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亲近圣贤承法脉 弘传正法利有情

  亲近圣贤承法脉 弘传正法利有情

  ——传喜法师客堂开示

  

  佛法超时空虔诚入清凉

   昨天法会大家有没有感受到一种清凉啊?如果感受到的话,那就属于圣境。

   像朝圣啊,去哪里朝圣,五台山或者普陀山,带着对观音菩萨对文殊菩萨的崇敬,很虔诚地去。虽然每天有很多的人去圣地,但是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心态不一样。佛菩萨在一个地方,一个道场,需要虔诚地去感受。

   我们法会也是这样的,你感受到了一种清净之后啊,像现在又觉得有点燥热了,但是如果我们的心静下来,在那祈祷,在那进入昨天那个状态,马上就会超时空,就会进入那个状态,这个很重要。法会一结束,大家心一散乱,好了,散乱就是散乱的感觉。有心的人他能静下来,还能体验那种。

   所以昨天那个法会参加了,有了这样的感受,可以随时地去体验。就好像街上看到一家店一样,你喜欢这个店,以后可以随时去光顾这个店。所以修行的这种体验也是很重要的,虽然这种感受不是究竟的,但是这个感受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往什么方向去。

   那种清凉,我们人都感受得到的话,对于三恶道众生来说,那就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比如说如果不是佛法,有这么多人、非人在一起,那是很痛苦的。但是有佛法了,你看,所有众生在面对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清凉。这个很重要,我们人的感受有时候还是很粗的呢,粗略的感受。

   听的见吗?我讲的声音低。年纪大了,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学佛真的是越早越好。有感应是很重要的,学佛有感觉和没有感觉差别很大,有感觉之后,把更多的精神用在深入佛法上,明白更多的道理。偶尔学佛麻木的时候,就祈祷观音菩萨、地藏菩萨,让心灵变得柔软敏感。

  

  不贪自利之享受

   像前面讲的敏感,有的人呢,因为脆弱他也很敏感,学佛的这种敏感是说要得大自在,但是得大自在并不是说是麻木的大自在,而是遍知,很敏感的大自在,需要知道。

   这两天我看他们整理的文章里有“要清清楚楚,这叫智慧,同时肚量又能包容,这叫福报,是福慧双修。”像福,弥勒菩萨马上要成佛了,他的福报很大的,大肚能容这是福。文殊菩萨是明察秋毫,大小五明他都知道,风水八字他都懂,都通达,文殊菩萨什么都通,大智文殊菩萨。

   有的人,比如说前面讲到体验,你对清凉的体验,解脱的这种体验。有的人体验了之后,就会忽视心灵的状态,重在了肉体的身体的体验之后,他会忽略心灵的状态,这样会堕入小乘道。

   小乘道,他在有余涅槃里是很舒服很舒服的,入禅定,他们不吃不喝不要紧的。佛劝醒他们,不可以这样,我既教会了你们这样,同时众生都在迷惑,那你们还是应当去结众生缘,这样才是长远的修行之路,否则你光住在这个定里面,入,入,入,好了,跟众生缘断掉了。

   众生缘断掉之后,那你存在的世界里面有很偏的,有时候把它称为叫偏空,又叫“修慧不修福,罗汉应空钵。”罗汉下去化一口水都没人给他,没有水倒也算了,你给他福也很难,没有缘,这个礼尚往来就断掉了,没有往,也没有来。

   为了结缘,接受大家的饭,接受大家的供养,哪怕辟支佛,他们一定可以定得很久,但是佛也劝他们,至少一个星期要去一趟人间。

   你们可以想象,一个圣者,他修行得很好很好,完全心无尘埃了,能入在清凉境里了,他带着这种定,如果来到人间一次,他自己对佛法的感受会更深,那对众生的利益将是多大!没有修行的去世间走一趟会被迷掉的,但是有修行的人去世间更加增长他的悲心。

   所以《驱暗明灯》里面“入菩萨行”就这样的,一个修行者怎么样的,它是非常赞叹这个菩提心的生起。怎么样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有多少功德,《入行论》就讲的非常清楚,尤其赞叹菩提心的功德上入菩萨行,入广大如海的行为当中去。

   当初造论的那位师父,他的禅定也是非常好,他也有很大的神通力,也出现很多对他诽谤的,但是后来还是造了这样一个《入菩萨行论》,这是印度的一位大论师造的。后来大家才知道他的功德有多大,神通他也很大的,但是还是劝大家要入菩萨的状态,不发菩提心的话,修行还是有很大障碍。

   像我们现在也在体验什么是佛法,佛法除了讲的,除了文字上,确实有佛菩萨果地的威德力、功德力,他确实能有让众生解脱,能改变众生命运的那种神圣的力量。这也是坚信不疑的一种,相信极乐世界,相信诸佛菩萨威德,没有感受过,那个信就不会稳定。

   我们自己也常常来串习,生活当中来体验,用我们的生命来体验。在没有感受到的时候,要多多地去体验。没有感受到的时候,要多去观察世间的过患,对世间要看清一点,多体验佛法。真的你有感受了,你坚定不移有信心了,叫还来观世间。反过头来看世间,对世间不仅仅要有出离心,还要去教化那些没有出离心的人要有出离心,然后你自己还不能太贪着在这种寂灭当中,所以要发愿“不贪自利之享受”。

