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如來藏品第一▪P5

  ..續本文上一頁

  具淨天眼見金已,以語告示余人言,

  此中現有真金在,汝當還淨起金用。

  譬如有一攜帶黃金之人行于人流不息的道路上,不經意間黃金失落在糞穢坑中,以腐爛糞穢不能腐蝕的真金如前一樣于彼處安住百千年。具清淨天眼者見此處有黃金後,出語告訴他人:此處有超凡殊勝珍寶,汝等撈出洗淨汙垢後,當令發揮本有的作用,或造佛像或打製飾品等。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如是能仁分明見,陷溺煩惱糞穢中,

  衆生功德欲令淨,于諸衆生澍法雨。

  如是能仁正等覺佛陀現見諸衆生所具的如來功德法陷溺于糞穢般的煩惱中,欲淨煩惱糞穢而對一切衆生澍妙雨般的聖法。

  癸叁、喻義對應:

  譬如腐爛糞穢中,墜入黃金天眼見,

  爲令清淨勝美金,認真顯示于他人。

  如是佛陀已明見,煩惱不淨大糞中,

  墮入有情圓覺寶,令淨于衆說聖法。

  譬如不淨糞穢中墜入的黃金,天人見後,爲清淨黃金上的糞穢,將勝美黃金認真指示于人。如是,佛陀已見在煩惱不淨大糞中墜入的如珍寶黃金般的諸有情的圓滿正覺精華後,爲清淨佛性上的障垢,對諸有情宣說妙法。

  壬五、地下寶藏之喻義分叁:一、地下寶藏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叁、喻義對應。

  癸一、地下寶藏之喻:

  譬如貧家地層下,具有無盡珍寶藏,

  主人于此無所知,寶藏不言我在此。

  譬如被饑餓貧乏所逼的窮人家地下已有隨欲可得的無盡寶藏,而主人對此寶藏卻毫無所知,寶藏也不對人說我在此地下。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如是意中珍寶藏,不增不減淨法性,

  由未證故諸衆生,恒時備受貧乏苦。

  如是,一切衆生心中自然安住如寶藏般的無垢自性故,安住在勝義中無新增功德以及也無先有後減的過失之法性,然由未證悟故,諸衆生恒時感受匮乏無漏財寶的諸多痛苦。

  癸叁、喻義對應:

  譬如貧家地層下,已有寶藏對主人,

  寶藏不言我在此,主人不知有寶藏。

  如是意家法藏住,一切衆生如窮人,

  爲令彼等獲此故,大仙真實降世間。

  譬如窮人家地下已有寶藏,寶藏不會對窮主人訴說我在此處,主人也不知有此寶藏。如是,在衆生意家安住具有無漏法界藏,一切衆生卻如窮人般,爲令彼等獲得法界藏,大仙真實降臨于世間宣說妙法。

  壬六、果皮中胚芽之喻義分叁:一、果皮中胚芽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叁、喻義對應。

  癸一、果皮中胚芽之喻:

  譬如郁多羅等樹,果中種芽未朽壞,

  種于地中灌水等,漸次生長成大樹。

  譬如菴摩羅、郁多羅等樹果中具有能生大樹功能的種子,若遇助緣則生苗芽,因爲沒有朽壞的障礙或具胚芽的種子未朽壞故,種于地中並善加澆水、施肥等,則漸次生長成大樹王。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一切有情無明等,果皮中纏法界善,

  如是若依彼彼善,漸次成爲能仁王。

  如是,一切衆生果皮的無明等中有法性界的無漏善法或色身因的善法。此亦,依于種性上的彼彼善根後漸次成爲能仁王。

  癸叁、喻義對應:

  譬如依水日風土,時間虛空之衆緣,

  郁多羅及菴摩羅,果皮之內生長樹。

  有情煩惱果皮內,具有正覺之胚芽,

  如是彼彼善緣力,見法次第漸增長。

  譬如若依潮濕的水、能成熟的日光、不腐爛的風、能住持的地、春天等時間、無礙的虛空等衆緣,則從郁多羅及菴摩羅的果皮內長出大樹。如是,在有情煩惱果皮內具有圓滿正等覺胚芽,如是,依于成爲解脫因的二種資糧之彼彼善緣力,則現量見法界及在修道中次第逐漸增長以至究竟。

