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喻,如贫困之人布施一元,很难。家财万贯者布施十万,如九牛一毛,不稀奇。穷人布施如世人修道,难能可贵,更要认真加倍努力,一定要生净土,才算稳当,不然若步阿阇王子后尘,一再退转,恐入三途。
在念佛法门中,佛教导我们精进念佛的方式有一天一夜,二天二夜,到七天七夜,即打佛七。此经讲十天十夜,还有经中说三个月九十天,时间长短不定,各有好处。短的也能收到很好效果,因其精神集中,工夫容易得力。时间长的若能守住一心不乱,也非常难得。如何作法,总在缘份。有道场,有护七,有善知识领导,念佛堂内外均须护持,照顾道场同修饮食起居,勿使外人来打扰,此为外护。内护多为出家人,护七者不参加念佛,专司纠察,默察每一念佛人状况,若有昏沉者用小幡轻轻触之,使之醒觉。现在有录音带与念佛机,可找二三道友在家中举行佛七,比从前方便多了。
他方世界比娑婆世界殊胜,修善者多,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我们自己反省一下,在未学佛之前,大概恶念多于善念。学佛之后,言行造作,逐渐善多恶少,境界慢慢转过来了。再看看当今整个世界,善少恶多。“饮苦食毒”,“苦”指“三苦八苦”;“毒”指“贪嗔痴”三毒,众生造作恶业,从来未有停止,在此环境居然能断恶修善,修清净心,实在不易,必为诸佛菩萨之所护念赞叹,佛在此地劝我们早早回头。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佛对世出世间的真相看得太清楚,看到我们堕落在轮回中,起惑造业,对于自己本身与生活环境之真相完全不了解,想错、看错、说错、及至作错。错了后面有恶报,报应自己要承担,无人能代,苦不可言。今天机缘成熟,遇此经典,我们能接受佛的教训,能信能愿能行。佛哀怜苦难的众生,苦口婆心教诲我们。“授与经法”,经是经典,说明人生真相,法是方法,教我们如何离苦得乐,圆成佛道。我们应当虔诚接受,保持永远不失,常常思惟想念,如大势至菩萨所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佛叫我们要断的,就断,如五恶十恶。叫我们要作的,就作,如五戒十善。叫我们离开娑婆世界,欣往极乐,我们照办。不但自己遵佛训诫,还要尽心尽力劝导别人,如我们周边的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从一家到一族,互相劝勉,把真实之法拓展至于海内外,这才算是真报佛恩。
“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接受佛的教诲,自己先要作到,起心动念,言语动作,依经典教诫,自己约束检点。与大众相处要和顺,“和”是作到六和,“顺”是恒顺众生。恒顺是理智的,非感情的,在恒顺中启发对方,转变对方,令其觉悟回头。“欢乐慈孝”是处世待人最基本的要求。大乘经中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绝无伤害众生的念头,更无伤害众生的行为。慈悲是清净的平等的,无分别执著。“孝”字是修学的大根大本,整个佛法就是孝字的发扬光大。孝字在中国六书中属会意,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不是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即孝字的意义。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人为何祭祖先,因为他们不知道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整个宇宙就是一个自己。所以慈悲那有分别,佛度众生,要众生感激吗?不要。因为佛与众生根本就是一体。我们连远祖都要纪念,眼前的父母那有不敬不孝的道理。儒家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意义极为深广。“民德归厚”是祭祀的效果,使风俗人情敦厚。天地万物与自己是一体。佛法讲三身,第一是法身,法是一切法,包括过现未一切人事物,一切现象在内,这是自己的真身,如真认识,即证得清净法身。我们这个身是法身之一部份,这个意思很难懂,很难体会。古德常以作梦作比喻,当梦时有自己,有山河大地,醒了一无所有,乃知整个梦境是心变现出来的。能现相的是真的,所现的相是虚妄的。“全妄即真,全心即梦”。现在要问,梦中那一样不是自己,除自己之外无有一法可得。眼前山河大地宇宙太空,那一法不是自性变现的呢?那一天你承认一切众生山河大地全是自己,恭喜你已证得法身,你成佛了。证得法身后,报身应化身也都得到了。现在明明摆在眼前,死都不承认,此之谓迷惑颠倒。诸佛菩萨与我们无两样,他们认识明白了,所以他们才能尽孝,未成佛所作的极为有限。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大慈大悲,我们作不到,道理在此。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中大圣才能免除过失,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自己知道自己的过失即是开悟,悟后要修,修是改过,知过改过乃真实工夫。凡夫过失太多,自己不知道,读圣贤书目的在发现自己过失,帮助开悟修行,发现过失马上就改。