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喻,如貧困之人布施一元,很難。家財萬貫者布施十萬,如九牛一毛,不稀奇。窮人布施如世人修道,難能可貴,更要認真加倍努力,一定要生淨土,才算穩當,不然若步阿阇王子後塵,一再退轉,恐入叁途。
在念佛法門中,佛教導我們精進念佛的方式有一天一夜,二天二夜,到七天七夜,即打佛七。此經講十天十夜,還有經中說叁個月九十天,時間長短不定,各有好處。短的也能收到很好效果,因其精神集中,工夫容易得力。時間長的若能守住一心不亂,也非常難得。如何作法,總在緣份。有道場,有護七,有善知識領導,念佛堂內外均須護持,照顧道場同修飲食起居,勿使外人來打擾,此爲外護。內護多爲出家人,護七者不參加念佛,專司糾察,默察每一念佛人狀況,若有昏沈者用小幡輕輕觸之,使之醒覺。現在有錄音帶與念佛機,可找二叁道友在家中舉行佛七,比從前方便多了。
他方世界比娑婆世界殊勝,修善者多,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我們自己反省一下,在未學佛之前,大概惡念多于善念。學佛之後,言行造作,逐漸善多惡少,境界慢慢轉過來了。再看看當今整個世界,善少惡多。“飲苦食毒”,“苦”指“叁苦八苦”;“毒”指“貪嗔癡”叁毒,衆生造作惡業,從來未有停止,在此環境居然能斷惡修善,修清淨心,實在不易,必爲諸佛菩薩之所護念贊歎,佛在此地勸我們早早回頭。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灑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辄得。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佛對世出世間的真相看得太清楚,看到我們墮落在輪回中,起惑造業,對于自己本身與生活環境之真相完全不了解,想錯、看錯、說錯、及至作錯。錯了後面有惡報,報應自己要承擔,無人能代,苦不可言。今天機緣成熟,遇此經典,我們能接受佛的教訓,能信能願能行。佛哀憐苦難的衆生,苦口婆心教誨我們。“授與經法”,經是經典,說明人生真相,法是方法,教我們如何離苦得樂,圓成佛道。我們應當虔誠接受,保持永遠不失,常常思惟想念,如大勢至菩薩所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佛叫我們要斷的,就斷,如五惡十惡。叫我們要作的,就作,如五戒十善。叫我們離開娑婆世界,欣往極樂,我們照辦。不但自己遵佛訓誡,還要盡心盡力勸導別人,如我們周邊的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從一家到一族,互相勸勉,把真實之法拓展至于海內外,這才算是真報佛恩。
“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接受佛的教誨,自己先要作到,起心動念,言語動作,依經典教誡,自己約束檢點。與大衆相處要和順,“和”是作到六和,“順”是恒順衆生。恒順是理智的,非感情的,在恒順中啓發對方,轉變對方,令其覺悟回頭。“歡樂慈孝”是處世待人最基本的要求。大乘經中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絕無傷害衆生的念頭,更無傷害衆生的行爲。慈悲是清淨的平等的,無分別執著。“孝”字是修學的大根大本,整個佛法就是孝字的發揚光大。孝字在中國六書中屬會意,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不是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即孝字的意義。外國人不了解中國人爲何祭祖先,因爲他們不知道一切衆生與自己是一體,豎窮叁際,橫遍十方,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自己。所以慈悲那有分別,佛度衆生,要衆生感激嗎?不要。因爲佛與衆生根本就是一體。我們連遠祖都要紀念,眼前的父母那有不敬不孝的道理。儒家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意義極爲深廣。“民德歸厚”是祭祀的效果,使風俗人情敦厚。天地萬物與自己是一體。佛法講叁身,第一是法身,法是一切法,包括過現未一切人事物,一切現象在內,這是自己的真身,如真認識,即證得清淨法身。我們這個身是法身之一部份,這個意思很難懂,很難體會。古德常以作夢作比喻,當夢時有自己,有山河大地,醒了一無所有,乃知整個夢境是心變現出來的。能現相的是真的,所現的相是虛妄的。“全妄即真,全心即夢”。現在要問,夢中那一樣不是自己,除自己之外無有一法可得。眼前山河大地宇宙太空,那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呢?那一天你承認一切衆生山河大地全是自己,恭喜你已證得法身,你成佛了。證得法身後,報身應化身也都得到了。現在明明擺在眼前,死都不承認,此之謂迷惑顛倒。諸佛菩薩與我們無兩樣,他們認識明白了,所以他們才能盡孝,未成佛所作的極爲有限。爲什麼諸佛菩薩能大慈大悲,我們作不到,道理在此。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聖賢中大聖才能免除過失,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自己知道自己的過失即是開悟,悟後要修,修是改過,知過改過乃真實工夫。凡夫過失太多,自己不知道,讀聖賢書目的在發現自己過失,幫助開悟修行,發現過失馬上就改。經可使人開悟,戒可使人改過,奉持經戒,如貧得寶。知道過失能改,將來就不會再錯。“灑心易行”,心中煩惱妄想執著洗得幹幹淨淨,身口意叁業過錯力求改正,自然與諸菩薩天地善神有感應,所有願求,皆得圓滿。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淩弱。各得其所。
