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所、時間、儀軌、作者的六種特殊情況也要了知。
非時解製:在安居過了一個半月的二十日,因某種外緣而可以作解製;在戰爭等出現的情況下,僧衆全部需要分別,僧衆聚集而作解製;比丘由于某種外緣而要離開,也可作解製。
安住緣五事即藥事、衣事、張羯耶那衣事、皮革事與舍宅事。
五、藥事:遠離邪命而得到的不墮兩邊的四藥。時藥:主要是遣除饑餓疾病而對比丘開許的藥。一般來說,是指過午不允許享用的五啖食、五嚼食,如薩嘎拉尊者雲:“肉粥面粉飯,油餅五啖食,根莖花與果,葉子五嚼食。”
更藥:主要爲遣除幹渴疾病而開許的藥。比丘在一日內加持後可享用此藥,諸如飲漿八原料,如雲:“芭蕉果梅子,林檎菩提子,雞血李葡萄,櫻桃子酸棗。”此外,還有人們共稱的釀造粉汁(毗奈耶經中所說聽許比丘飲用之葡萄酒酒尾子)、糧酒粉汁(開許比丘飲用之青稞酒梢子)、酸奶汁、酸乳精、黃酒這些具有滲水、濾過、極淡、照見面影和清澈如蘆羹五相飲料。此藥與其余叁藥配合也有叁類。
七日藥:是主要爲遣除風濕病而開許的一種藥,比丘在七日內加持後可以服用。如總結偈中雲:“生酥與融酥,菜油及糖沫,糖沫塊凝脂。”
盡壽藥:是主要爲遣除身體疾病而開許的一種藥,比丘乃至有生之年作過加持後可以使用。如雲:“根莖與葉子,花果之藥等。”此等藥在界限內,也要造一座用來煮熟、過夜等的淨室。新建、已建的舊房、在一界限內不能用作經堂有此叁種可作爲淨室的。這些淨室的條件及加持的方式,如總結偈中雲:“自之附近爲己有、非二共同不相聯,具有屋頂共六相,擡拾建造頓現四。”
六、衣事:非爲邪命、符合戒律而得來的衣物,通常是指經如法叁色染色的衣服。有活、需和盈叁種資具。(一)維生資具衣:爲了比丘維持身體而開許的如法合度衣服,比丘可以用自己的名字作加持,有祖衣、上衣、下衣、裙、副裙、掩腋衣、副掩腋衣、試面巾、護膿衣、護瘡疥衣、剃發衣、敷具、雨衣,共有十叁種。暫時爲避免離衣舍墮,可以持有諸如叁法衣其一的布料與在家衣裝一肘以上的量。
(二)必需資具衣:在未形成維生資具任何一種形狀的一肘以上衣物,用自他二者的名字作加持後可持用。絲綢衣物等作爲財物想,帽等作爲衣服想。
(叁)盈長資具衣:用別人的名字作加持或者觀想後可以持用、除維生與必需資具以外剩余的衣服。
對于這叁種衣,斷除貪執而將身體作傷口想、衣服作包紮傷口之物想而享用。實在不能繼續使用時,爲了增上施主的福德等也應當貼在佛塔的破裂處。
七、張羯耶那衣事:是裁剪法衣之事,因將其作成平板一樣,以此得名。實際上,比丘意念觀想自己法衣上的加持轉移到從安居財物中所得的叁法衣上,張開者被差遣等爲加行。承諾早晚安居的比丘們在室宿月十六日清晨聚集一堂,被差遣者誦叁遍偈文讓僧衆知曉爲正行。僧衆說隨喜,被差遣者宣說護持誓言爲後行。轉移加持:被差遣者在界限以外黎明時,屬于其中的所有僧衆在不屬于界限等處而作的爲自然離加持,昴宿月十五日或者因外緣提前而作的是勤作離加持。
