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序
此《事師五十頌釋》是藏地雪域格魯派的一代宗師、文殊菩薩化身的宗喀巴大師所造,其中對依止上師的方法作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凡是入佛門的人首先就是要尋訪一位名師,這說明人們已深刻地認識到上師對于修學菩提正道的佛教徒來說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能被一位盡善盡美的上師攝受,速得成就是修行人無不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的心願。
藏傳佛教的各宗各派均十分重視依止上師,按照格魯派的傳統,一般來說,上師在傳法灌頂之前要傳講《事師五十頌》使弟子了解師徒之間的利害關系,以免有後顧之憂。甯瑪派及其余宗派也將依止上師放在首要位置。
依止上師不只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宗風,對于漢傳佛教的學人同樣重要。諸多佛經續中口徑一致地強調:依止上師是成就的根本。如經中雲:“當知勝義俱生智,唯一積資淨罪障,具證上師之加持,依止他法誠愚癡。”《彌勒請問經》中亦雲:“彌勒,當知諸聲聞、緣覺、無上佛陀之解脫及徹見諸法之智慧皆來自于依止善知識;彌勒,當知衆生之一切利樂皆源于自之善根,自之善根亦來自善知識。”所以,在依止上師這一點上,無有顯密、宗派的差別。
在邪師惡師遍滿大地的當今時代,許多人冒充善知識、上師來欺騙、坑害衆生。以致于令那些頭腦簡單、是非不辨的佛教徒上當受騙。真正詳細觀察上師、如理如法依止上師的人實在少得可憐。由此可見,讓更多的人學習掌握此《事師五十頌釋》大有必要。此部論典雖然在海內外有許多譯本,但是有的詞意過古,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有的與藏文原義略有出入。故而我今依據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宗喀巴大師文集》中的版本將此論翻譯成漢文。
對于總的佛弟子,尤其是密宗的修行者,首先觀察上師,得法以後應當依照此論中如說的方式,以一顆虔誠清淨的信心如理如法恭敬依止,以求上師的無上意傳加持融入相續,最終獲得虹身成就。
事師五十頌
巴布拉尊者 造
索達吉堪布 譯
成就具德金剛薩埵因,上師蓮足之下敬頂禮。
諸多無垢續中所宣說,略而言之此當敬谛聽。
得受殊勝之灌頂,金剛上師之面前,
十方世界中所住,如來叁時敬頂禮。
以大信心叁時中,手捧具花束曼茶,
合掌供養于上師,恭敬稽首禮其足。
在家抑或新僧侶,爲斷世間人誹謗,
陳設佛經等之前,持禁戒者意禮師。
供養座墊身起立,幫助上師作事等,
具禁戒者皆當行,不作頂禮斷劣事。
上師以及諸弟子,相同失毀誓言因,
是故勇士先觀察,上師弟子之關系。
具慧弟子切莫依,無有悲心憎恨害,
驕傲貪執愛炫耀,不護根門之上師。
穩重平和具智慧,安忍正直無谄诳,
了知密咒續部事,具仁慈心通論典,
了達十種真如義,擅長繪畫壇城事,
精通傳講密宗法,極具敬信根調柔。
身爲弟子若故意,輕蔑如是之上師,
則已輕侮一切佛,故彼恒時受痛苦。
誹謗上師之弟子,患傳染病危害病,
中邪瘟疫染諸毒,大愚之人依此死。
遭受惡王及毒蛇,水火空行與盜賊,
妖魔鬼怪衆所殺,墮入無間之地獄。
何時何地永切莫,擾亂金剛上師心,
設若愚者如此作,定于地獄受炖苦。
佛經真實而宣說,誹謗上師之衆生,
長久住于無間獄,此等恐怖地獄中。
是故一切精勤者,永遠亦莫惡言謗,
智慧高超不炫耀,賢德金剛阿阇黎。
稱心如意之供品,恭敬奉獻上師尊,
依此今後不遭受,瘟疫病等諸損害。
于自誓言阿阇黎,難施兒子與妻子,
自之生命亦恒獻,何況不定之受用?
無數俱胝劫之中,亦難證得佛陀果,
于諸具足精進者,上師即生亦賜予。
恒時護己之誓言,恒時供養諸善逝,
恒時亦供上師尊,上師等同一切佛。
欲求無盡果位者,自之稍許悅意物,
至極珍愛物品間,悉皆供養上師尊,
供養上師即等同,恒時供養一切佛,
供養上師乃福田,積累資糧成佛果。
具有慈悲慷慨施,戒忍功德之弟子,
上師與佛金剛持,切莫觀爲異體也。
畏懼如毀佛塔罪,師影尚且不應跨,
鞋子座墊乘騎等,不能跨越何須言?
