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及諸迷亂。
如是等諸事, 皆從生而有。
是故大苦陰, 但以因緣生。
生死根即行, 諸智者不爲,
愚者即行者, 智非見性故。
以無明滅故, 諸行則不生。
若欲滅無明, 以智修法性。
前前若能滅, 後後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 如是而正滅。
二十七、觀邪見品
我于過去世, 有生與無生,
世間常等見, 皆依過去世。
我于未來世, 有生及無生,
有邊等諸見, 皆依未來世。
過去世有我, 是事不可得。
過去世中我, 不作今日我。
若謂我即是, 而身有異相。
若當離于身, 何處別有我?
離身無有我, 是事爲已成。
若謂身即我, 若都無有我。
但身不爲我, 身相生滅故。
雲何當以受, 而作于受者?
若離身有我, 是事則不然。
無受而有我, 而實不可得。
今我不離受, 亦不但是受,
既非無有受, 無有亦不定。
過去我不作, 是事則不然;
過去世中我, 異今亦不然。
若謂有異者, 離彼應有今,
與彼而共住, 彼未亡今生。
如是則斷滅, 失于業果報,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過。
先無而今有, 此中亦有過。
我則是作法, 其生亦無因。
如過去世中, 有生無生見,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我于未來世, 爲作爲不作,
如是之見者, 皆同過去世。
若天即是人, 則墮于常邊。
天則爲無生, 常法不生故。
若天異于人, 是即爲無常。
若天異人者, 是則無相續。
若半天半人, 則墮于二邊。
常及于無常, 是事則不然。
若常及無常, 是二俱成者。
如是則應成, 非常非無常。
法若定有來, 及定有去者。
生死則無始, 而實無此事。
今若無有常, 雲何有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若世間有邊, 雲何有後世?
若世間無邊, 雲何有後世?
五陰常相續, 猶如燈火焰。
以是故世間, 不應邊無邊。
若先五陰壞, 不因是五陰,
更生後五陰, 世間則有邊。
若先陰不壞, 亦不因是陰,
而生後五陰, 世間則無邊。
若世半有邊, 世間半無邊。
是則亦有邊, 亦無邊不然。
受亦複如是, 雲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亦不然。
彼受五陰者, 雲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則不然。
若亦有無邊, 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無邊, 是則亦應成。
一切法空故, 世間常等見,
何處于何時, 誰起是諸見?
瞿昙大聖主, 憐愍說正法,
悉斷一切見, 我今稽首禮!
歸屬大乘對法之義,闡揚勝義真如法性,開顯(聖)般若波羅密多之理的《中觀根本慧論》,乃爲擁有不可掠奪之智慧與悲心,開演
如來無上大乘之理,成就極喜地之果位,前往極樂刹土,于“極淨光世界”成佛,號“智源光如來”之聖者大阿阇黎——龍樹菩薩圓
滿撰著完畢。
奉具備殊勝自在妙智之吉祥天母化身——大國王赤松德贊之聖诏,印度中觀大論師,堪布[法師]雜加納嘎巴達(益西娘波,即智藏論
師,約在七、八世紀時,古印度一佛學家名,著中觀二谛論,持自續派中觀見),與主校比丘焦若·魯堅贊(八世紀中,藏王赤松德
贊時青年叁譯師之一。譯有《解深密經大疏》四十卷、《了義中觀》、《般若要義》和《抉擇諸法關樞》等經籍)譯師共同翻譯、校
勘並訂正。
該論共二十七品,四百四十九偈,共計一卷半。
之後,于克什米爾慧美繼鴻城[妙臂城]中心的仁親衛寺[藏寶寺]內,克什米爾堪布——大智者哈薩瑪德(夏波洛珠),與西藏譯師巴
擦尼瑪紮[日稱],于(克什米爾)國王帕巴拉[聖天國王]年間,根據與克什米爾版本相符之《顯句論》,再次進行修訂。隨後,于拉
薩大昭寺殿內,印度堪布嘎那嘎瓦馬色及國卡[金铠]與譯師(巴擦尼瑪紮),(依照東西方各類版本)再次進行大校。
總 論
叁門恭敬頂禮上師及至尊文殊菩薩!
深廣浩瀚智慧虛空界,遣除常斷黑暗之光芒,
離邊中觀璀璨之杲日,恭禮絕倫導師遍知佛。
無始沈臥心間叁有魔,密布有實無實束縛網,
能以智慧利劍斬除尊,至誠頂戴文殊智慧藏。
堪忍法海甚深之谛義,頂部蛇冠寶飾極顯赫,
發出緣起空性之轟鳴,敬禮龍樹父子傳承師。
中觀根本之善說,彙集衆論之精華,
以文殊喜勝妙智,親筆撰著之注疏。
此論旨爲宣說大阿阇黎聖者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觀根本智慧大論》之內容。
全論分叁: 一、首義;二、論義;叁、末義。
甲一(首義)分二:一、宣講論名;二、譯禮句。
乙一(宣講論名):
梵文:紮加那瑪美拉芒達瑪噶噶噶
漢意:中觀根本慧論頌
若直接翻譯,則“紮加”、“那瑪”、“美拉”、“芒達瑪噶”、“噶噶”可分別翻譯爲“智慧”、“所謂”、“根本”、“中觀”
、“頌”。
“中觀”即遠離八邊自性之意;“根本”即其後涉及中觀的諸多論典,均是以此論爲原本而衍生出來的;“頌”包涵品頌及偈頌二義
,即由字數相同之詩文組合而成。“智慧”即論名,表示若能趨入聞思該論之道,則可獲得無倒證悟趨至遠離一切邊戲實相之智慧。
如頌雲:“智慧度無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義故,論道立彼名。”
乙二、(譯禮句):
“頂禮文殊師利童子!”