  壬七、破壞衣中寶佛像之喻義分叁:一、破壞衣中寶佛像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叁、喻義對應。

  癸一、破壞衣中寶佛像之喻:

  譬如寶成之佛像,臭穢破衣所纏裹,

  天人見彼在道中,爲除穢衣此示他。

  譬如以種種珍寶製成的佛像纏裹在臭穢破衣中,此像放在十字路口,天人天眼見後,爲除臭穢破衣而將道中寶像之事如實說于他人。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佛陀無障眼現見,諸惑纏裹如來藏,

  下至旁生亦具有,爲令解脫示方便。

  如是,諸佛如來以無障見一切法的智慧眼見到被貪心等種種客塵煩惱所纏裹的佛性下至蛆等旁生也具足,如從破衣中取出佛像般,佛陀爲使如來藏從客塵中解脫而宣示解脫的方便。

  癸叁、喻義對應:

  譬如珍寶之佛像,臭穢破衣所纏裹,

  置于路中天眼見,爲令解脫示他人。

  如是煩惱破衣纏,佛性安住輪回道,

  佛見旁生亦具有,爲令解脫說妙法。

  譬如珍寶自性的佛像被臭穢破衣所纏裹,放在十字路口,天眼見後,爲使佛像從障垢中解脫而將此指示于人。如是,被煩惱破衣纏裹而安住于輪回道中的佛性如來藏,諸如來見到下至旁生也具有,爲令佛性從障礙中解脫而宣說妙法。

  壬八、貧賤醜女胎中懷輪王之喻義分叁:一、貧賤醜女胎中懷輪王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叁、喻義對應。

  癸一、貧賤醜女胎中懷輪王之喻:

  譬如醜陋無怙女,住于無有依怙處,

  胎藏住持吉祥王,自腹有王不覺知。

  譬如無有依怙的醜女住在無有依怙的地方,如客棧、岩穴、十字路口等。彼胎住持著具有吉祥轉輪王相的胎兒,然能住持的醜婦自不覺知腹中懷有人主故,感受被他人鄙視等痛苦。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轉生無怙叁有家,不淨衆生如孕婦,

  具有怙主無垢界,如彼腹中轉輪王。

  如是,轉生在具有種種痛苦的叁有中,如同住在無有依怙的寒舍般,不淨衆生也如孕婦,因爲其相續中具有從痛苦中救護的怙主故,無垢法界如彼醜女腹中的轉輪王。

  癸叁、喻義對應:

  譬如身著破垢衣,醜女胎中輪王住,

  然于無怙寒舍中,感受猛厲之痛苦。

  如是心住佛性怙,無怙具心諸有情,

  由于煩惱心不靜,是故安住痛苦處。

  譬如身著垢穢破衣的醜女腹中雖安住著轉輪王,然在無依無怙的寒舍中遠離親眷而感受猛厲痛苦。如是,自心中雖安住著佛性怙主,然無依無怙的具心諸有情,以煩惱力自心不得寂靜故,安住于痛苦的輪回處。

  壬九、泥模中金像之喻義分叁:一、泥模中金像之喻;二、煩惱中佛性之義;叁、喻義對應。

  癸一、泥模中金像之喻:

  譬如模中融金鑄,寶像外有焦泥模,

  見已知者爲清淨,內金除去外泥障。

  譬如泥模中以融金所成的鑄像,量與相皆已圓滿成就,自體寂滅障垢然外有焦黑泥土,見到後如是了知者爲內金障垢得以清淨而除去外部泥障。

  癸二、煩惱中佛性之義:

