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P16

  ..續本文上一頁能把它控製著,即不能出輪回,想到輪回恐怖,想到惡道痛苦,惡念自然不易起來。本宗只用“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任何惡念一起,馬上一句佛號把它壓下去。常常想阿彌陀佛的功德,想阿彌陀佛的莊嚴,其在因地修行,建造極樂世界,幫助十方世界一切衆生永離苦海,只想阿彌陀佛,其他妄念不生。此境界即永明大師所講的“有淨土”。

  身體不殺不盜不邪淫,言行相副。無論思惟,對人對事對物,無不真誠。世間人所作所爲,無幹我事。“獨作諸善,獲其福德”,此“福德”指往生西方,一切福德中之第一大福德,一往生即等于成佛。“可得長壽,泥洹之道”,西方第一德是無量壽。“泥洹之道”,即成就無上菩提,圓教佛果。由此可知,五惡十惡之嚴重後果,犯了果報決定在叁途。犯了五惡,念佛也不能往生,因爲西方乃諸上善人所居,惡人無份。

  重重誨勉第叁十六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輾轉相生。敢有犯此。當曆惡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衆見之。或于壽終。入叁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複曲直。癡欲所迫。厚己爭利。

  佛講經時叫著當機者的名字是要說出最重要的開示,希望徒衆特別注意谛聽。五惡、五痛、五燒,前面已詳細講過,五惡是因,五痛是花報,五燒是果報,輾轉相生,敢有犯者,定墮叁途受無量苦。他造惡的時候不相信因果報應,受果報的時候,又不服氣。不服氣,心情更惡劣,愈陷愈深,很不容易回頭。我們很冷靜的觀察,先看看自己,未學佛時一肚子怨天尤人。我比別人都強,爲什麼我所得的不如人。他不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假如明白叁世因果的道理,心情就平靜多了。如果不學佛,不知道又造了多少罪業,此之謂“輾轉相生”。“敢有犯此,當曆惡趣”,這是佛提出警告,叫我們注意。

  我早年學佛,第一次讀到慈雲灌頂法師著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其注解中有念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條是墮地獄。我頗懷疑,請教李老師開示說:念佛人也造五惡,其心口不相應,佛號也無能爲力。真念佛人要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用一句佛號,變成自己的本願功德。心口不相應是假念佛的人。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衆見之”。現世身患重病,求生求死,兩不可得。李老師在經文“先被病殃”旁注“悟達禅師人面瘡事”數字。悟達禅師是唐朝人,道行很深,道德學問修持均好,皇帝拜他爲師,故稱國師。有一天皇帝送他一具沈香寶座,他接受寶座後,心生驕慢。此心一起,護法神離開,冤家債主找上門來,膝蓋上長了一瘡,像人面。在他未發達時,遇到一位病僧,一身膿血。他一見,生了慈悲心,盡心照顧,僧感其德,對他說,你將來有大難時,來四川某處找我,有二松爲志。此時身爲國師,患人面瘡,群醫束手,想起從前病僧所言,即往四川找到其人,方知昔日病僧即迦諾迦尊者化身。尊者以叁昧水洗之,並告以此冤魂即晁錯,爲報昔日被殺之仇,十世不得其便,今後不複爲患矣。旋即痊愈。由此可見殺業之重,其怨恨累世求償不舍。今天看到有些重病纏身生死不得者,必有宿因。我們自己知道真相,現在就要防範,過去造的惡業,從今以後決定不再造。從前惡業是因,現在再造是緣;不再造,緣就斷了。惡因雖有而無惡緣,即不會引起現行。

  符按:法師所談悟達國師公案,略言大要,茲再將叁昧水忏起序中一段文字抄錄如下,以資參考。昔唐懿宗朝,有悟達國師知玄者,未顯時,嘗與一僧邂逅于京師,忘具所寓之地。其僧,乃患迦摩羅疾,衆皆惡之,而知玄與之爲鄰,時時顧問,略無厭色。因分袂,其僧感其風義,祝之曰:子向後有難,可往西蜀彭州九龍山相尋,其山有二松爲志。後悟達國師居安國寺,道德昭著。懿宗親臨法席,賜沈香爲法座,恩渥甚厚。自爾忽生人面瘡于膝上,眉目口齒俱備。每日飲食餧之,則開口吞啖,與人無異。遍召名醫,皆拱手默默。因記昔日同住僧之語,竟入山相尋,值天色已晚,彷徨四顧,乃見二松,于煙雲間,信期約之不誣,即趨其所,崇樓廣殿,金碧交輝。其僧立于門首,願接甚歡。因留宿,遂以所苦告之。彼雲:無傷也,岩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間,其人面瘡遂大呼:未可洗,公、識達深遠,考究古今。曾讀西漢書,袁盎晁錯傳否?曰:曾讀。即曾讀之,甯不知袁盎殺晁錯乎?公即袁盎,吾即晁錯也。錯,腰斬東市,其冤爲何如哉?累世求報于公,而公十世爲高僧,戒律精嚴,報不得其便。今汝受人主寵遇過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損,故能害之。今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叁昧法水,自此以往,不複與汝爲冤矣。悟達聞之凜然,魂不住體,連忙掬水洗之,其痛徹髓,絕而複蘇。覺來,其瘡不見。乃知聖賢渾迹,非凡情所測。再欲瞻敬,回顧寺宇,不可複見。因卓庵其所,遂成招提。

