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應,好在有龔正華大善知識在旁護持,對他說:如果不是阿彌陀佛來,什麼佛菩薩來都不要跟他走。這句話非常重要,所以到第叁天他看到阿彌陀佛來了。凡事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在佛門中是佛菩薩的願力與自己的願力現淨土境界。不念佛人是自己的業力。業力善惡都有,強者先牽,善惡報應,錯綜複雜,很難確定走入何道。但有一大原則,即一生能斷惡修善總比較好一點,所謂從明入明,但仍不敢保證,因爲最大的關鍵在最後一念。平常念佛如養兵,最後一念如作戰,其力量特別強大,勝負在此一舉。平時念得愈熟,臨終愈有把握,望行者特別留意。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終身不怠。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拔斷生死衆惡之本。當離叁塗。憂怖苦痛之道。若曹作善。雲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爲。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爲之不谛。亡其功夫。
讀了前數品之後,我們已經認識叁界六道的狀況,知道生死疲勞,輪回可怖,如何才能超越呢?佛在此地教我們修行方法,對佛所說的教誨,能信能解,依之而行,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有機會聽到佛法,要真正理解佛法的真實義。依“信、解、行、證”的步驟,把佛法納入日常生活中,精進不懈,終身不怠。“尊聖敬善”,對世出世間聖賢尊敬,同時對善人善事亦尊敬,敬是性德的流露。在華嚴經上稱爲“隨喜功德”,能斷自己無始劫來嫉妒嗔恨煩惱,見到好人好事要生歡喜心,再進一步成全他的善行善事。他修善,我們隨喜,所得果報等同。“仁慈博愛”,仁慈也有等差,世間人之仁慈是感情的,建立在愛緣慈。菩薩的慈悲建立在法緣慈,知萬法平等,對衆生慈與對自己一樣,所謂愛人如己。至于佛的慈悲謂之大慈大悲,完全從清淨心、平等心、同體之心發出來的。中國古聖先賢也曾講過平等,但說的沒有佛法詳盡。如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把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
“當求度世,拔斷生死衆惡之本”。佛勸我們不要求世間法,因其無一真實,刹那變化無常,苦多樂少。這是方便語,若說真話,世間法惟苦無樂。佛叫我們求真實法,真實法是不生不滅,永恒存在。有沒有?有。在我們身上,在我們生活周邊,六根所接觸的沒有一樣不是,只要你能認識,佛叫我們求的就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真心”,大乘經中稱之爲“常住真心”,不生不滅。我們現在是妄心當家,又稱爲生滅心,它雖不是真心也離不開真心。古德有比喻,如水與波。水是真心,波是妄心。真妄是一,不是二。佛叫我們修真不要修妄,當一念不生時是真心,一起心一動念就變成妄心,妄心是動的。心迷了才動,覺了不動。無明是動相。佛法修行總綱領是修禅定,無論何種法門均是修定,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念佛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禅定。真心清淨,本來無一物。清淨心如一面鏡子,過現未一切照見,此見非理想非推測,心一動見到的就有限度。心可隨器官不同而變更其作用。在眼曰見,在耳曰聽,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修行到了相當程度,心地清淨,六根可以互用。一切萬物,其法性是真實的,相有生滅,性無生滅,如會用自性,就是圓教初住菩薩,或稱爲分證佛。初住菩薩即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
“拔斷生死衆惡之本”,生死根本指根本煩惱而言。根本煩惱有六種,第一是貪,第二嗔恚,第叁愚癡,第四傲慢,第五疑,對聖教懷疑不相信,第六邪見,即錯誤的見解。此六項歸納之即爲貪嗔癡叁毒,若再歸納之即一個“貪”字,乃是一切苦難及六道輪回之所由來。所以佛菩薩製定修學的方法是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對治貪愛,此乃拔除生死根本之第一優先。佛法修學綱領爲“叁學六度”,“叁學”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戒定慧對治貪嗔癡,戒學治貪,定學治嗔,慧學治癡。六度中布施對治悭貪,忍辱對治嗔恚,般若對治愚癡。小乘人修學偏重在叁學,大乘菩薩重在六度,六度是叁學的拓展。又前面所講的五惡五痛五燒,要細心讀熟,深刻研究,下定決心,依教奉行,對我們今生來世必有真實的利益。“當離叁塗,憂怖苦痛之道”,“叁塗”指叁惡道,畜生道我們看到,但是地獄惡鬼二道看不到。此乃聖人所說,應當相信,此謂聖言量。聖人決不欺人。釋迦牟尼佛貴爲王子,富貴榮華,集于一身,何況既得之富貴一律抛棄,出家學道。我們冷靜觀察,佛絕無虛語,獄鬼二道一定是有。臺北榮民醫院有幾位主治醫師是我同學,他們都見過鬼。去年農曆年正月初一早晨九時許,韓館長接到兩次電話,聲音非常淒慘,類似少女,要求准其來華藏圖書館。當時聽了莫名其妙,稍後館長上班,即有夫婦二人來館言道,昨日不幸其女遇車禍身亡,請特予超度。可見前兩次電話是鬼魂打來的。另外還有鬼來聽經也確有其事。某君已死多日,我們不知道。有一天談到某君,說他前幾天還來聽經,不過當時有些異樣,向他打招呼,他不睬不理,似未看見,碰碰他,似乎空洞洞的。此不過略舉一例,類乎此者尚多。
