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P15

  ..續本文上一頁福,但今生惡業強過善業,強者先牽,所以福報很快就消耗完了。晚年壽元將盡,今生與過去的冤家債主都來算帳。“殃咎牽引,無從舍離”,念佛人知道此中道理,把一生所作大小善業以及修持功德,都回向“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把所有功德回向給對我有恩的父母師長以及一切衆生,同時也回向給過去的冤家債主,請他們盡釋前嫌,對自己道業莫作阻礙,這種作法比生生世世互相報複好得多。今天我們所走的是一條穩當的道路,將來生到西方,我們有能力報恩,也有能力幫助冤家債主成就佛道,得到解脫。知道此種事實,就不得不努力精進,再不敢偷懶了。

  造惡業時,口業最容易犯,有意無意之間,口無擇言,順口就溜出來,非常可怕。古人說:“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避免口過,念佛是真善事。此人素行不端,由于業力牽引,隨波逐流,輪轉六道。九法界衆生一切因因果果不外乎兩種力量,業力與願力。六道衆生自己作不了主,被業力支配。叁界聖人羅漢以上,化身來到世間度生是乘願再來。佛叫我們發大願心,願力強能超過業力,善業力引導行者到人天道去,惡業力引導到叁惡道去,上刀山,下油鍋,以償宿業。地藏經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衆生莫輕小惡,以爲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業力之強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神形苦極,後悔也來不及了。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谏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鬥亂僧衆。愚癡蒙昧。自爲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于後,將何及乎。

  五戒是“殺、盜、淫、妄、酒”,前面四段經文很明顯的說出殺盜淫妄之惡。最後一段是包括了意的叁種惡:貪嗔癡。所以這幾段經文把它看作五戒亦可,看作十善亦無不可。前面殺盜淫是身叁業,第四段說四種口業。第五段說貪嗔癡。這一章經文所說就是五戒十善,依此修學,謂之“持戒念佛”。

  “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徙倚”即心搖擺不定。“懈怠”是懶惰,以現代話說就是不務正業,懶散成了習慣;對父母教訓聽不進去而且還要反抗,這種情形,現在社會裏常常聽到。“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放”是放逸;“恣”是縱情所欲;“遊散”,不務正業;“耽酒”即酗酒;“嗜美”,講究美食,好吃懶作。這些都屬于貪婪。古時只有酒爲害,現在又加上吸毒,爲害之烈,甚于酗酒,染上毒瘾什麼事都作得出來。“魯”是魯莽;“扈”是跋扈;“抵突”是容易與人沖突。不懂人情事故,亦不能接受他人勸告,只顧自己享受。六親眷屬生活所需,一點也不放在心上,更沒有想到父母養育之恩,也未顧及到師友間的道義,身口意之業沒有一絲毫善行。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輪回,善惡報應,此二句指愚癡而言。佛是天人之師,大聖人,九法界導師,所說的話句句真實而他不信,不接受,因而離苦得樂的機緣當面錯過,殊爲可憫。

  “欲害真人”,“真人”指修行證果之菩薩羅漢祖師大德。“鬥亂僧衆”,破壞佛法;“愚癡蒙昧”,把整個社會大衆的善根都拔掉了,其罪業比前面殺盜淫不知道要重多少倍。中國動亂的根源非常複雜,但決定性的關鍵是五四運動打椡孔家店,把中國數千年來美好的文化教材棄之如敝屣,使民衆不讀文言文。列祖列宗的寶貴文獻、發現中斷。我們的祖先對于後世子孫考慮得無微不至,他們老早就看出,言語可以隨地區隨時代發生變化,而文字則否,所以把言語與文字分開。民國初年小學生所寫的作文選讀,比現在大專學生所寫的要好的多,其實他們並未念多少年。李老師在臺中教學,對國文曆史要求至爲嚴格。因爲經典最晚的翻譯是在宋朝,宋以後很少譯經,如對國文無基礎,讀佛經必有障礙。他說學國文只有背誦,課本是古文觀止,能背五十篇即有閱讀古文能力;背一百篇即能用文言文寫作。民初白話文寫得好的,皆對文言文有深厚的基礎。古時佛經文字在翻譯時力求通俗易解,就是當時的白話文。我們常讀的地藏經、普門品,文字淺顯,可以爲證。無量壽經共四十八章,如能讀熟,有四種好處:(一)中國文字語言不會忘掉;(二)奠下文言文基礎;(叁)對于處理中國公私文書不生障礙;(四)佛法是道德的教育,如依教奉行,至少可把行人塑造成一個完人。等你們小孩長大,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中文用途最廣,現在不學,將來要吃大虧。想要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唯賴中國文化之發揚光大,特別是溫和的,胸襟開闊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能推廣于全世界,給全世界人有一個共識。有學問有見識的人都看到這一點。

