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及诸迷乱。
如是等诸事, 皆从生而有。
是故大苦阴, 但以因缘生。
生死根即行, 诸智者不为,
愚者即行者, 智非见性故。
以无明灭故, 诸行则不生。
若欲灭无明, 以智修法性。
前前若能灭, 后后则不生。
但是苦阴聚, 如是而正灭。
二十七、观邪见品
我于过去世, 有生与无生,
世间常等见, 皆依过去世。
我于未来世, 有生及无生,
有边等诸见, 皆依未来世。
过去世有我, 是事不可得。
过去世中我, 不作今日我。
若谓我即是, 而身有异相。
若当离于身, 何处别有我?
离身无有我, 是事为已成。
若谓身即我, 若都无有我。
但身不为我, 身相生灭故。
云何当以受, 而作于受者?
若离身有我, 是事则不然。
无受而有我, 而实不可得。
今我不离受, 亦不但是受,
既非无有受, 无有亦不定。
过去我不作, 是事则不然;
过去世中我, 异今亦不然。
若谓有异者, 离彼应有今,
与彼而共住, 彼未亡今生。
如是则断灭, 失于业果报,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过。
先无而今有, 此中亦有过。
我则是作法, 其生亦无因。
如过去世中, 有生无生见,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我于未来世, 为作为不作,
如是之见者, 皆同过去世。
若天即是人, 则堕于常边。
天则为无生, 常法不生故。
若天异于人, 是即为无常。
若天异人者, 是则无相续。
若半天半人, 则堕于二边。
常及于无常, 是事则不然。
若常及无常, 是二俱成者。
如是则应成, 非常非无常。
法若定有来, 及定有去者。
生死则无始, 而实无此事。
今若无有常, 云何有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若世间有边, 云何有后世?
若世间无边, 云何有后世?
五阴常相续, 犹如灯火焰。
以是故世间, 不应边无边。
若先五阴坏, 不因是五阴,
更生后五阴, 世间则有边。
若先阴不坏, 亦不因是阴,
而生后五阴, 世间则无边。
若世半有边, 世间半无边。
是则亦有边, 亦无边不然。
受亦复如是,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亦不然。
彼受五阴者,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则不然。
若亦有无边, 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无边, 是则亦应成。
一切法空故, 世间常等见,
何处于何时, 谁起是诸见?
瞿昙大圣主, 怜愍说正法,
悉断一切见, 我今稽首礼!
归属大乘对法之义,阐扬胜义真如法性,开显(圣)般若波罗密多之理的《中观根本慧论》,乃为拥有不可掠夺之智慧与悲心,开演
如来无上大乘之理,成就极喜地之果位,前往极乐刹土,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源光如来”之圣者大阿阇黎——龙树菩萨圆
满撰著完毕。
奉具备殊胜自在妙智之吉祥天母化身——大国王赤松德赞之圣诏,印度中观大论师,堪布[法师]杂加纳嘎巴达(益西娘波,即智藏论
师,约在七、八世纪时,古印度一佛学家名,著中观二谛论,持自续派中观见),与主校比丘焦若·鲁坚赞(八世纪中,藏王赤松德
赞时青年三译师之一。译有《解深密经大疏》四十卷、《了义中观》、《般若要义》和《抉择诸法关枢》等经籍)译师共同翻译、校
勘并订正。
该论共二十七品,四百四十九偈,共计一卷半。
之后,于克什米尔慧美继鸿城[妙臂城]中心的仁亲卫寺[藏宝寺]内,克什米尔堪布——大智者哈萨玛德(夏波洛珠),与西藏译师巴
擦尼玛扎[日称],于(克什米尔)国王帕巴拉[圣天国王]年间,根据与克什米尔版本相符之《显句论》,再次进行修订。随后,于拉
萨大昭寺殿内,印度堪布嘎那嘎瓦马色及国卡[金铠]与译师(巴擦尼玛扎),(依照东西方各类版本)再次进行大校。
总 论
三门恭敬顶礼上师及至尊文殊菩萨!