   不贪自利的那种寂静的享受,从而“趋入三有之大乘”。三有本来是要远离的,但是这个时候为了众生的缘故要趋入,所以对菩萨来说叫“不违安养,还入娑婆。”既不违背极乐世界的境界,还又积极地还入到娑婆。

  

  依次第而修 入菩萨学处

   娑婆是什么?娑婆就是迷失掉,不懂得有极乐世界。自己安住在极乐世界,又回过头来找迷失掉极乐世界的人,还入娑婆来跟他们结缘。

   这个呢,首先要有前提,就是自己要知道极乐世界是什么,自己不知道,你引导别人到什么地方去?那叫狂妄心。狂妄心也不是道,狂妄心是着魔的因,所以打好基础很重要。

   怎么打基础呢?共同加行。《普贤上师言教》要好好看,广看经论,了解佛法,这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想深入地修行,最好按照这个,《普贤上师言教》是深入修行的一个次第。

   广读经论,多开智慧,多了解,但是你要深入实践。佛法有道理,我想实践它,如诸经书所说的,我也能得到受用,那你就要实践。实践就按照前面的共同加行部分,怎么样做是如理如法的。所有一切,从闻思修开始,怎么样闻是如法的,什么是不如法的闻。闻了之后进行思维,思维哪些内容呢?首先思维轮回过患,因果不虚啊种种的。

   所有解脱是依靠三宝,但是你学习三宝,要从善知识这里得到受用。然后共同前行部分,不管学哪宗哪派,前面这些是共同的。

   如果又遇到师父了,那十种圆满已经具足了。十种圆满最后一个就是师已摄受,摄受了才真正圆满,十圆满。师没有摄受,前面九种圆满都等于是空,所以师已摄受是十圆满中的最后一个圆满。

   师已摄受圆满了之后,在师父的指导下可以进入三皈依,发菩提心。但是每一个要修很久的,三皈依要很久很久,发菩提心要很久。修菩提心部分的时候,就适合看《入菩萨行论》。三皈依的时候,这个皈依体有了,怎么把它坚固。三皈依之后,就可以配合着修忏悔业障了,发菩提心,忏悔业障 ,像金刚萨埵法里面也有发菩提心。

   如果没有进入菩萨的学处,菩提心没有发起来,后面也很难修起来。特别金刚乘讲,我们即这个肉身就能够成就的话,不发起菩提心来,那这个肉身怎么即身成就?

   像江本胜做的水一样,水是物质的,决定这个物质的好坏是那个信息,好的信息水的结晶就好。我们这个肉身要想转凡成圣,那你的心首先要转凡成圣。心能够转成圣,这个肉体才会转。

  

  授记诸圣者 娑婆有依怙

   《普贤上师言教》好像是2000年才翻译过来的,我讲了,现在已经好几年下来了。今年索达吉堪布也开始讲这个,亲自在讲,带大家修四加行,所以你们有机会也可以加入四加行的班。网站上去查,索达吉堪布今年又传四加行班、净土班。年纪大的,喜欢修净土的,那就净土班,有师父带着,不一样。

   法王是全世界公认的,像太阳一样的,当今佛法中如日光一样的。我们师父也是汉藏都公认的圣者,但是我们师父流传下来的教法不是很多,我集结了一些,《高山仰止》啊、《永恒的加持》啊,现在又出了一本书。法王如意宝一生当中传了很多,《普贤上师言教》就亲自讲了好几遍,传了很多的经法,弟子继承下来。在授记里面法王的法在这个世界上要弘扬三千年,他下面能弘扬佛法的弟子已经有三百多位了,这是不可思议的威德。

   索达吉堪布是法王早就指定的,说他至少是四地以上菩萨的功德,多少年前法王就讲过,翻译的东西一字不错的,一字无误的,我看了确实是非常的严谨。特别是一些金刚乘的教法,会特别注明,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来改他的一个字,他自己觉得哪里那个他改可以,别人没有这个智慧能够帮他改。

   翻译的功德上现在佛教界也是公认的,五明佛学院翻译汉文是最好的,第二才排到台湾。五明佛学院索达吉堪布翻译的,那些大活佛翻译的那是最好的。以后要多学,理论上多跟着学。不仅理论上,大圆满教法他本身也是最神圣的实践。

   像我们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就是大圆满,但是这个有传承的,不是口头上说的一句阿弥陀佛,别人是从佛一代一代传下来,专门的一个教法,然后一代一代传下来。

   这个法门在我们汉传佛教里面,就是说这个人,你看十三祖里面,祖祖都是大菩萨,莲池大师八地菩萨,净土法门里的祖师都不是自诩的,是后世公认推举的。

   像十三祖印光大师,他真实身份是大势至菩萨,我们佛教里各宗各派一致公推他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作为他自己来说,他在《文钞》里讲的清清楚楚,“谁说我做祖师,谁推我下地狱。”这说明他自己毫无这个念头要做祖师,这是他圆寂之后,佛教里公推他为第十…

《亲近圣贤承法脉 弘传正法利有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