经可使人开悟,戒可使人改过,奉持经戒,如贫得宝。知道过失能改,将来就不会再错。“洒心易行”,心中烦恼妄想执著洗得干干净净,身口意三业过错力求改正,自然与诸菩萨天地善神有感应,所有愿求,皆得圆满。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佛在世时,所到之处,必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佛陀教育传播所及之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国是国家,邑是都市,丘聚是村庄。无论何处,只要有佛教弘扬,该地民众即蒙佛教化。教育目标古今不同,今日但望学生能学得一技之长,以便谋生。古人教学目的在变化气质,希圣希贤,佛法教学更进一步使学生超凡入圣。儒家教学之标准有三:一、君子,二、贤人,三、圣人。佛教教学标准亦有三:一、阿罗汉,二、菩萨,三、佛。简言之,化恶为善,化凶为吉,化祸为福,化暴戾为祥和。“天下和顺”,和是和睦,顺是顺而不逆。具体来说,人人明理顺理,人人守法顺法,社会自然祥和。“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这四句就是前面所说“洒心易行,自然感降”,含义相同。此指自然现象,今人所谓自然生态,这种自然现象与我们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万物是一体的。心善则风调雨顺,心不善则天灾叠降,灾祸祥瑞皆以人心为指标。世人皆知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科学家说,如不加强防止污染,五十年后此地球即不适合人类的居住。应知环境的污染是由心地污染感应而来。现在人心污染的程度比环境污染要加多少倍,佛家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古代如遇有大灾难时,皇帝都要斋戒素食,反省自责,希望回转天心。此绝非迷信,如人人能接受佛的教训,依教修行,洒心易行,自然天下和顺。人和之后才能得天和,感到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家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安乐,没有刀兵之灾,崇尚道德,皆以慈悲之心待人接物,遇事互相忍让,无有争执。国内没有盗贼,民间没有冤屈,强不欺弱,不以财富威势侵害别人。在佛教盛行之地,因大众受佛的薰陶,人民恶念恶行均已消灭,人人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今天社会动乱的根源是贫富不均,其实永远不能均,因各人所造善恶业不同,自然会有富贵贫贱之差别。如都能了解三世因果,方能各安其份。
中国几千年来,除更换朝代外,长治久安之时多。帝制时代,六部中第一是礼部,专司教育。汉以后是双重教育,宰相以下,礼部推行孔孟教育。直接归皇帝管辖的是佛教教育,亦即社会教育,其深广程度可推及于全国,与儒家教学互相配合。富贵人家读书的机会较多,读书明理,知如何作人处事,懂得如何保全其富贵,有传之数代不衰者,可见佛教对社会安定与人民幸福有莫大的供献。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般泥洹。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佛怜悯众生在六道中,长劫生死轮回,心生悲愿,如父母之顾念子女,特来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父母对于子女之恩德是一世的,佛菩萨哀怜众生,生生世世,永远照顾。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弃恶修善,了断生死。如遇不到佛法,尤其是此念佛法门,在一生中很难超越轮回。佛家常说,佛事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既然对众生普遍的关怀,何以众生并不觉得,仍然轮回不休?细究其因,盖多数众生善根福德因缘俱缺,乃自弃也。
我们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对佛陀经法即能相信接受,使我们认识学习,解决生死大事。今值末法时期,佛虽不在世,经典仍留世间,如能依教奉行,与亲聆佛语无别。佛说生死轮回根本是众生错误的见解与思想,此见思二惑无量无边,佛归纳之为五大类:(一)身见(即我见),把身体当作我。其实身是我所有而非我。假如是我,死了何以又轮回六道?真我与身是二。无论大小乘皆说,凡是对于自己有利的皆是恶,因其增长我见,有我执我见,如何能出三界?身体只是工具,利用它修道,借假修真。(二)边见,大乘佛法讲中道,不偏于一边。坛经中六祖说“本来无一物”,如执著任何一边,就有一物。又“断、常”二见亦属边见,如执身心断灭之见,属断见,执著身心常住之见,属常见,均偏于一边。今天科学家所讲相对论,知道一切众生皆生活在相对的空间,此与佛法所说边见相似。(三)、(四)成见,一类为修因,一类为证果。世间人常把因果看错。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