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聖賢承法脈 弘傳正法利有情
——傳喜法師客堂開示
佛法超時空虔誠入清涼
昨天法會大家有沒有感受到一種清涼啊?如果感受到的話,那就屬于聖境。
像朝聖啊,去哪裏朝聖,五臺山或者普陀山,帶著對觀音菩薩對文殊菩薩的崇敬,很虔誠地去。雖然每天有很多的人去聖地,但是每個人的感受不同,主要是因爲每個人心態不一樣。佛菩薩在一個地方,一個道場,需要虔誠地去感受。
我們法會也是這樣的,你感受到了一種清淨之後啊,像現在又覺得有點燥熱了,但是如果我們的心靜下來,在那祈禱,在那進入昨天那個狀態,馬上就會超時空,就會進入那個狀態,這個很重要。法會一結束,大家心一散亂,好了,散亂就是散亂的感覺。有心的人他能靜下來,還能體驗那種。
所以昨天那個法會參加了,有了這樣的感受,可以隨時地去體驗。就好像街上看到一家店一樣,你喜歡這個店,以後可以隨時去光顧這個店。所以修行的這種體驗也是很重要的,雖然這種感受不是究竟的,但是這個感受可以幫助我們,知道往什麼方向去。
那種清涼,我們人都感受得到的話,對于叁惡道衆生來說,那就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比如說如果不是佛法,有這麼多人、非人在一起,那是很痛苦的。但是有佛法了,你看,所有衆生在面對的時候,都會覺得很清涼。這個很重要,我們人的感受有時候還是很粗的呢,粗略的感受。
聽的見嗎?我講的聲音低。年紀大了,耳朵也聾了,眼也花了,學佛真的是越早越好。有感應是很重要的,學佛有感覺和沒有感覺差別很大,有感覺之後,把更多的精神用在深入佛法上,明白更多的道理。偶爾學佛麻木的時候,就祈禱觀音菩薩、地藏菩薩,讓心靈變得柔軟敏感。
不貪自利之享受
像前面講的敏感,有的人呢,因爲脆弱他也很敏感,學佛的這種敏感是說要得大自在,但是得大自在並不是說是麻木的大自在,而是遍知,很敏感的大自在,需要知道。
這兩天我看他們整理的文章裏有“要清清楚楚,這叫智慧,同時肚量又能包容,這叫福報,是福慧雙修。”像福,彌勒菩薩馬上要成佛了,他的福報很大的,大肚能容這是福。文殊菩薩是明察秋毫,大小五明他都知道,風水八字他都懂,都通達,文殊菩薩什麼都通,大智文殊菩薩。
有的人,比如說前面講到體驗,你對清涼的體驗,解脫的這種體驗。有的人體驗了之後,就會忽視心靈的狀態,重在了肉體的身體的體驗之後,他會忽略心靈的狀態,這樣會墮入小乘道。
小乘道,他在有余涅槃裏是很舒服很舒服的,入禅定,他們不吃不喝不要緊的。佛勸醒他們,不可以這樣,我既教會了你們這樣,同時衆生都在迷惑,那你們還是應當去結衆生緣,這樣才是長遠的修行之路,否則你光住在這個定裏面,入,入,入,好了,跟衆生緣斷掉了。
衆生緣斷掉之後,那你存在的世界裏面有很偏的,有時候把它稱爲叫偏空,又叫“修慧不修福,羅漢應空缽。”羅漢下去化一口水都沒人給他,沒有水倒也算了,你給他福也很難,沒有緣,這個禮尚往來就斷掉了,沒有往,也沒有來。
爲了結緣,接受大家的飯,接受大家的供養,哪怕辟支佛,他們一定可以定得很久,但是佛也勸他們,至少一個星期要去一趟人間。
你們可以想象,一個聖者,他修行得很好很好,完全心無塵埃了,能入在清涼境裏了,他帶著這種定,如果來到人間一次,他自己對佛法的感受會更深,那對衆生的利益將是多大!沒有修行的去世間走一趟會被迷掉的,但是有修行的人去世間更加增長他的悲心。
所以《驅暗明燈》裏面“入菩薩行”就這樣的,一個修行者怎麼樣的,它是非常贊歎這個菩提心的生起。怎麼樣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有多少功德,《入行論》就講的非常清楚,尤其贊歎菩提心的功德上入菩薩行,入廣大如海的行爲當中去。
當初造論的那位師父,他的禅定也是非常好,他也有很大的神通力,也出現很多對他誹謗的,但是後來還是造了這樣一個《入菩薩行論》,這是印度的一位大論師造的。後來大家才知道他的功德有多大,神通他也很大的,但是還是勸大家要入菩薩的狀態,不發菩提心的話,修行還是有很大障礙。
像我們現在也在體驗什麼是佛法,佛法除了講的,除了文字上,確實有佛菩薩果地的威德力、功德力,他確實能有讓衆生解脫,能改變衆生命運的那種神聖的力量。這也是堅信不疑的一種,相信極樂世界,相信諸佛菩薩威德,沒有感受過,那個信就不會穩定。
我們自己也常常來串習,生活當中來體驗,用我們的生命來體驗。在沒有感受到的時候,要多多地去體驗。沒有感受到的時候,要多去觀察世間的過患,對世間要看清一點,多體驗佛法。真的你有感受了,你堅定不移有信心了,叫還來觀世間。反過頭來看世間,對世間不僅僅要有出離心,還要去教化那些沒有出離心的人要有出離心,然後你自己還不能太貪著在這種寂滅當中,所以要發願“不貪自利之享受”。