大智慧者以喜心,聽從上師之言教,
合理之事若無力,禀師無能爲力也。
由依上師而獲得,悉地善趣及安樂,
是故一切精勤者,切莫違背師言教。
上師財物護如命,師愛之人亦如師,
師之眷屬如親友,專心致志恒思維。
坐于高墊與先行,頭上帶有圍巾等,
雙足放于座墊上,雙手叉腰皆莫爲。
上師如若已起身,切莫躺臥與端坐,
恒時圓滿而精通,此等承侍上師事。
隨意口吐唾液等,座墊之上伸雙腳,
輕拍緩捶與辯論,上師之前皆莫爲。
搓手唱歌與跳舞,彈奏樂器亦莫爲。
談論諸多閑雜語,師聞附近切莫爲。
應當恭敬墊上起,以恭敬心而端坐。
夜晚過河恐怖途,得許可後當前行。
上師能見之眼前,具智慧者身扭轉,
倚靠柱子不應爲,亦莫抻拉手指節。
洗足以及沐浴身,擦拭以及搓揉等,
首先頂禮再爲之,最後亦可隨意行。
倘若稱呼上師名,師名之後加尊者,
爲令他人恭敬之,言說尊稱之敬語。
請求上師予吩咐,口中當說謹遵命,
雙手合十不散亂,洗耳恭聽師吩咐。
發笑以及咳嗽等,應當用手捂住口,
事情成辦圓滿後,當以柔語作陳述。
上師之前調柔住,衣等儀表當整潔,
雙膝跪地手合掌,欲聞法等祈叁遍。
承侍一切行爲中,當無貢高我慢心,
知慚畏懼護根門,當以新媳姿態住。
嬌媚姿態等諸行,上師之前當斷除,
其余類似之事宜,自己觀察當舍棄。
開光灌頂與火施,攝受弟子傳佛法,
上師若在彼境內,未經開許前莫爲。
作開光等所得物,悉皆供養上師尊,
上師接受供品後,其余隨意自享用。
不攝上師之弟子,于上師前當禁止,
自之弟子承侍己,起立頂禮等行爲。
供養上師任何物,以及上師賜何物,
具有智慧之弟子,應當頂禮雙手接。
不忘正知與正念,自之行爲謹慎者,
道友行爲越軌時,當以喜心互製止。
病人對于事上師,雖未頂禮求開許,
已做一切遮止行,具善心者無罪過。
于此多言何必要,能令師喜皆當爲,
師不喜事悉斷除,于此應當盡力行。
所謂悉地隨師生,此乃金剛持親言,
了知此後諸行爲,竭盡全力令師喜。
意樂清淨之弟子,已于叁寶前皈依,
此部事師五十頌,應當施彼讀誦也。
傳授欲學密咒等,令彼堪爲妙法器,
後當讀誦與受持,密宗十四根本戒。
爲利隨學師弟子,造此無垢之論典,
以我所積諸善根,祈願衆生速成佛。
大智者巴布拉上師所造的此事師五十頌,印度堪布班瑪嘎繞瓦瑪與雅欽大譯師比丘仁欽桑波將其從梵文譯爲藏文,並對詞義作了詳細校正。
事師五十頌釋
那莫革熱瑪則恭卡雅(頂禮上師文殊師利)
雖成諸佛之父然現菩薩童子身,
雖以愛語安慰有情然令魔衆畏,
雖恒住于無上果位然作衆生仆,
祈願文殊菩薩以奇事業恒庇護。
如理依止容易恩賜予,一切圓滿功德唯一門,
依師方法事師五十頌,我當盡心盡力而宣說。
如諸續之王《大幻化網第一品》中雲:“最初希求成就者,依止上師而獲得,倘若無有上師尊,無法獲得諸悉地,故當宣說師法相。”因爲一切共同、殊勝悉地的根本即是由如理如法依止殊勝善知識得來,故而以五十首偈頌宣說依止上師方法的《事師五十頌》。
本論分叁:一、初義;二、論義;叁、末義。
甲一(初義)分二:一、頂禮;二、立宗。
乙一、頂禮:
成就具德金剛薩埵因,上師蓮足之下敬頂禮。
對何者頂禮呢?于上師的蓮足下頂禮膜拜,這裏的蓮足是指下身,通過如此禮拜來表達極爲恭敬之意。如何進行頂禮呢?依照經典中所說以叁門恭敬如理的方式稽首頂禮上師。爲什麼要禮拜上師呢?《喜金剛第一回第七品》中雲:“西日無二之智慧。”也就是說,上師是成就具無二智慧的金剛薩埵果位的根本因。關于金剛薩埵,如《宣說金剛頂十六勇士續》中雲:“何爲金剛薩埵尊,殊勝菩提之智慧,彼者必定稱金剛,智慧金剛所産生,彼稱金剛薩埵也。”與叁菩提真如無二無別的法身智慧即是金剛,由法身中出現的色身是薩埵,金剛薩埵 也就是表示叁身之義。
乙二、立宗:
諸多無垢續中所宣說,略而言之此當敬谛聽。
忠誠勸告諸位聽聞者對于這裏所講述的依止上師的方式,不僅僅是口頭上,而是表裏如一,以極大的恭敬心來谛聽。
接下來斷除他人認爲此論是以自己分別念臆造的疑慮。
若有人想:如果此中所講的依止上師的方法是以您個人的分別念所造的話,那有什麼可信度呢?您怎麼知道應該這樣依止上師呢?實際上,此《事師五十頌釋》只不過是攝集許多無垢續部中所說的內容在此宣講而已,因此理應誠信不疑。是哪些續部中說的在以下行文中有說明。
如果又有人想:既然如此,那從這些續部中了知就可以,您造論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其實不然,雖說彼等續中有這方面的內容,可是,在續部中極爲詳細、上下不一、零散存在等,因而在這裏歸納彙編而宣說,並非無有意義。這完全是爲了遣除某些人認爲此《事師五十頌釋》與諸續部重複而無必要造此論的疑慮。
甲二(論義)分叁:一、依師之方式;二、依止之時間;叁、如何堪爲法器。
乙一(依師之方式)分叁:一、總說依止之方式;二、特殊依止之方式;叁、依止方式之攝義。
丙一(總說依止之方式)分二:一、略說依師之方式;二、廣說依師之方式。
丁一(略說依師之方式)分叁:一、恭敬上師之合理性;二、做到恭敬之方式;叁、觀察恭敬對境與所依。…
《事師五十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