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应,好在有龚正华大善知识在旁护持,对他说:如果不是阿弥陀佛来,什么佛菩萨来都不要跟他走。这句话非常重要,所以到第三天他看到阿弥陀佛来了。凡事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在佛门中是佛菩萨的愿力与自己的愿力现净土境界。不念佛人是自己的业力。业力善恶都有,强者先牵,善恶报应,错综复杂,很难确定走入何道。但有一大原则,即一生能断恶修善总比较好一点,所谓从明入明,但仍不敢保证,因为最大的关键在最后一念。平常念佛如养兵,最后一念如作战,其力量特别强大,胜负在此一举。平时念得愈熟,临终愈有把握,望行者特别留意。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读了前数品之后,我们已经认识三界六道的状况,知道生死疲劳,轮回可怖,如何才能超越呢?佛在此地教我们修行方法,对佛所说的教诲,能信能解,依之而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有机会听到佛法,要真正理解佛法的真实义。依“信、解、行、证”的步骤,把佛法纳入日常生活中,精进不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对世出世间圣贤尊敬,同时对善人善事亦尊敬,敬是性德的流露。在华严经上称为“随喜功德”,能断自己无始劫来嫉妒嗔恨烦恼,见到好人好事要生欢喜心,再进一步成全他的善行善事。他修善,我们随喜,所得果报等同。“仁慈博爱”,仁慈也有等差,世间人之仁慈是感情的,建立在爱缘慈。菩萨的慈悲建立在法缘慈,知万法平等,对众生慈与对自己一样,所谓爱人如己。至于佛的慈悲谓之大慈大悲,完全从清净心、平等心、同体之心发出来的。中国古圣先贤也曾讲过平等,但说的没有佛法详尽。如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把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
“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佛劝我们不要求世间法,因其无一真实,刹那变化无常,苦多乐少。这是方便语,若说真话,世间法惟苦无乐。佛叫我们求真实法,真实法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没有?有。在我们身上,在我们生活周边,六根所接触的没有一样不是,只要你能认识,佛叫我们求的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真心”,大乘经中称之为“常住真心”,不生不灭。我们现在是妄心当家,又称为生灭心,它虽不是真心也离不开真心。古德有比喻,如水与波。水是真心,波是妄心。真妄是一,不是二。佛叫我们修真不要修妄,当一念不生时是真心,一起心一动念就变成妄心,妄心是动的。心迷了才动,觉了不动。无明是动相。佛法修行总纲领是修禅定,无论何种法门均是修定,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念佛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真心清净,本来无一物。清净心如一面镜子,过现未一切照见,此见非理想非推测,心一动见到的就有限度。心可随器官不同而变更其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听,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修行到了相当程度,心地清净,六根可以互用。一切万物,其法性是真实的,相有生灭,性无生灭,如会用自性,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或称为分证佛。初住菩萨即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
“拔断生死众恶之本”,生死根本指根本烦恼而言。根本烦恼有六种,第一是贪,第二嗔恚,第三愚痴,第四傲慢,第五疑,对圣教怀疑不相信,第六邪见,即错误的见解。此六项归纳之即为贪嗔痴三毒,若再归纳之即一个“贪”字,乃是一切苦难及六道轮回之所由来。所以佛菩萨制定修学的方法是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对治贪爱,此乃拔除生死根本之第一优先。佛法修学纲领为“三学六度”,“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戒定慧对治贪嗔痴,戒学治贪,定学治嗔,慧学治痴。六度中布施对治悭贪,忍辱对治嗔恚,般若对治愚痴。小乘人修学偏重在三学,大乘菩萨重在六度,六度是三学的拓展。又前面所讲的五恶五痛五烧,要细心读熟,深刻研究,下定决心,依教奉行,对我们今生来世必有真实的利益。“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三涂”指三恶道,畜生道我们看到,但是地狱恶鬼二道看不到。此乃圣人所说,应当相信,此谓圣言量。圣人决不欺人。