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大意
淨空法師講述
甲、認識佛教
乙、十善業道經大意
淨空老法師于公元兩千年七月一、二日,在馬來西亞.古晉室內體育館講述。後于兩千零二年十二月鑒定此講錄。
甲、認識佛教
諸位大德、諸位法師、諸位同學:
今天,我們有緣在這裏談談佛法,希望對佛法有所認識,以便于學習,真正達到學佛的效果。
佛教是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辦的。在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滅度六百年後,佛法由印度的高僧傳到中國,即爲朝野所熱愛。
早期的佛教是“佛陀教育”。唐朝以後,佛教分爲“宗門”和“教下”。宗門專指禅宗,教下通指其他宗派。中國的大、小乘佛法總共有十個宗派。小乘有成實、俱舍兩宗,在唐末已衰微而不複見。大乘有天臺、華嚴、法相、叁論、淨土、禅、密、律八宗。這是佛法本身的“宗”與“教”,與現前“宗教”的定義完全不同。
宗門與教下是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差別,在于教下依據佛的經典。教下就像讀書,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由淺而深,循序漸進,慢慢地把自己的德行、智慧、境界提升。宗門則像天才班,不須依據經典,七、八歲就念研究所,不是普通人所能學習,要“上上根人”才有能力。宗門的特色是“悟後起修”,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才起修行。這是佛門中,宗、教概略的情形。
釋迦牟尼佛是人修成的,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薩也是人,也不是神仙。“佛”是什麼意思?我們要清楚這些名詞術語的定義。佛是古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智者、覺者”。換句話說,“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覺悟了,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這個人就稱之爲佛。“菩薩”也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正在求覺悟者”。菩薩也有相當程度的智慧和覺悟,但還沒圓滿,若圓滿即稱爲佛。把這些名詞搞清楚,我們才曉得:原來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都是佛教學位的名稱,就像學校的博士、碩士、學士等名稱。佛教的最高學位是佛,其次是菩薩,再其次是辟支佛,最低是阿羅漢,總共四個學位。
《無量壽經》裏有一句話非常值得贊歎:一切皆成佛。這是什麼樣的心量?諸佛希望一切衆生都成佛,都和他一樣,不能不如他。這“一切衆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這是佛教終極的目標。佛希望每個學生都拿到博士學位。佛與一切衆生平等,所謂:“生佛平等。”注意“生、佛”,不是“佛、生”,佛把衆生的地位擡上來了,衆生第一,佛在下面,衆生與佛平等。我們應當發奮努力,不辜負佛真誠的教誨與期望。
世尊的教學超越國土、族群、宗教,有教無類。只要肯跟他學,世尊都熱情教導,從沒拒絕過一個求教者。《論語》記載:孔老夫子教學生,若“舉一隅不以叁隅反”,老夫子就不教。換句話說,孔老夫子希望教學的對象聰明,一點就通,他才歡喜教,如果告訴你一個原則,你不能活用和貫通,夫子就會把你放在差一等的教學。佛不如是,“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不但當年如此,生生世世,什麼時候你發心學佛,佛就有應。衆生有“感”,佛就有“應”。
佛是什麼人,什麼身分,什麼地位?用現代話說,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會義務教育家”。我們做爲佛的弟子,也必須肯定自己是從事于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工作分兩類:一是講經教學的“弘法”工作,一是在世間推行佛陀教育的“護法”工作。護法好比學校的創辦人、董事、校長、行政人員,弘法好比學校的教員,每天給大衆授課。教、職員要辨別清楚,弘、護要密切合作,兩者缺一不可。古時的叢林寺院,都是佛教教學的場所,每天上課八小時,另外,有八小時的修行,將課堂裏所學的理論與方法,落實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佛法不尚空談,佛法重實質與效率。
民國十二年(公元一九二叁年),歐陽竟無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學(現稱南京師範大學),做過一次震撼佛教界的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爲今世所必需。”他舉出許多例子,證明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那佛教是什麼?佛教是“佛陀對一切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我們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
佛教變成宗教,是在清朝中葉嘉慶以後。因爲在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時代,佛法依舊是教育,可見得它變成宗教不過是最近兩百多年的事。今天,若說佛教不是宗教,就說不過去,因爲佛教確實已變成了宗教。現代的佛教總共有五種形式同時存在,我們必須能夠把它們辨別清楚。
第一種、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是傳統的佛教,現已很少見。
第二種、宗教的佛教。把釋迦牟尼佛與諸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已經舍棄教學。