“若曹作善,雲何第一”。世間講善,總認爲利益社會大衆第一,而佛法講第一善是修清淨心。唯有永脫輪回,圓成佛道,才能救度衆生。佛告訴我們“當自端心”,心地要光明正大,且須落實在事相上。真學佛人一生所作行業無一事不可告人,此乃世間之善,保證不墮叁惡道,但是不能出叁界。出叁界要修清淨心,善業生叁善道,惡業墮叁惡道,唯有清淨心才能超出叁界。心是主宰,心清淨,語意自然清淨。初學定力不夠,外面境界能影響內心,所以首先要重視戒律威儀,幫助端心,心清淨了,耳目口鼻自然隨之端莊。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此處之“善”,非善惡之善,是本性本來就沒有惡。清淨心中善惡皆無,儒家“止于至善”與此同一意味,完全離開相對的才真能得到清淨心。“勿隨嗜欲”,嗜好欲望皆屬煩惱,決不能隨它,有之,立刻用高度警覺心,防其未然。“不犯諸惡,言色當和”。此叁句李老師在經文旁注“意、身、口”叁字,意是貪嗔癡,應“勿隨嗜欲”,身是殺盜淫,應“不犯諸惡”,口是口四過,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應“言色當和”。此叁句是總結前面第叁十五品所說的,決不犯十惡,遵行五戒。
“身行當專”,在世間無論從事任何事業,或求出世修行證果,皆要專精。各行各業,自己選擇,修行法門,各隨根性,但須專心專注才有成就。佛法大小十宗,若用十年工夫樣樣都學,不如用十年工夫專攻一經,一經通一切經通。所以我勸年輕同學學佛要專。我跟李老師求學時,他主張專,學生二十余人,采古老私塾製度,在臺中蓮社設立經學班,每人專學一部經,後來均各有成就。我在臺北講彌陀經疏鈔,保存一套完整錄音帶,共一百叁十五卷,每卷九十分鍾。一部彌陀經叁次可以講完,也許叁百次還講不完,可深可淺。“動作瞻視,安定徐爲”,這是日常生活要穩重大方。“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爲之不谛,亡其功夫”。無論世法佛法,作的不踏實不認真總會失敗的。
如貧得寶第叁十七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衆善。無毫發之惡。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爲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甯息。
佛在此品說善因善果,勉勵世人精進,斷惡修善。“廣植德本,勿犯道禁”,植是培植,“德本”有二說:一般說法,大乘菩薩修學綱領是六度,六度爲萬德之本。小乘以叁學爲法本即戒定慧。若以本宗說,即執持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如心口相應,乃萬德之本。前面一品講的最好,頂重要的是端正身心。心端正,身自端正。一句佛號一定要喚醒自己,使自己心願同佛,解行同佛,名號功德完全顯露無遺即萬德之本。執持名號有兩種人相應。一、對經典非常熟悉,一句佛號把經文義理教訓均予喚醒。二、雖對經教不熟,而老實執持名號,破一切妄想執著,使其心恢複到清淨光明。一切時一切處一切順逆境界佛號不中斷,把念佛習慣納入生活之中,善巧方便,以求適應。
“道禁”指戒律。佛爲初學及老修行人製定許多生活規範,其作用爲防微杜漸,防止我們犯過失,迷失本性,忘失菩提心。佛家說:“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可知戒律是手段,必依此手段修行才能達到禅定。
“忍辱精進”,此處忍辱是指耐心,決不可急躁倉卒,一切事要小心謹慎。學佛更要有耐心,念佛法門雖稱易行道,切莫輕視,一定要念到工夫成片才有成效,但工夫成片亦非一蹴可幾。更勿求快,禅密最易著魔,念佛心太急躁也會著魔。無論學那個法門,用平常心、清淨心、平等心、長遠心處之,方是正道。如此行之,對人對事自然流露慈悲,慈悲即利益衆生之心,對自己看得非常淡薄,全心全力成就他人。特別在道念上,即以前所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願希望在這一生決生淨土。
“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此文意義要善于體會,幸勿誤解。西方世界環境好,只有善人善事,無惡人惡事,容易修,易修就不稀奇。娑婆世界人事物質環境均惡劣,誘惑力強,果能斷惡修善,值得獎勵。在此五濁惡世短短數十年中能奠定求生西方淨土的根基真不容易,若不求生淨土,一轉世有隔陰之迷,縱遇到緣,還要從頭學起,前面我們讀過阿阇王子與五百長者之事是很明顯的例子。他們過去生中曾修菩薩道,今世作王子作長者已經退轉,幸虧他們過去曾供養四百億佛,退到人間還有榮華富貴可享。古德對此段經文有一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