佛在世時,所到之處,必講經說法,教化一方。佛陀教育傳播所及之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國是國家,邑是都市,丘聚是村莊。無論何處,只要有佛教弘揚,該地民衆即蒙佛教化。教育目標古今不同,今日但望學生能學得一技之長,以便謀生。古人教學目的在變化氣質,希聖希賢,佛法教學更進一步使學生超凡入聖。儒家教學之標准有叁:一、君子,二、賢人,叁、聖人。佛教教學標准亦有叁:一、阿羅漢,二、菩薩,叁、佛。簡言之,化惡爲善,化凶爲吉,化禍爲福,化暴戾爲祥和。“天下和順”,和是和睦,順是順而不逆。具體來說,人人明理順理,人人守法順法,社會自然祥和。“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這四句就是前面所說“灑心易行,自然感降”,含義相同。此指自然現象,今人所謂自然生態,這種自然現象與我們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爲萬物是一體的。心善則風調雨順,心不善則天災疊降,災禍祥瑞皆以人心爲指標。世人皆知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科學家說,如不加強防止汙染,五十年後此地球即不適合人類的居住。應知環境的汙染是由心地汙染感應而來。現在人心汙染的程度比環境汙染要加多少倍,佛家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古代如遇有大災難時,皇帝都要齋戒素食,反省自責,希望回轉天心。此絕非迷信,如人人能接受佛的教訓,依教修行,灑心易行,自然天下和順。人和之後才能得天和,感到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家物産豐富,人民生活富裕安樂,沒有刀兵之災,崇尚道德,皆以慈悲之心待人接物,遇事互相忍讓,無有爭執。國內沒有盜賊,民間沒有冤屈,強不欺弱,不以財富威勢侵害別人。在佛教盛行之地,因大衆受佛的薰陶,人民惡念惡行均已消滅,人人安居樂業,天下太平。今天社會動亂的根源是貧富不均,其實永遠不能均,因各人所造善惡業不同,自然會有富貴貧賤之差別。如都能了解叁世因果,方能各安其份。
中國幾千年來,除更換朝代外,長治久安之時多。帝製時代,六部中第一是禮部,專司教育。漢以後是雙重教育,宰相以下,禮部推行孔孟教育。直接歸皇帝管轄的是佛教教育,亦即社會教育,其深廣程度可推及于全國,與儒家教學互相配合。富貴人家讀書的機會較多,讀書明理,知如何作人處事,懂得如何保全其富貴,有傳之數代不衰者,可見佛教對社會安定與人民幸福有莫大的供獻。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爲之安。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谄僞。複爲衆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佛憐憫衆生在六道中,長劫生死輪回,心生悲願,如父母之顧念子女,特來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父母對于子女之恩德是一世的,佛菩薩哀憐衆生,生生世世,永遠照顧。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棄惡修善,了斷生死。如遇不到佛法,尤其是此念佛法門,在一生中很難超越輪回。佛家常說,佛事門中不舍一人,佛菩薩既然對衆生普遍的關懷,何以衆生並不覺得,仍然輪回不休?細究其因,蓋多數衆生善根福德因緣俱缺,乃自棄也。
我們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對佛陀經法即能相信接受,使我們認識學習,解決生死大事。今值末法時期,佛雖不在世,經典仍留世間,如能依教奉行,與親聆佛語無別。佛說生死輪回根本是衆生錯誤的見解與思想,此見思二惑無量無邊,佛歸納之爲五大類:(一)身見(即我見),把身體當作我。其實身是我所有而非我。假如是我,死了何以又輪回六道?真我與身是二。無論大小乘皆說,凡是對于自己有利的皆是惡,因其增長我見,有我執我見,如何能出叁界?身體只是工具,利用它修道,借假修真。(二)邊見,大乘佛法講中道,不偏于一邊。壇經中六祖說“本來無一物”,如執著任何一邊,就有一物。又“斷、常”二見亦屬邊見,如執身心斷滅之見,屬斷見,執著身心常住之見,屬常見,均偏于一邊。今天科學家所講相對論,知道一切衆生皆生活在相對的空間,此與佛法所說邊見相似。(叁)、(四)成見,一類爲修因,一類爲證果。世間人常把因果看錯。非…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