八、皮革事:在中土,爲了保護僧衆經堂等而僅開許皮鞋,除經堂以外的家中如果無有其他墊子,則可坐皮墊。在邊地,爲了防寒而開許使用皮鞋、皮墊,在特別嚴寒的地帶,可以隨意享用。
九、宅舍事:如《根本律》中雲:“當造經堂,于其一面中間造淨室,其前爲門框,四方形也。”建造經堂後,要在門上繪畫金剛手菩薩、輪回五分圖。作禮的方式,在家人向出家人頂禮,所有出家人按照戒臘而禮拜,僧俗都要敬禮佛陀。使用經堂與寺院的舍宅等一切資具的方式:薩嘎拉尊者雲:“無學道者主人享,有學道者授受享,具有禅定能力者,得開許享無過失。剩余懈怠所毀者,以還債式而享用,任何時于破戒者,皆遮享用經堂等。”尤其是對破戒者的遮止方式:《心釘》中雲:“破戒者地邁一步,享一口食一碗水,享用僧衆之財物,說爲邪命墮地獄。”應當以此等方式進行取舍。
失而還淨事:分爲犯罪還淨與爭論還淨兩種,其中犯罪還淨有四種,即紅黃事、行履別住事、時非時所攝事、中止教誡長淨解製事。
十、(犯罪還淨之一)紅黃事,因爲佛是爲紅黃地方的諸多比丘製定的,因而共稱爲紅黃事。它又分不願忏悔者與願意忏悔者兩種。對不願發露忏悔者進行呵責、懲罰的方式有五種:威懾治罰:對于鬥毆者以役使的懲罰,並嚴厲警告說:如果再不放棄,就要將其擯除僧團。呵責治罰:對于違犯僧殘罪者令作遷悅等事,如果仍舊屢教不改,則通過輕的對治方式呵斥說,去其他地方居住。暫擯治罰:爲了避免他人生邪見,而擯除令在家人生厭惡心者。疏遠治罰:對于輕侮在家人者,僧衆不與之友好,令其悔改。永擯治罰:受到此治罰的有七種人,本來已經犯了墮罪卻說沒犯,則爲強說不見自曾犯罪者;明明衆所周知此人已犯僧殘等罪,不肯回改者;口口聲聲地說飲酒無有罪過等懷有惡見者;躬行鬥毆之事不加回改者;暫時身語裝模作樣如理如法者;緊持鬥毆之事不放者;與比丘尼淫蕩雜處者以及依教評論仍舊不息诤論者。此七種人從僧團中擯除,如果重新祈求寬恕,則予以相合寬恕的長淨,使其恢複如初。
願意忏悔者之紅黃事:還淨方式與下叁事中所講的意思相同。
十一(犯罪還淨之二)行履別住事:要想使真正犯的僧殘罪與覆藏罪得以清淨,就必須在半月等期間奉行遷悅等,因此共稱爲行履別住事。這樣的僧人當然算不上是殊勝的修行人,犯僧殘覆藏多少日,就要遷移多少日。正在進行遷移期間,如果再犯同類的第二個僧殘,則重新遷移;倘若犯第叁個僧殘,則再重遷移;如若又犯第四個,那麼就必須作呵責治罰。愉悅:是爲了使真正犯的僧殘罪得以清淨,比丘在六天、比丘尼在半個月中令僧衆愉悅,比丘尼違犯難斷法也通過這種方式還淨。無論如何被予以愉悅之事後要在這些天內恭敬承侍僧衆。如果期間又犯第二僧殘,則重新愉悅;犯第叁個僧殘,再重愉悅;如果犯第四個僧殘,則作呵責治罰,這一切均與前相同。此等之行下如總結偈中所說,在進行遷悅的過程中,履行遷悅者要斷除五尊勝行(《毗奈耶經》中說,比丘受治罰者,行履遷悅期間,所當戒除五種尊勝行:承受清淨比丘所受事奉、伴隨清淨比丘同寮敷座、诘問清淨比丘墮罪、治罰懲處清淨比丘和清淨比丘同行),接受五微賤行(《毗奈耶經》中所說比丘受治罰者所須行履五種低賤之事:晨間須較常僧早起,開啓殿堂門戶;逢講經時須作扇涼扇等應作之事;僧衆集會時須擊犍椎、敷設坐具、焚置熏香;午後須用適宜之水洗淨諸比丘足;一切時處皆須一心向善,自居僧伽末座),解除遷悅:比丘二十人、比丘尼四十人聚集,先痛斥其惡行,再贊歎其改邪歸正的行爲,于是又成爲恭敬處。
