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壞及共壞, 是中亦無成。
若離于成者, 雲何而有壞?
如離生有死, 是事則不然。
成壞共有者, 雲何有成壞?
如世間生死, 一時則不然。
若離于壞者, 雲何當有成?
無常未曾有, 不在諸法時?
壞成共有者, 雲何有壞成?
如世間生死, 一時則不然。
(該偈頌在鸠摩羅什翻譯的漢文版中缺漏)
成壞共無成, 離亦無有成。
是二俱不可, 雲何當有成?
盡則無有成, 不盡亦無成;
盡則無有壞, 不盡亦無壞。
若當離于法, 則無有成壞。
若離于成壞, 是亦無有法;
若法性空者, 誰當有成壞?
若性不空者, 亦無有成壞。
成壞若一者, 是事則不然;
成壞若異者, 是事亦不然。
若謂以現見, 而有生滅者。
則爲是癡妄, 而見有生滅。
法不從法生, 不從非法生;
非法亦不從, 非法及法生。
法不從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從自他生, 雲何而有生?
若有所受法, 即墮于斷常。
當知所受法, 若常若無常。
所有受法者, 不墮于斷常。
因果相續故, 不斷亦不常。
若因果生滅, 相續而不斷,
滅更不生故, 因即爲斷滅。
法住于自性, 不應有有無。
涅槃滅相續, 則墮于斷滅。
若初有滅者, 則無有後有;
初有若不滅, 亦無有後有。
若初有滅時, 而後有生者。
滅時是一有, 生時是一有。
若言于生滅, 一時則非理。
豈可此陰死, 亦于此陰生?
叁世中求有, 相續不可得。
若叁世中無, 何有有相續?
二十二、觀如來品
非陰非離陰, 此彼不相在,
如來不有陰, 何處有如來?
陰合有如來, 則無有自性。
若無有自性, 雲何因他有?
法若因他生, 是即非我有。
若法非我者, 雲何是如來?
若無有自性, 雲何有他性?
離自性他性, 何名爲如來?
若不因五陰, 先有如來者。
以今受陰故, 則說爲如來。
今實不受陰, 更無如來法。
若以不受無, 今當雲何受?
若其未有受, 所受不名受。
無有無受法, 而名爲如來。
若于五種求, 一異之如來,
悉皆不可得。 雲何受中有?
又所受五陰, 不從自性有。
若無自性者, 雲何有他性?
以如是義故, 受空受者空。
雲何當以空, 而說空如來?
空則不可說, 非空不可說,
共不共叵說, 但以假名說。
常無常等四, 本寂何處有?
邊無邊等四, 本寂何處有?
邪見深厚者, 耽執有如來。
如來寂滅相, 分別有亦非。
如是性空中, 思惟亦不可,
如來滅度後, 分別于有無。
如來過戲論, 而人生戲論。
戲論破慧眼, 是皆不見佛。
如來所有性, 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 世間亦無性。
二十叁、觀顛倒品
從憶想分別, 生于貪恚癡,
淨不淨顛倒, 皆從衆緣生。
若因淨不淨, 顛倒生叁毒。
叁毒即無性, 故煩惱無實。
我法有與無, 是事終不成。
無我諸煩惱, 有無亦不成。
誰有此煩惱, 是即爲不成。
若無有所依, 煩惱亦不成。
如身見五種, 求之不可得。
煩惱于垢心, 五求亦不得。
淨不淨顛倒, 是則無自性。
雲何因此叁, 而生諸煩惱?
色聲香味觸, 及法爲六種,
如是之六種, 是叁毒根本。
色聲香味觸, 及法體六種,
皆空如焰夢, 如乾闼婆城。
猶如幻化人, 亦如鏡中像。
如是六種中, 何有淨不淨?
不因于不淨, 則亦無有淨。
因不淨有淨, 是故無有淨。
不因于淨相, 則無有不淨。
因淨有不淨, 是故無不淨。
若無有淨者, 由何而有貪?
若無有不淨, 何由而有恚?
于無常著常, 是則名顛倒。
空中無無常, 何處有常倒?
著無常爲常, 即是爲顛倒。
空中無無常, 何有非顛倒?
可著著者著, 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滅相, 是故無有著。
若倒爲真實, 且無有著法,
顛倒不顛倒, 誰有如是事?