深广浩瀚智慧虚空界,遣除常断黑暗之光芒,
离边中观璀璨之杲日,恭礼绝伦导师遍知佛。
无始沉卧心间三有魔,密布有实无实束缚网,
能以智慧利剑斩除尊,至诚顶戴文殊智慧藏。
堪忍法海甚深之谛义,顶部蛇冠宝饰极显赫,
发出缘起空性之轰鸣,敬礼龙树父子传承师。
中观根本之善说,汇集众论之精华,
以文殊喜胜妙智,亲笔撰著之注疏。
此论旨为宣说大阿阇黎圣者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观根本智慧大论》之内容。
全论分三: 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首义)分二:一、宣讲论名;二、译礼句。
乙一(宣讲论名):
梵文:扎加那玛美拉芒达玛噶噶噶
汉意:中观根本慧论颂
若直接翻译,则“扎加”、“那玛”、“美拉”、“芒达玛噶”、“噶噶”可分别翻译为“智慧”、“所谓”、“根本”、“中观”
、“颂”。
“中观”即远离八边自性之意;“根本”即其后涉及中观的诸多论典,均是以此论为原本而衍生出来的;“颂”包涵品颂及偈颂二义
,即由字数相同之诗文组合而成。“智慧”即论名,表示若能趋入闻思该论之道,则可获得无倒证悟趋至远离一切边戏实相之智慧。
如颂云:“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
乙二、(译礼句):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意即顶礼宣示诸法真实胜义实相之智慧本尊文殊师利童子。
前译派的译师在翻译此论时,为了消除违缘,首先如此顶礼。
甲二(论义)分三:一、顶礼句;二、论义正文;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乙一、(顶礼句):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在如实证达缘起性的圣者根本智慧前,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灭;本性连续不断,却非恒常而住;既不从他处来,亦不往他处去;既
非不同之异体,亦非相同之一体。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圆满正等觉佛陀所宣说的,寂灭一切能说所说、法相(也即性相。实有三法全具备者,为诸法性相。如能托屋梁是柱之性相)名相等
边戏,超离心与心所、能知所知等名言,息灭生老等众多灾难之立宗,为一切诸说之最上首。所以,作者于此首先恭敬顶礼能阐演如
此甚深妙义之佛陀。
以此偈亦宣说了必要、关联等四法。
内容:虽然某些人认为“仅仅息灭八边戏之无遮为此论的内容,若以无生、无灭等具八种特点之缘起法为此论之所诠,则该论的直接
内容将成为世俗谛。”但此论则以“缘起而生之真如性,远离八边戏之实相,息灭一切戏论”作为其所诠内容;
必要:依此论所阐释的道理极易通达;
必要之必要:即论述寂灭之无住涅槃;
关联:即必要与论典乃方便及方便生的关系。
乙二(论义正文)分二:一、总品关联;二、分品关联。
丙一、(总品关联):
《佛护论》与《无畏论》(《噶里晋美》:为一中观论著,其作者各说不一)中的见解认为:在全论之二十七品中,前二十五品宣说
如何趋入大乘之道,最后二品宣说如何趋入声闻之道。
而清辨论师则不承认最后二品为宣说如何趋入声闻之道。阿阇黎月称菩萨也持相同之观点。
丙二(分品关联)共分二十七品:(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三、观六情品;四、观五阴品;五、观六种品;六、观染染者品
;七、观三相品;八、观作作者品;九、观本住品;十、观燃可燃品;十一、观本际品;十二、观苦品;十三、观行品;十四、观和
合品;十五、观有无品;十六、观解缚品;十七、观业品;十八、观我法品;十九、观时品;二十、观因果品;二十一、观成坏品;
二十二、观如来品;二十三、观颠倒品;二十四、观四谛品;二十五、观涅槃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二十七、观邪见品。)
一、观因缘品
丁一、(观因缘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云:“何者缘生则无生,不具彼生之自性,何依缘起则空性,若知空性不放逸。”《般若经》中也以:“色法
无生”等详细阐释了无生之理。
戊二、(品关联):
前面顶礼句中已经将无生的了义之理,以理证进行了宣讲,以下各品均以此二关联进行详细阐述。
(品关联)分三:一、破四边生;二、别破他生;三、破缘之能立。
己一、(破四边生):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任何法都不是从自己而生,如果是自己产生的,则有无义生、无穷生的过失;也不是从他法而生,否则,即有火焰生黑暗等一切生一
切的太过;也不是从自他二者中产生,因为有前两种过失的缘故;也不是无因生,否则有结果恒时存在或恒时无有,以及因缘之勤作
无有意义的过失。
所以,自宗如此立宗:“能依的一切法,所依的一切环境,无论何时、何宗皆无生。”
清辨论师则认为:“一切万法,于何时、何地、何宗皆无有自性生,因于胜义中无有自生故”等等,以承许自续派的观点而立宗。
月称菩萨云:“一切万法,于何时、何地、何宗皆应无生,因无有自生等故。”并由无有自生等立宗,依次建立了无有四生的论点。
对此,佛护论师提出:若有生,则可用无义生之过患进行驳斥。
清辨论师又认为:“此宗的安立,有不具备能立及譬喻之过患。”
月称菩萨对此反驳道:“此宗之能立及譬喻,乃用对方自宗已承认之观点进行破斥,故无须能立及譬喻。”并于《显句论》中引用教
证对加上胜义简别的观点进行了破斥:“若为中观派,则不能以自之比量推测而立宗,以未承认他法之故。圣天论师云:“有非有俱
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回诤论》亦云:“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我无立宗故,唯我为无过。””
己…
《中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