意即頂禮宣示諸法真實勝義實相之智慧本尊文殊師利童子。
前譯派的譯師在翻譯此論時,爲了消除違緣,首先如此頂禮。
甲二(論義)分叁:一、頂禮句;二、論義正文;叁、隨念恩德之頂禮。
乙一、(頂禮句):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在如實證達緣起性的聖者根本智慧前,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滅;本性連續不斷,卻非恒常而住;既不從他處來,亦不往他處去;既
非不同之異體,亦非相同之一體。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圓滿正等覺佛陀所宣說的,寂滅一切能說所說、法相(也即性相。實有叁法全具備者,爲諸法性相。如能托屋梁是柱之性相)名相等
邊戲,超離心與心所、能知所知等名言,息滅生老等衆多災難之立宗,爲一切諸說之最上首。所以,作者于此首先恭敬頂禮能闡演如
此甚深妙義之佛陀。
以此偈亦宣說了必要、關聯等四法。
內容:雖然某些人認爲“僅僅息滅八邊戲之無遮爲此論的內容,若以無生、無滅等具八種特點之緣起法爲此論之所诠,則該論的直接
內容將成爲世俗谛。”但此論則以“緣起而生之真如性,遠離八邊戲之實相,息滅一切戲論”作爲其所诠內容;
必要:依此論所闡釋的道理極易通達;
必要之必要:即論述寂滅之無住涅槃;
關聯:即必要與論典乃方便及方便生的關系。
乙二(論義正文)分二:一、總品關聯;二、分品關聯。
丙一、(總品關聯):
《佛護論》與《無畏論》(《噶裏晉美》:爲一中觀論著,其作者各說不一)中的見解認爲:在全論之二十七品中,前二十五品宣說
如何趨入大乘之道,最後二品宣說如何趨入聲聞之道。
而清辨論師則不承認最後二品爲宣說如何趨入聲聞之道。阿阇黎月稱菩薩也持相同之觀點。
丙二(分品關聯)共分二十七品:(一、觀因緣品;二、觀去來品;叁、觀六情品;四、觀五陰品;五、觀六種品;六、觀染染者品
;七、觀叁相品;八、觀作作者品;九、觀本住品;十、觀燃可燃品;十一、觀本際品;十二、觀苦品;十叁、觀行品;十四、觀和
合品;十五、觀有無品;十六、觀解縛品;十七、觀業品;十八、觀我法品;十九、觀時品;二十、觀因果品;二十一、觀成壞品;
二十二、觀如來品;二十叁、觀顛倒品;二十四、觀四谛品;二十五、觀涅槃品;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二十七、觀邪見品。)
一、觀因緣品
丁一、(觀因緣品)分二:一、經部關聯;二、品關聯。
戊一、(經部關聯):
《無熱惱龍王請問經》雲:“何者緣生則無生,不具彼生之自性,何依緣起則空性,若知空性不放逸。”《般若經》中也以:“色法
無生”等詳細闡釋了無生之理。
戊二、(品關聯):
前面頂禮句中已經將無生的了義之理,以理證進行了宣講,以下各品均以此二關聯進行詳細闡述。
(品關聯)分叁:一、破四邊生;二、別破他生;叁、破緣之能立。
己一、(破四邊生):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任何法都不是從自己而生,如果是自己産生的,則有無義生、無窮生的過失;也不是從他法而生,否則,即有火焰生黑暗等一切生一
切的太過;也不是從自他二者中産生,因爲有前兩種過失的緣故;也不是無因生,否則有結果恒時存在或恒時無有,以及因緣之勤作
無有意義的過失。
所以,自宗如此立宗:“能依的一切法,所依的一切環境,無論何時、何宗皆無生。”
清辨論師則認爲:“一切萬法,于何時、何地、何宗皆無有自性生,因于勝義中無有自生故”等等,以承許自續派的觀點而立宗。
月稱菩薩雲:“一切萬法,于何時、何地、何宗皆應無生,因無有自生等故。”並由無有自生等立宗,依次建立了無有四生的論點。
對此,佛護論師提出:若有生,則可用無義生之過患進行駁斥。
清辨論師又認爲:“此宗的安立,有不具備能立及譬喻之過患。”
月稱菩薩對此反駁道:“此宗之能立及譬喻,乃用對方自宗已承認之觀點進行破斥,故無須能立及譬喻。”並于《顯句論》中引用教
證對加上勝義簡別的觀點進行了破斥:“若爲中觀派,則不能以自之比量推測而立宗,以未承認他法之故。聖天論師雲:“有非有俱
非,一非一雙泯,隨次應配屬,智者達非真。”《回诤論》亦雲:“若我有少宗,則我有彼過,我無立宗故,唯我爲無過。””
己…
《中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