有倒不生倒, 無倒不生倒。
若于顛倒時, 亦不生顛倒。
汝可自觀察, 誰生于顛倒?
若顛倒不生, 何有顛倒者?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從自他生, 何有顛倒者?
若我常樂淨, 而是實有者。
是常樂我淨, 則非是顛倒。
若我常樂淨, 而實無有者。
無常苦不淨, 是則亦應無?
如是顛倒滅, 無明則亦滅。
以無明滅故, 諸行等亦滅。
若煩惱性實, 而有所屬者。
雲何當可斷? 誰能斷其性?
若煩惱虛妄, 無性無屬者。
雲何當可斷, 誰能斷無性?
二十四、觀四谛品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谛之法。
以無四谛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無故, 則無有四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谛故, 亦無有法寶。
若無法僧寶, 豈能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叁寶。
空法壞因果, 亦壞于罪福。
亦複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及知于空義, 是故自生惱。
諸佛依二谛, 爲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義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別于二谛。
則于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 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若汝發太過, 謂空爲無理。
汝則棄空性, 于自宗不容。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汝今自有過, 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于所乘。
若汝見諸法, 決定有性者。
即爲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即爲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複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衆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爲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谛之法。
苦不從緣生, 雲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若苦有定性, 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苦若有定性, 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于滅谛。
道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若無有苦谛, 及無集滅谛。
所可滅苦道, 竟爲何所至?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于今雲何見? 其性不異故。
如見苦不然, 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是四道果性, 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雲何可得?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無四聖谛故, 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雲何有佛寶?
汝說則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複不因佛, 而有于菩提。
若先非佛性, 雖複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 不應得成佛。
若諸法不空, 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汝許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罪福因所生, 果報則無有。
若謂從罪福, 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雲何言不空?
汝破一切法, 諸因緣空義,
則破于世俗, 諸余所有法。
若破于空義, 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若有決定性, 衆生無生滅,
恒常而安住, 遠離種種相。
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若人能現見, 一切因緣法,
則爲能見苦, 亦見集滅道。
二十五、觀涅槃品
若一切法空, 無生無滅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爲涅槃?
若諸法不空, 則無生無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爲涅槃?
無棄亦無得, 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 是說名涅槃。
涅槃不名有, 有則老死相。
終無有有法, 離于老死相。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爲。
終無有一法, 而是無爲者。
若涅槃是有, 雲何非緣起?
非緣起之法, 始終皆無有。
若涅槃非有, 何況于無耶?
涅槃若非有, 無實亦不成。
若涅槃是無, 雲何不依有?
未曾有不依, 而名爲無法。
來去輪回法, 乃假立緣起;
非假立緣起, 是名爲涅槃。
如佛經中說, 斷有斷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無。
若謂于有無, 合爲涅槃者。
有無即解脫, 是事則不然。
若謂于有無, 合爲涅槃者。
涅槃非無依, 是二從依生。
有無共合成, 雲何名涅槃?
涅槃名無爲, 有無是有爲。
有無二事共, 雲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處, 如明暗不俱。
分別非有無, 如是名涅槃。
若有無成者, 非有非無成。
若非有非無, 名之爲涅槃。
此非有非無, 以何而分別?
如來滅度後,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如來現在時,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別。
涅槃之實際, 即爲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 無毫厘差別。
滅後有無等, 有邊等常等,
諸見依涅槃, 未來過去世。
一切法空故, 何有邊無邊,
亦邊亦無邊, 非有非無邊?
何者爲一異, 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諸法不可得, 滅一切戲論,
無人亦無處, 佛亦無所說。
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
衆生癡所覆, 爲後起叁行,
以起是行故, 隨行入六趣。
隨諸行因緣, 識受六道身;
依靠諸識故, 而成于名色。
依靠名色故, 因而生六入;
依靠六入故, 而生于六觸。
依眼根色法, 作意而生觸;
是故依名色, 而生于識處。
情塵以及識, 叁者之和合,
彼者即生觸, 由觸而生受。
以受生渴愛, 因受生愛故。
因愛有四取, 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 則解脫無有。
從有生五蘊, 從有而有生。
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
憂愁及哀號, 痛苦與不悅,
以…
《中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