不貪自利的那種寂靜的享受,從而“趨入叁有之大乘”。叁有本來是要遠離的,但是這個時候爲了衆生的緣故要趨入,所以對菩薩來說叫“不違安養,還入娑婆。”既不違背極樂世界的境界,還又積極地還入到娑婆。
依次第而修 入菩薩學處
娑婆是什麼?娑婆就是迷失掉,不懂得有極樂世界。自己安住在極樂世界,又回過頭來找迷失掉極樂世界的人,還入娑婆來跟他們結緣。
這個呢,首先要有前提,就是自己要知道極樂世界是什麼,自己不知道,你引導別人到什麼地方去?那叫狂妄心。狂妄心也不是道,狂妄心是著魔的因,所以打好基礎很重要。
怎麼打基礎呢?共同加行。《普賢上師言教》要好好看,廣看經論,了解佛法,這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想深入地修行,最好按照這個,《普賢上師言教》是深入修行的一個次第。
廣讀經論,多開智慧,多了解,但是你要深入實踐。佛法有道理,我想實踐它,如諸經書所說的,我也能得到受用,那你就要實踐。實踐就按照前面的共同加行部分,怎麼樣做是如理如法的。所有一切,從聞思修開始,怎麼樣聞是如法的,什麼是不如法的聞。聞了之後進行思維,思維哪些內容呢?首先思維輪回過患,因果不虛啊種種的。
所有解脫是依靠叁寶,但是你學習叁寶,要從善知識這裏得到受用。然後共同前行部分,不管學哪宗哪派,前面這些是共同的。
如果又遇到師父了,那十種圓滿已經具足了。十種圓滿最後一個就是師已攝受,攝受了才真正圓滿,十圓滿。師沒有攝受,前面九種圓滿都等于是空,所以師已攝受是十圓滿中的最後一個圓滿。
師已攝受圓滿了之後,在師父的指導下可以進入叁皈依,發菩提心。但是每一個要修很久的,叁皈依要很久很久,發菩提心要很久。修菩提心部分的時候,就適合看《入菩薩行論》。叁皈依的時候,這個皈依體有了,怎麼把它堅固。叁皈依之後,就可以配合著修忏悔業障了,發菩提心,忏悔業障 ,像金剛薩埵法裏面也有發菩提心。
如果沒有進入菩薩的學處,菩提心沒有發起來,後面也很難修起來。特別金剛乘講,我們即這個肉身就能夠成就的話,不發起菩提心來,那這個肉身怎麼即身成就?
像江本勝做的水一樣,水是物質的,決定這個物質的好壞是那個信息,好的信息水的結晶就好。我們這個肉身要想轉凡成聖,那你的心首先要轉凡成聖。心能夠轉成聖,這個肉體才會轉。
授記諸聖者 娑婆有依怙
《普賢上師言教》好像是2000年才翻譯過來的,我講了,現在已經好幾年下來了。今年索達吉堪布也開始講這個,親自在講,帶大家修四加行,所以你們有機會也可以加入四加行的班。網站上去查,索達吉堪布今年又傳四加行班、淨土班。年紀大的,喜歡修淨土的,那就淨土班,有師父帶著,不一樣。
法王是全世界公認的,像太陽一樣的,當今佛法中如日光一樣的。我們師父也是漢藏都公認的聖者,但是我們師父流傳下來的教法不是很多,我集結了一些,《高山仰止》啊、《永恒的加持》啊,現在又出了一本書。法王如意寶一生當中傳了很多,《普賢上師言教》就親自講了好幾遍,傳了很多的經法,弟子繼承下來。在授記裏面法王的法在這個世界上要弘揚叁千年,他下面能弘揚佛法的弟子已經有叁百多位了,這是不可思議的威德。
索達吉堪布是法王早就指定的,說他至少是四地以上菩薩的功德,多少年前法王就講過,翻譯的東西一字不錯的,一字無誤的,我看了確實是非常的嚴謹。特別是一些金剛乘的教法,會特別注明,不能以自己的分別念來改他的一個字,他自己覺得哪裏那個他改可以,別人沒有這個智慧能夠幫他改。
翻譯的功德上現在佛教界也是公認的,五明佛學院翻譯漢文是最好的,第二才排到臺灣。五明佛學院索達吉堪布翻譯的,那些大活佛翻譯的那是最好的。以後要多學,理論上多跟著學。不僅理論上,大圓滿教法他本身也是最神聖的實踐。
像我們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大圓滿,但是這個有傳承的,不是口頭上說的一句阿彌陀佛,別人是從佛一代一代傳下來,專門的一個教法,然後一代一代傳下來。
這個法門在我們漢傳佛教裏面,就是說這個人,你看十叁祖裏面,祖祖都是大菩薩,蓮池大師八地菩薩,淨土法門裏的祖師都不是自诩的,是後世公認推舉的。
像十叁祖印光大師,他真實身份是大勢至菩薩,我們佛教裏各宗各派一致公推他爲淨土宗第十叁代祖師。作爲他自己來說,他在《文鈔》裏講的清清楚楚,“誰說我做祖師,誰推我下地獄。”這說明他自己毫無這個念頭要做祖師,這是他圓寂之後,佛教裏公推他爲第十…
《親近聖賢承法脈 弘傳正法利有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