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金鑰簡釋▪P4

  ..續本文上一頁不起的是那些既不精通叁藏也沒有智慧,但卻以一顆真心誠摯皈依叁寶的人。

  皈依並非爲求自己的解脫,《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只有具足大乘皈依,菩提心才有基礎和依靠,否則不能稱之爲大乘佛教徒,所以要時刻調整自己的心態。若一開始就想圓滿具足菩提心有點困難,但凡夫的心態可以調整,明確自己的目標,雖然是以一種造作的心態去改變,但慢慢串習之後就會成爲一種無造作的心,最後就變成了一種自然;之後再趨入大乘菩提之門,進入密乘之門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作意自利縛網破,以求他圓正覺心,

  以普賢行皆回向,行六度真菩提心。

  前面講了菩提心的功德,那菩提心的本體、分類以及有關菩提心竅訣的傳承如何呢?

  發菩提心時,第一個條件要斷除自私自利心。大乘修行人一定要舍棄利益自己的心,因爲這種自我保護、自我強壯、自我發展的意識狀態就如同束縛之網一樣,若未從此束縛網中跳出來,那根本算不上大乘修行人。當然作爲凡夫人,一點自私自利的心都沒有是做不到的,但應該觀察做每件事的最主要目的是什麼?是不是爲自己?若主要是爲叁界衆生的利益而做,那在此過程中,自己的飲食、暫時的名利,一點不考慮也不行。所以在發心時,應具足利益衆生、希求叁界衆生皆得佛果的兩種心態,之後行持六度萬行,最後以《普賢行願品》回向,這就是殊勝的菩提心,也是大乘菩薩所應修持的行爲。

  大乘修行人相續中應該具足利益衆生的菩提心,而且菩提心的對境應該是針對所有衆生。有些法師在講菩提心時說,爲“人類”獲得一些暫短的利益,應該做善行,而對旁生界,爲了人類的利益去殺害它們也可以。這些也許是大菩薩的顯現,《秘密不可思議經》中也說到一些具有降伏能力的人以方便方法超度衆生,若具足這種能力,那就另當別論;但若沒有這種能力,對已經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來說,爲了自己的生活、健康,去殺害曾無數次做過自己父母的衆生怎麼合理呢?還有些大乘修行人從不注意自己的行爲,自己香甜地進入夢鄉,蚊子突然咬自己一口,“啪”的一聲把它打死,嘴裏還嚷著:“讓你打擾我的好夢!”實際上,小小的蚊子咬到身上、晚上睡不好覺這兩個痛苦,跟衆生被殺害的痛苦相比,哪一個更加難以忍受?真實修持自他交換的人會有深刻體會。大家在學佛過程中,尤其是修學大乘佛法的過程中,一定要將所有衆生作爲利益的對境,因爲真實菩提心所緣的對境是無量無邊的衆生,並非狹窄範圍內的人類,這不是佛教所抉擇的範圍。

  在國外,有很多法師的觀點與此稍有抵觸,但我們遇到問題時應具有辨別能力,只要是依循佛陀的教言去行持就可以,不必顧及別人的面子,怕得罪人,什麼都不敢說,這沒有任何必要。不論什麼人,我們都應該對他說:“衆生的生命與你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貴,不應該殺害。”

  願行世俗勝義等,分類頗多此盡攝,

  一切功德之寶源,即此所謂菩提心。

  《大乘莊嚴經論》、《現觀莊嚴論》以及《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講了很多有關菩提心的分類、本體、差別、概念等道理,而這些道理已經全部在前一頌中講述了,因此,若歸納而說,一切功德之珍寶的來源就是菩提心。

  道教、儒教都很強調高尚的人格、善良的心地,對社會應該作一些善舉,但與佛教大乘不共的菩提心並不相同,菩提心的所緣、本體、分類,以及菩提心的果是怎樣的?這些均應以大乘論典作爲依據。並不是說今天生起一個比較善良的念頭,看見某個衆生想給他作布施,這個人就肯定具有菩提心;有時候見到衆生很可憐,眼淚流下來,這也不能代表他就是大菩薩,這種片面的菩提心不算菩薩行爲。如果對所有衆生——包括親友與怨敵都能生起強烈的悲心,希望他們早日獲得佛果,並且所作所爲也是向這方面努力,此時可以說自相續已經具足了菩提心。

  僅生此心成菩薩,堪爲人天供養處,

  殊妙利益雖無量,決定獲得四特法:

  有些人並未觀察自相續,只因爲別人對他說“你真是個大菩薩”,便開始趾高氣揚,認爲自己確實是個大菩薩。菩提心是通過自己的真修實證獲得的,並非由別人的贊歎而得,若自相續中真正具足菩提心,那多少人恭敬供養也可以,甚至天人、非天、龍、神等都可以向你頂禮恭敬,甚至你腳下的微塵也會成爲所有夜刹、非人最珍貴的寶珠。《大乘時輪經》中說:此人可堪爲人天之供養處。

  生起珍貴菩提心後,其利益與功德無法計數,歸納來說則有四種。是哪四個方面呢?