  “或于壽終,入叁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此指死後的痛苦,假如臨終無痛苦,幹幹淨淨,縱然不學佛,也不會墮叁惡道,否則必無好去處。一切痛苦之來源多由殺生而起,許多事由小惡而演成大患。與人往來不要太認真,受點小委屈,算了,不可存報複之心。人家來借錢,有能力,借與之,還也好,不還也好,勿以此事傷友誼。平時生活,務求清苦,有余幫助旁人,乃真修福。

  “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複曲直,癡欲所迫,厚己爭利”,這幾句經文說明人事糾紛,因緣果報之所由來。五欲七情均是禍首,世人貪著,不知其厲害,刀頭舐蜜,危險殊甚。明白此中道理,自然就不執著。財富方面總想多多占有,要付出偌大的代價才獲得極短暫占有的快樂,實得不償失。世間人迷者多,清醒者少。學佛人常被人批評爲傻瓜、消極、不知享受。我剛出家,人家批評我,年紀輕輕的連肉都不吃,皮鞋也不穿,人生還有什麼意思,何苦來哉。我說,我希望我的享受在晚年。老年受苦才是真苦,縱然有兒孫或雇人照顧,只是表面風光,而老病之苦無人能代。

  美國醫藥保險製度很合乎理想,每人每月付保險費若幹,日後生病住院全由保險公司負責。若只希望將來我生病住院有了保障,將來也許成爲事實。若把念頭一轉,將這筆保險費當作每月幫助別人的醫藥費,我自己不要享受,晚年可能保持健康。凡聖在一念間。

  現在是競爭時代,不爭不能生存,但爭到最後只是趣向于叁惡道。處今日社會,與人無爭,于世無求,照樣可以活下去,而且活得很愉快,何必爭呢?現在民主國家之民意代表與地方首長都要競選,聽說競選要花一大筆費用。選上還好,選不上就破産,乃大賭博,何不把這筆錢捐點作慈善事業呢?

  我們能遇到佛法,聽佛教誨,依教奉行,乃是有大福德者,尤其是遇到這部無量壽經,非常難得。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此經不到五十年,因其是新的版本,起初也曾遇到些障礙,從一九八二年才開始逐漸流通,確實像夏老所說:“佛雲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

  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天道施張。自然糾舉。茕茕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富貴榮華”爲世間人所追求的,必須有節製,否則其副作用非常可怕。真正懂得節製乃大學問。滿清中興時代,第一位高權重的莫過于曾國藩,他曾作過四個省的總督。他是讀書人,對富貴榮華了解甚深,他的書齋起名曰“求阙齋”。他統帥大軍打太平天國叛軍,誓言不拿軍中一個錢回家,結果他作到了。聶雲臺先生所寫的保富法說之最詳。因爲他知道滿招損、謙受益,于登峰時急流勇退。曾氏後代謹守家風一百余年不衰。大約叁十年前曾國藩之重孫曾約農曾任臺灣東海大學校長,其姐曾寶荪爲著名教育家兼任公職。

  宋朝宰相範仲淹,世稱文正公。他一生保持昔時窮秀才的生活,毫不改善。所得俸祿,辦義學,教育貧苦童生。設義田,贍養叁百多戶人家,興學濟貧,不置産。子孫勸他購一宅院,他說,京城裏有好多大宅,我都可借住,何必自己買。他有五子,二位曾作到宰相,一位作到禦史大夫,一門顯赫。文正公死時幾乎沒有喪葬費。但其果報非常殊勝,後代八百年不衰,兒孫簪纓不絕。中國有叁大家庭曆久不衰,第一是山東曲阜孔老夫子家,迄今二千五百余年,其後裔衍聖公孔德成先生,曾任考試院長多年。第二是範文正公家;第叁家是清初葉狀元家叁百年不衰。這叁家之所以能如此興旺,其原因是積功累德,斷惡修善,非以財富遺子孫。

  佛在此地提醒我們,要知道榮華富貴,不能常保,得到時要戰戰競競,保持理智,勿迷失方向。然而腦筋清醒者究竟不多,即如經中所說“不能忍辱”。此處所謂“忍辱”,並非一般所講的安忍于他人之侮辱,而是對于富貴的環境于心安然不爲所動,且了達世出世間一切法悉皆如幻,決不犯驕奢淫逸之惡習,作威作福。應知縱然富貴,能維持幾時?地位,財富一旦失去,又將如何?在此不景氣時代所見甚多,足以爲戒。

  “天道施張,自然糾舉”,無形中有業力在主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在大乘經中如華嚴、楞嚴、法華,把理論、事實、現象說的非常清楚。心善行善,天天晚上作好夢,反之作惡夢。整個六道輪回就是如此而來,自己才是真實的主宰。“茕茕忪忪”,驚慌失措之象。在惡報現前時,神魂不定,無所依靠。地獄、餓鬼、畜生,確有其事,不造其業,見不到。病重將死之時,見到某某人來了,他所講的那些人也許是他的仇人變現冒充他的過去親眷,接引他到惡道去。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對此類事說之最詳。念佛人臨命終時,西方叁聖來接是正常的,因爲西方叁聖是本尊。邪鬼邪神雖能變化,但他們不敢冒充本尊。前些年周廣大居士在華盛頓D.C.往生時見到地藏菩薩來接,本不…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