

  子二、广说分五:一、有法显现生灭理;二、法性无灭理;三、广说实相;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理;五、自性无变理。

  丑一、有法显现生灭理:

  犹如器界一切法,依于虚空而生灭,

  如是有情之诸根,依无为界而生灭。

  犹如器世间的一切法,最初依于无质碍的虚空而生起,最终灭于虚空,而虚空无有生灭。如是,依于非因缘的大无为法法界如来藏,内有情诸根最初生起、最终灭尽,而法界无有生灭二者。

  丑二、法性无灭理:

  犹如虚空以诸火,往昔何时未曾烧,

  如是佛性死病老,诸火亦复不能烧。

  犹如虚空以劫末、地狱、普通三种火往昔何时未曾烧过,如是,佛性以死病老之诸火不能焚毁。

  丑三、广说实相分三:一、比喻;二、意义;三、彼等对应。

  寅一、比喻:

  地者依于水而住,水则依于风而住,

  风复依于虚空住,虚空不依地等住。

  犹如器世间的大地依水而住,水又依风而住,风又依空而住,然虚空不观待因缘…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如来藏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