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陀的境界沒有一個平凡人或菩薩能夠證得,是最究竟的大徹大悟,所以叫做唯我獨尊;佛陀通過自己所證的境界,爲衆生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唯有此妙法是能夠息滅八萬四千煩惱的甘露妙藥;修持如此殊勝妙法的僧衆是菩提道上的助伴,依靠他們才能順利抵達涅槃的彼岸。通過自己的觀察、思維,了知叁寶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之後,即會生起無法抑止的希求敬仰之心,具足這樣的定解後即會誠心皈依叁寶。
時如果與一些世間人交談,就會發現他們依止釋迦牟尼佛的目的與發心各種各樣,皆不相同。因此,對皈依叁寶生起定解很重要,作爲出家人,若真正已經具足“叁寶最殊勝”的定解,那所作所行應該屬于真正的佛法;若不具足,即使辦了皈依證,並且也在修持佛法,但卻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阿底峽尊者在藏地時,曾經有一位印度的客人來拜訪,尊者問他:“印度最近發生什麼事情沒有?”那位客人說:“最近印度確實發生了一件事。一位居士被外教徒抓住了,並且逼著他舍棄叁寶,但這位居士因爲不願意舍棄叁寶,被外道徒打死了。”阿底峽尊者聽後不但不傷心,反而非常高興,並且說:“很好很好,這位居士爲佛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他的一生也非常有價值,只是殺他的外道徒太可憐了。”阿底峽尊者爲什麼這樣說呢?實際上,尊者間接已經告訴我們:披袈裟、剃光頭,或者在叁大戒壇中受戒都不是很重要,關鍵看自相續中有沒有甯舍生命不舍叁寶的定解,如果沒有這種定解,形象上再好也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
于佛爲誰有何德,何故應皈全不知,
皈依偈縱誦十萬,絕非正道之皈依。
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佛有何種功德?爲什麼要皈依佛陀?如果對這些一概不知,即使皈依偈頌已經圓滿念誦十萬遍,也絕非內道佛教徒真正的皈依。
我們從佛陀的傳記可以了知,佛不是一生一世,而是多生累劫之中將自相續的智慧與悲心培養起來,最後才成就了殊勝的正覺果位,佛陀這種積累資糧的結晶,誰能比得上?這種智慧與悲心,世間的哪一種聰明與能力能夠與之相比?所以,若真正了知佛陀的功德,並且以無與倫比的恭敬心對佛陀祈禱,自己一定會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
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等論典中講了很多皈依的道理與功德,大家應對其中所講的道理反反複複的思維,並且觀察自相續:我是不是皈依叁寶的弟子?如果相續中確實已經産生定解:佛是所有天人、非天、龍王,以及所有世間平凡人和菩薩都無法相比的,只有他才是自己最究竟的皈依處。在這樣的定解攝持之下念誦十萬遍皈依偈,才會具足極大功德;若沒有這種定解,僅僅是爲了聽密法,機械地念誦以完成數量,這不算真正的皈依。
具足叁身五智佛,功德數量不可思,
盡解輪回束縛因,無欺永恒之依處。
佛陀具有叁身五智等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德,依靠他完全可以解開輪回束縛的鐵鎖,因爲他永遠不會欺惑我們,是所有衆生最究竟的依止處。《父子相會經》中以比喻宣說佛陀的功德:飛禽如何在天空中飛翔,也無法衡量出虛空之邊際;以勺子舀大海的水,海水始終不會幹涸;大地上的塵土如何秤量,也秤之不盡。同樣,佛陀的功德非一般人可以測量,對佛陀的功德,哪怕生起一刹那的信心,也會斷除輪回之根本,所以是永恒的皈依處。
妙法佛子菩薩衆,無余功德之大海,
人天群生利樂藏,即諸智者之依處。
佛所宣說的妙法以及追隨佛陀的大乘佛子(此處指登地聖者),他們也具有無量功德。《寶燈經》中說:天盲雖然從未見過太陽的光芒,明眼人卻清晰可見,同樣,被無明遮住慧眼的凡夫衆生,雖然未見到叁寶的功德,但叁寶的功德無欺存在。一些語法書在講到佛陀時,經常以虛空作爲比喻。噶當派的教言中,也經常以虛空來比喻叁寶功德。此處,華智仁波切將叁寶的功德比喻成大海。但《如意藤樹》中說:有智慧的人都知道,如何贊歎也僅是佛陀功德的一部分,因爲誰也不可能了知佛陀的全部功德。諸多智者均異口同聲地說:“智者們贊歎佛陀、叁寶,但僅是以叁寶的部分功德作爲對境贊歎,因爲無論以何種語言、筆墨都是贊歎不完的。”所以不論以何種比喻、何種方式贊歎佛陀,都無法描述盡叁寶的無量無邊功德,我們若能如此了知,也是自己最大的智慧。
有很多人以世間智慧對外界作大量的研究,而對內心世界或者內心外物的融合根本無法了知。真正的人生真理,有時不能依靠世間智慧來發揮,而是需要自己前世的信心及因緣來聚合,所以,“皈依叁寶”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因爲世間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像佛陀那樣讓我們依賴。皈依叁寶後,不一定會飛也不一定會開天眼,世間很多事情也許處理不來,但只要內心不舍棄叁寶,其他都不是很重要,也沒有必要重視。
《中觀寶鬘論》中說:真正皈依叁寶需要具足四種條件,即遠離貪心、遠離嗔心、遠離癡心、遠離怖畏。世間上有很多人因貪執名聲、地位、錢財等或者在別人的逼迫下産生怖畏而舍棄叁寶;有些人因爲嗔心而毀壞叁寶或違背叁寶的教言;還有些人由于癡心不了知叁寶的殊勝功德而皈依外道本師。具有信心的人完全遠離貪、嗔、癡、畏懼四種心態,對叁寶具有真實的信心,這種皈依才是智者的皈依。
如來佛子大勇識,如海密行難測度,
殊勝功德若悉知,具無變信智皈依。
如來與諸大菩薩們具有密意的行爲,如同大海般難以測度,對此殊勝功德如果能夠了知,並且生起永不改變的信心,就是智者的皈依。
有些人經常以一種盲目的信心進入佛教,但是這種相似的信心一旦遇到違緣,很容易就會把叁寶舍棄,不要說文革那種年代,即使現在城市中各種各樣的誘惑也很難抵擋。這些人口頭上說已經皈依十幾年、二十幾年了,但是連皈依叁寶的道理都不懂,卻每天希求大圓滿的境界;認爲聽得法太多了,應該到寂靜的地方去修行。看一下高僧大德們的傳記就可以知道,他們一生中經曆了無數的苦行,聽聞了無數的大經大論,這些高僧大德們尚未産生“我聽法太多了”的念頭,而我們這些後學者,沒有吃過一點苦,最多聽了兩、叁年的法,而且也只是這幾部論典,就認爲自己聽得太多了,是不是太可笑了!