第叁種、邪教的佛教。這是最近半個世紀才發生的,它的迷執很深,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第四種、哲學的佛教。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把佛經當作哲學來研究。可是,他們不能得到佛法“斷惡修善,破迷爲悟,轉凡成聖”的真實利益。爲什麼?方向錯了,所以達不到目標。我跟方東美老師學哲學時,他把佛經介紹給我,還告訴我:“佛經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他以哲學的眼光看佛法,一生鑽研不懈。
第五種、作秀的佛教。法師帶著一群弟子表演,唱歌跳舞,非常熱鬧,中間法師出來講幾句話,講十幾、二十分鍾,觀衆聽了也未必懂他在講甚麼。
我們究竟學習哪一種佛教,自己要清楚:我們學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
佛究竟教我們什麼,我們又跟他學什麼?我想每位同學都關心這問題。佛在一切經論中所說的,就是《般若經》上所謂的“諸法實相”。這四字淺言之,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可分成叁大類。
第一類、人與人關系的真相。我們的生活不能脫離人群,那人跟人關系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第二類、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真相。我們不能離開大地和物質環境而獨立生存,所以必須要明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第叁類、人與天地鬼神關系的真相。可能你會說:“你迷信,怎麼講起天地鬼神?”現代科學家肯定:空間是多維次的。不同空間的生物,就是佛經中常講的“十法界”,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天地鬼神”。我們不要被名詞術語蒙蔽了,必須要了解術語的真正含義,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這部經上也說:“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十法界的依正莊嚴,起于一切衆生的妄想、分別、執著。今天,科學家還沒研究出空間爲何多維次,很可惜他們沒讀佛經,他們如果有緣讀佛經,我相信會比我們早開悟,他們很聰明。佛講,多維次的空間是一切衆生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所以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就突破了嗎?
突破空間維次,佛家用“禅定”。禅定就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禅定真實的意思,是《楞嚴經》的一句話:“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心定就能轉境界,突破空間維次,擴大生活空間。隨著定功的淺深,突破的層次多少不一,到佛果位,層次全部都突破了,就能圓滿的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等覺菩薩還有一層沒有突破,所以了解還不究竟。這是從理上講,要深功夫才做得到。
從事上講,我們凡夫能做到的,是在生活當中,行、住、坐、臥,心有主宰,不爲外境所轉,如經典所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樣的禅定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禅定不是每天盤腿面壁打坐,那只是初學禅定的一個方法。
世人大多生活在煩惱、憂慮,甚至恐怖之中。我們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誨,就能“常生歡喜心”。佛法的生活是高度的藝術,充滿了“真、善、美、慧”。也許有同學問,在現前社會,能落實嗎?肯定能落實!現在,我們將這部《十善業道經》的重點介紹出來,諸位如果懂得怎樣學習,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佛教正如歐陽大師所說:“是人生之必需。”
佛經明白的講述真相,我們聽到了也點頭,但就是沒能把它證實。必須實證,學業才算完成。佛所講的話,我們能“信、解、行、證”,到“證”才有真正的受用。“證”一定要通過“行”,而“行”就是試驗。經論中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如果不通過試驗,怎能證明?通過試驗證明,是科學的教學法。科學家說佛教是迷信,不能怪他們,想想他們講的也很有道理。我們今天展開佛經,是會念,但不懂意思。佛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我們完全沒有落實,也沒有試驗,這不就是迷信!所以佛教變成了宗教。
宗教如果不回複教學,決定不能解決問題。佛教如是,其他宗教又何嘗不如是?我接觸的宗教很多,他們的經典我都讀。讀後我才明了:所有的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者,和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可是,他們在早年就已變成了宗教,變成宗教的時間比佛教還久,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到的。
佛陀教育的宗旨是“孝親尊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世尊教導我們修學“淨業叁福”。叁福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教化衆生的大根大本。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佛教由此教起,也在此地圓滿。
乙、十善業道經大意
這部《十善業道經》是釋迦牟尼佛在龍宮講的,當機者是龍王。當然,龍王與我們處在不同維次空間,事實上也確實有龍王。可是,我們還要懂得佛表法的意思。佛沒有一句假話,也沒有一句廢話,句句皆真實。佛依二谛說法:隨順真理說“真谛”,隨順衆生說“俗谛”。佛“恒順衆生,隨喜功德”,說真谛少,說俗谛多。說俗谛,大家好懂,于是佛用俗谛的方法來表顯真谛的真理,這種高度的教學和說話藝術在佛經中處處可見。
“娑竭羅”是梵語,意思是“堿水海”。大家都知道,海水苦。于是,我們就明白,佛其實…
《佛說十善業道經大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