  佛見自性常明淨,以及障垢亦客塵,

  衆生猶如金泥模,令淨諸垢成菩提。

  如是,佛見自性光明如來藏及諸能障客塵後,猶如珍寶黃金來源的泥模,爲使諸有情淨除客塵障礙後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果。

  癸叁、喻義對應:

  譬如無垢金鑄成,象馬等像藏模中,

  彼無垢故寂滅性,鑄師知已除泥模。

  如是遍知佛陀見,猶如純金寂滅意,

  以說妙法巧方便,善破模障令清淨。

  譬如無垢純金熔化而鑄成的象馬等像藏于泥模中,彼無垢故寂滅,鑄師了知其自性後,即除去外部泥模。如是,遍知佛陀的智慧見到猶如純金般煩惱寂滅之意,爾後施行遣除障礙的方便——以宣說妙法來善破如外模的佛性障礙。

  辛叁、總攝而說無前際之理:

  萎敗蓮花與蜜蜂,皮殼糞穢及土地,

  果皮破壞垢穢衣,女人胎藏及泥模。

  佛身蜂蜜及果實,純金寶藏及大樹,

  佛像以及轉輪王,純金所鑄寶像般。

  宣說衆生無始來,具有煩惱客塵垢,

  無垢自性清淨心,無始不離而安住。

  譬如在萎敗蓮花、蜜蜂、皮殼、糞穢、土地、果皮、破壞垢衣、女人胎藏、泥模中依次有佛身、蜂蜜、果實、純金、寶藏、大樹、佛像、轉輪王、純金所鑄寶像。以彼等比喻所顯示之義即是宣說諸有情界或相續中的諸煩惱纏與心之自性不相應故是客塵,然從無始以來就與法界並存。既然如此,心之自性無垢如來藏從無始就不被過失所染而安住于自心大清淨中。

  庚二、障垢與如來藏二者各自相似對應分二:一、明示障垢之差別;二、明示自性法界。

  辛一、明示障垢之差別分四:一、能障障垢之分類;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叁、廣說各自之喻義;四、再攝總義。

  壬一、能障障垢之分類:

  貪欲嗔恚癡隨眠,猛厲現行及習氣,

  見道修道不淨地,清淨地之所斷障。

  如是九種障垢相,依于萎蓮等顯示,

  以隨煩惱所纏覆,差別之相無有數。

  貪等九種障垢者,概要略說如次第,

  萎敗蓮花等譬喻,依彼真實而宣說。

  在世間離欲者的相續中具有的能作不動業及上二界之因,是以聖者智慧所摧毀的貪欲、嗔恚、無明愚癡隨眠;即此叁類種子別別生起猛厲的叁毒現行,現行指能成就欲界果報,是以修不淨觀等所摧毀的叁毒現行;能作阿羅漢相續中的無漏業及意生身的無明習氣地,是以大菩提的智慧所摧毀的;凡夫相續中現量見法性的障礙是見道的所斷;聖者學道相續中具有的障礙是修道的所斷;不淨七地所具有的障礙是清淨地所摧毀的;清淨地所具有的障礙是以金剛喻定所摧毀的。如是九種障垢之相是依于萎花等九種比喻顯示。以隨煩惱所纏覆的分類雖有無數,然此處貪等九種障垢是以概要略說而安立。此亦,如同煩惱的次第般依靠萎敗蓮花等九種比喻真實已作宣說。榮敦巴大師認爲此頌是無著菩薩注釋中的詞句混入本論,其實不屬正文的頌詞。

  壬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

  以彼等垢令凡夫,羅漢學人及具慧,

  如其次第四一二,複二成爲不清淨。

  以彼等九種障垢使一切凡夫、聲緣阿羅漢、見道修道及資糧加行道的學人、諸具慧菩薩、不清淨者以及清淨者,按照如是次第以四一二二(障垢)而成爲不清淨者。所謂九種障礙是從主要具足的角度成爲彼等補特伽羅現前究竟法界的障礙。

  頌中“學人”榮敦巴大師認爲是入小乘道的學人,遍知多羅瓦則說通大小…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如來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