暫時自心受痛楚,悲悲淒淒淚洗面,
然于叁寶未誠信,僞裝哀泣愚皈依。
有些人並未了知叁寶的真正功德,只是因爲暫時受到一些挫折內心十分痛苦,于是想馬上皈依、立刻出家,但是眼淚幹了以後,很有可能退失信心,這種皈依是愚者的皈依。
自相續未生起出離心時,出家也沒用,自相續未生起對叁寶的誠信,皈依叁寶也不是很好。因此,自己要反反複複地觀察:我究竟爲什麼要皈依?直到相續中真正生起:佛陀是不可思議的功德者,在整個世間,唯有依靠佛陀的救護、依靠佛的威力加持才可以使我們從苦海中逃脫,所以我一定要皈依。這時,不管是皈依還是出家,一定會具足無量利益與功德。
華智仁波切認爲,由世間各種各樣痛苦引發起的眼淚沒有絲毫價值。法王如意寶講《釋迦佛廣傳》時也說:我們見到佛陀在因地時所行持的苦行應該流下眼淚,這種以佛陀爲對境出現的淚水才是一串真正的水晶念珠,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若未無誤而了知,因境依法及學處,
彼人相續豈能具,不共殊勝之皈依?
皈依應該以何種心態來皈依,是大士道的發心還是小士道的發心?皈依的對境是誰,是梵天還是叁寶?皈依的方法是什麼,是依靠上師還是依靠儀軌而皈依?是以大乘或者小乘方式皈依,還是以密乘方式皈依?皈依之後應守護的學處是什麼?什麼是共同學處和不共同學處以及殊勝學處?若未徹底了知皈依的因、對境、方法以及學處,僅在口頭上說“我已經皈依了”,這沒有任何意義,而且這些人的相續中,絕對不會具足不共的殊勝皈依,只是表面相似的皈依而已。
表面皈依與殊勝皈依有何區別呢?表面皈依就是指爲了自己能夠發財、全家平安……,我要皈依叁寶。殊勝的不共皈依,《叁戒論》中說:“不爲命獎舍叁寶,何等要事不尋他,不斷令自他皈依,頂禮所去之方佛。”一些年輕的出家人,要在相續中努力生起殊勝的皈依戒,而且不僅自己守持,還要對其他人宣講皈依的功德,這樣才是真正大乘佛教徒的行爲。
無此不具道所依,無長功德莊稼田,
無入解脫道之友,無以納入佛教列。
如果未皈依叁寶,就不具足道之所依,因爲不具足真正皈依戒的緣故。《俱舍論》中說:相續中若未皈依叁寶,不能得到真正的戒體。
古代的高僧大德們曾這樣說:皈依是入佛教之門,出離心是趨入解脫之門,菩提心是進入大乘之門,灌頂是進入密乘之門。要想趨入佛道,一定要誠心皈依叁寶,如果沒有皈依就不能真正獲得解脫;如果沒有皈依,功德莊稼就無有成長的良田;如果沒有皈依,就沒有解脫道的殊勝助伴;如果沒有皈依,即使佛教的行列也不能加入。
因此,應對叁寶生起殊勝信解,誠心皈依,至此以後就永遠不會墮入惡趣。
具此叁寶庇護下,所作定趨解脫道,
不墮惡趣值正見,生生世世得妙道。
若誰能誠心皈依叁寶,則此人必將成爲叁寶所庇護的對象,其所作所爲也一定會趨入解脫道,不再墮入惡趣。以前的大德們說:相續中若具足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舍棄叁寶的皈依戒體,那不論造下何等彌天大罪,死後也不會墮入惡趣。臨死時,如果僅有一刹那憶念:絕不舍棄叁寶。依靠刹那憶念叁寶的功德,生生世世都會轉生于殊勝之妙道中。
故以諸時定無欺,叁寶作爲對境已,
以大士心皈依彼,即菩提心之所依。
因叁寶生生世世也不會欺惑我們,所以將殊勝叁寶作爲對境,以大士道之發心來皈依,此即成爲菩提心的所依。
現在學術界有很多人每天辯論、研究佛法,並且精通叁藏,但對皈依叁寶完全不了知,這樣的一位“世間智者”,仲敦巴尊者說沒有什麼了不起,真正了…
《竅訣金鑰簡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