十二(犯罪還淨之叁)時非時所攝事:宣說覆藏與未覆藏的差別以及簡明扼要地說明清淨墮罪的時間與所有墮罪的本體,故共稱爲補特伽羅時非時所攝事。此事分六:覆藏:認識或懷疑與自相續相聯的僧殘墮罪,明明有發露忏悔的對境,卻覆藏過夜;未知:對于造罪未造罪、造了什麼罪、是否爲故意造罪等一無所知;再行:正在進行遷悅還沒有結束時還俗等,如果後來又受比丘戒,則再繼續前面的遷悅;不記:不記得覆藏的時間以及墮罪的量;五事:遷移、再遷移、愉悅、再愉悅以及解除遷悅;多數:不記得覆藏犯罪時間與墮罪的量,如果大致記得,忏悔要超過它的量,時間也要較其記得的時間長,比如(記得覆藏叁個月,)要以四個月等爲准而忏悔。
十叁(犯罪還淨之四)中止教誡長淨解製事:依靠許多罪過而必須作中止教誡、長淨、解製,故而稱爲中止教誡長淨解製事。此事是針對有因如法與無因非法而發生事件的僧人。
诤論還淨事有淨論本事、僑賞彌本事與止息僧團诤論叁種。
十四、诤論本事:對于僧衆出現的大多數诤論以如法的形式予以平息,因而共稱爲诤論本事。诤論本事的所息诤事有四種,關于有爲法常、無常等爲言诤;在中止教誡長淨解製中,中止者與被中止者的诤論爲罪诤;如果評論墮罪,對方不承認,所說與能說之間發生的诤論爲犯诤;因爲前叁種诤論而不能如法作長淨等羯磨,爲事诤。此四種爲所息。能息者如果死去或者還俗或者相續中生起了殊勝智慧與悲心等,則自然息滅诤論。除此之外的能息有滅诤七法,即八現滅诤、回憶施教、清醒施教、多數滅诤、探索罪體、布草滅诤與承諾滅诤。其中的現量滅诤也有八種,即立敵現前滅诤、直道現前滅诤、僧伽現前滅诤、明白現前滅诤、明明現前滅诤、有上座僧伽現前滅诤、叁藏法師現前滅诤、威力上座現前滅诤。如果依靠前面的滅法未能止息诤論,則使用後面的滅法加以平息。對于言诤,運用八現滅诤法與爲僧衆發籌碼方式的多數滅诤法予以平息。對于罪诤,如果有犯罪的經過,則以八現滅诤法止息;若沒有犯罪經過無有根據、有其他根據以及已經還淨叁者則用八現滅诤法與回憶施教法平息;精神病患者出現的诤論,通過清醒施教法止息,用此叁種滅诤法。對于犯诤,如果犯罪者不認識自己所犯罪的本體,則讓其探尋罪業的本體,通過探尋罪體而息滅;對于明白罪體者,在除了犯罪者與製裁者以外未有擴大的情況下,以承諾滅诤平息;如果犯罪牽涉的是少數人,則以八現滅诤;如果牽涉到所有僧衆,則以布草滅诤,僧衆同心加以止息,有此四法。對于事诤,通過僧衆共同開許直接息滅以及間接采用滅诤七法。
十五、僑賞彌本事:僑賞彌地方與廣嚴城的僧衆發生不和,在一個界限內各作羯磨,因而共稱僑賞彌本事。僧衆關系破裂,通過相互斷除言過失、作治罰、違谏、入列(使僧人入于劣者行列)等令僧衆分裂的因,不離沙門四法,向僧衆忏悔,予以寬恕與順法長淨此二對治加以和解。…
《戒律輯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