  善根不盡至菩提,果報福德自然增,

  對治罪惡與煩惱,名符其實成佛子。

  若相續中真正生起菩提心,則其所作善根永遠不會耗盡,如同落入大海中的一滴水,大海未幹涸之前,這滴水永遠也不會消失一樣,只要以菩提心攝持,所作善根乃至菩提果之間都不會耗盡。

  若相續生起真實菩提心,不論做任何事,晚上睡覺也好,白天散亂也好,其果報福德皆會自然而然增長。這一點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來,有人表面似乎做一些無意義的瑣事,但或許他是真正的大菩薩,其善根正在無勤之中增長;而有些出家人,雖然每天規規矩矩守持戒律,但若相續中沒有菩提心攝持,可能還不如世間人,因爲世間人雖然表面上做些無意義的事,但暫時對社會、對人類還是有一點利益。

  在菩提心生起的一刹那,無論多麼嚴重的彌天大罪也會消盡,如同劫末火出現時山河大地無余焚盡一樣。

  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那從此之後即成爲名符其實的大乘佛子,也已經成爲真正的菩薩。

  我們當中一定有很多大乘菩薩,這一點不用神通或者其他方法觀察,因爲大家都想獲得解脫,而獲得解脫的唯一方法或最好選擇就是利益衆生,發菩提心,所以你們都可以稱爲名符其實的大菩薩。

  善發此心實修法,叁傳竅訣甘露河,

  菩提心中一味攝,見解修行鹹清淨。

  菩薩分爲鈍根菩薩與利根菩薩兩種。鈍根菩薩首先發菩提心,菩提心生起後證悟空性見;利根菩薩則先對萬法進行觀察,證悟萬法本空後,因其他衆生並未如此了知而發菩提心。總之,菩提心不能離開見解,有了見解,菩提心也會自然而然産生。

  以前有一位格西說:“菩提心與空性見就如同黑繩與白繩一樣搓在一起。”按《定解寶燈論》中的觀點,這種說法不能成立。若說一個心有兩種作用,也許會更合適,因爲如果菩提心是白色,空性見是黑色,則白色不是黑色,黑色也不成爲白色,此二者不能圓融,但是,我們應該既有空性見也有菩提心,將此二者圓融一味的在相續中生起。

  菩提心怎樣才能産生呢?依靠叁大傳承的教言甘露河,使大乘的見解、修行、行爲得以清淨,在菩提心攝持下實地行持。

  深見離戲真如性,般若經直宣空性,

  各別自證入定境,定解離心大中觀。

  此義深見傳承要,二佛龍猛師徒尊,

  傳承未被杜撰染,依此智宗斷增益。

  叁大傳承即深廣派、甚深派以及廣大行派,此處首先講甚深見派的教言。此頌表面看來似乎很簡單,但若以此作爲標准,完全可以將終生的修行方針定位。

  深見派抉擇了萬法遠離一切戲論的真如本性,也即佛陀在《般若經》中直接宣說的空性,此空性見是佛各別自證的行境,是遠離心與心所、語言分別的大中觀之究竟意趣。二轉*輪的意義有直接意義與間接意義兩種,直接意義在《中觀六論》中講得十分清楚;隱藏的涵義則在彌勒菩薩師徒所宣講的《現觀莊嚴論》和彌勒五論當中進行了宣說。此處所說的甚深見解即《般若經》中宣說的直接意義——般若空性。

  在佛教曆史上,人們將世親論師稱爲第二大佛陀,因爲他在名言法方面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藏傳佛教中,蓮花生大師也被稱爲第二大佛陀,因其對開創密教作出了不可思議的貢獻;格魯派將宗喀巴大師稱爲第二大佛陀,因爲他在弘揚中觀和傳授清淨戒律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那麼,此甚深見解的來源是誰呢?即被人們尊稱爲第二大佛陀的龍樹菩薩。當然佛教中並沒有真正的兩大本師,但以恭敬心和信心,可以將其稱爲第二大佛陀,因爲他已經抉擇了遠離諸邊的般若空性法門,並將佛陀的究竟密意作了廣泛弘揚。若龍樹師徒未以自己的智慧爲後學者開演般若法門,凡夫人很難直接挖掘出佛陀所宣講甚深般若的真正密意,正因爲中觀法門當中嚴密的推理以及真實的教理,才使得後學者無誤地通曉了般若空性的真正涵義。

  學習佛法時,見解務必要以龍樹菩薩、月稱菩薩的觀點作爲標准以及衡量點,依靠這種未被任何分別念所染汙的智慧,我們相續中的各種增益分別念必定會很快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且,只有聞思與修行相結合,才是最安全、最保險的,若只是聽聞而未在心中思維,就不會真正體味到佛法的真正內涵;若僅是修持,卻不聞思,或許安住時很舒服,但下座之後,所有的問題恐怕還是要依靠別人解決,遇到煩惱也根本無法對治。

  修定慧度之八事,不住不行叁智境,

  等性叁昧無修修,恒常入定行地道。

  慧度即《現觀莊嚴論》中所講的般若度,它可以包括八種事、七十種意義。八種事即叁種智——基智、道智、遍智,四種加行——正等加行、頂加行、次第加行和刹那加行,果即法身。這些內容若簡單一點可包括于叁智中,對中根者來說就是八種事,若再廣說即七十種意義。四種加行可以包括在不住行與不行行中,不住行即對所取外境無有執著;不行行即對能取有境不執著,將所取與能取以叁輪體空的方式攝持就是佛陀宣說的所有修法。不住行與不行行二者實際上屬于叁智——聲聞智、緣覺智、菩薩智,或者基智、道智、遍智的對境。如此殊勝的等性叁昧于勝義中無有任何可修,但從名言來講,還是要精進修持,因此可以說是以無修的方式而修,此即恒時入定之地道。

  此義深廣之竅訣,補處彌勒及無著,

  善說未被尋思汙,依此宗風如實修。

  一般來說,無著菩薩是廣大行派,龍樹菩薩是甚深見…

《竅訣金鑰簡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殊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