  “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此人癡到極點,死到臨頭,悔懼交至,不知在身心健康時努力修善。所以覺悟愈早愈好,可以少造惡業,多積善功,若在臨終時後悔已無濟于事了。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叁塗。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製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爲五大善也。

  宇宙之間,六道輪回,完全是善惡報應。身口意叁業善者生叁善道;叁業惡者墮叁惡道。受苦報時,往往一念善心生,禍中有福之因;而在享福的時候,心裏一時糊塗,生起惡念,福中又有禍因,此爲禍福相承,非常複雜,自作自受。世間最恩愛的人也沒有辦法替自己承當,佛菩薩大慈大悲也無能爲力。知道此種事實真相,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不敢不謹慎。此絕非佛說這些話嚇唬我們,完全是事實真相,能相信接受,改過修善,乃自求多福,否則,“禍福相承,身自當之”。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善人心善行善,善的標准,凡是對于人有利益者謂之善,凡是對于自己有利而不利于他人者謂之惡。佛法講利益,眼光是長遠的,如目前有利將來不利,此非善。如眼前無利將來有大利者是爲善。存心利益衆生,利益社會,是謂菩薩行。其果報非常殊勝,從樂入樂,智慧增長。善惡果報此處是總結,雖然佛並未把一切生活細節說出,但許多原則性的指示都說出來了,比一般戒經說的還要詳盡,此品經文必須牢牢記著。惡人行惡,唯知自私自利,不知悔改,以致從冥入冥。“冥”是“愚癡”。六道輪回,因緣果報,唯佛知之最爲透徹,其余菩薩以下知之均不及佛。

  佛把世間善惡因果報應之事,苦口婆心,開示與衆生,而衆生能相信接受依教奉行者,究屬極少數人,其相信者乃是善根深厚,成熟,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立刻相信接受。其有善根福德因緣未成熟者,聽了笑笑而已,因其業障重,不能相信。佛對此類衆生依然耐心施教,使其接受薰習,作日後漸修的增上緣。佛把衆生分爲叁種:第一種,根熟者,一聞佛法立刻相信,依教奉行,當生可以成佛。第二種,根未熟者,相信而不奉行,對世間貪愛放不下,此類衆生佛要助其成熟。第叁種,無善根者,佛要給其種善根。佛菩薩以大慈大悲之心一律平等普度一切衆生,絕無差別待遇。

  “生死不休,惡道不絕”,生死指一個人的出生與死亡,若深一層講,即指生滅現象。我們的身體是細胞所組成,細胞刹那間新陳代謝,我們天天來此講堂,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這就是生死不休。叁惡道不是佛菩薩上帝閻羅王造的,乃是衆生惡念惡行所感召而有的。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不造惡亦不造善,無是因即無是果,所以連叁善道都沒有。善惡念均無,他們所造的是淨業。世人惡念惡行惡業,天天增長,歲歲增加,所感惡報,即地獄、餓鬼、畜生。

  叁途是業力變現出來的,人若沒有貪欲、嗔恚、嫉妒,地獄、餓鬼兩道見不到的。只要在叁界中流轉,總有機會到叁惡道,惡道易入難出,佛菩薩也常對惡道衆生說法,能相信者,更爲希有,其中有相信者是其罪將消盡,且能悔不當初。脫離惡道,幸得人身,如遇不到佛法,惡緣多,無始劫惡習種子又起現行,結果頭出頭沒,無有了時。我們今天聽到無量壽經,乃千載難逢之機會,可以永遠脫離六道輪回,但是對于現在世間若仍有一絲毫牽挂,也是障礙。凡是障礙我們往生的,決定要它消除,何者爲障礙,本經說的最爲詳細。我平常勸人讀本經要讀叁千遍,讀熟後記在心中,重點還在修行,處世待人接物,凡事以本經爲准則,經中所說應作者,照作。不應作者,絕不作。本經是阿彌陀佛的心、願、行,以阿彌陀佛的心意志願爲自己行持的標准,必定上上品往生。有這一本經就夠了,其他經典都可放下,何況貪多嚼不爛,徒生障礙,無益修持。

  “五惡”是講“殺盜淫妄酒”,若說十惡亦可,即將第五段文內之貪嗔癡連同四口業加入。造五惡即有五痛,“五痛”是現在報。“燒”是來生墮入叁惡道的果報,其痛有如大火焚燒人身。假如能于其中“一心製意”,此四字最爲要緊,修行成敗在此一舉。把惡念克製著,惡念是生死輪回之根本,如不…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