释迦牟尼佛贵为王子,富贵荣华,集于一身,何况既得之富贵一律抛弃,出家学道。我们冷静观察,佛绝无虚语,狱鬼二道一定是有。台北荣民医院有几位主治医师是我同学,他们都见过鬼。去年农历年正月初一早晨九时许,韩馆长接到两次电话,声音非常凄惨,类似少女,要求准其来华藏图书馆。当时听了莫名其妙,稍后馆长上班,即有夫妇二人来馆言道,昨日不幸其女遇车祸身亡,请特予超度。可见前两次电话是鬼魂打来的。另外还有鬼来听经也确有其事。某君已死多日,我们不知道。有一天谈到某君,说他前几天还来听经,不过当时有些异样,向他打招呼,他不睬不理,似未看见,碰碰他,似乎空洞洞的。此不过略举一例,类乎此者尚多。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世间讲善,总认为利益社会大众第一,而佛法讲第一善是修清净心。唯有永脱轮回,圆成佛道,才能救度众生。佛告诉我们“当自端心”,心地要光明正大,且须落实在事相上。真学佛人一生所作行业无一事不可告人,此乃世间之善,保证不堕三恶道,但是不能出三界。出三界要修清净心,善业生三善道,恶业堕三恶道,唯有清净心才能超出三界。心是主宰,心清净,语意自然清净。初学定力不够,外面境界能影响内心,所以首先要重视戒律威仪,帮助端心,心清净了,耳目口鼻自然随之端庄。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此处之“善”,非善恶之善,是本性本来就没有恶。清净心中善恶皆无,儒家“止于至善”与此同一意味,完全离开相对的才真能得到清净心。“勿随嗜欲”,嗜好欲望皆属烦恼,决不能随它,有之,立刻用高度警觉心,防其未然。“不犯诸恶,言色当和”。此三句李老师在经文旁注“意、身、口”三字,意是贪嗔痴,应“勿随嗜欲”,身是杀盗淫,应“不犯诸恶”,口是口四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应“言色当和”。此三句是总结前面第三十五品所说的,决不犯十恶,遵行五戒。
“身行当专”,在世间无论从事任何事业,或求出世修行证果,皆要专精。各行各业,自己选择,修行法门,各随根性,但须专心专注才有成就。佛法大小十宗,若用十年工夫样样都学,不如用十年工夫专攻一经,一经通一切经通。所以我劝年轻同学学佛要专。我跟李老师求学时,他主张专,学生二十余人,采古老私塾制度,在台中莲社设立经学班,每人专学一部经,后来均各有成就。我在台北讲弥陀经疏钞,保存一套完整录音带,共一百三十五卷,每卷九十分钟。一部弥陀经三次可以讲完,也许三百次还讲不完,可深可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这是日常生活要稳重大方。“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无论世法佛法,作的不踏实不认真总会失败的。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佛在此品说善因善果,勉励世人精进,断恶修善。“广植德本,勿犯道禁”,植是培植,“德本”有二说:一般说法,大乘菩萨修学纲领是六度,六度为万德之本。小乘以三学为法本即戒定慧。若以本宗说,即执持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如心口相应,乃万德之本。前面一品讲的最好,顶重要的是端正身心。心端正,身自端正。一句佛号一定要唤醒自己,使自己心愿同佛,解行同佛,名号功德完全显露无遗即万德之本。执持名号有两种人相应。一、对经典非常熟悉,一句佛号把经文义理教训均予唤醒。二、虽对经教不熟,而老实执持名号,破一切妄想执著,使其心恢复到清净光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顺逆境界佛号不中断,把念佛习惯纳入生活之中,善巧方便,以求适应。
“道禁”指戒律。佛为初学及老修行人制定许多生活规范,其作用为防微杜渐,防止我们犯过失,迷失本性,忘失菩提心。佛家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可知戒律是手段,必依此手段修行才能达到禅定。
“忍辱精进”,此处忍辱是指耐心,决不可急躁仓卒,一切事要小心谨慎。学佛更要有耐心,念佛法门虽称易行道,切莫轻视,一定要念到工夫成片才有成效,但工夫成片亦非一蹴可几。更勿求快,禅密最易著魔,念佛心太急躁也会著魔。无论学那个法门,用平常心、清净心、平等心、长远心处之,方是正道。如此行之,对人对事自然流露慈悲,慈悲即利益众生之心,对自己看得非常淡薄,全心全力成就他人。特别在道念上,即以前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愿希望在这一生决生净土。
“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此文意义要善于体会,幸勿误解。西方世界环境好,只有善人善事,无恶人恶事,容易修,易修就不稀奇。娑婆世界人事物质环境均恶劣,诱惑力强,果能断恶修善,值得奖励。在此五浊恶世短短数十年中能奠定求生西方净土的根基真不容易,若不求生净土,一转世有隔阴之迷,纵遇到缘,还要从头学起,前面我们读过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之事是很明显的例子。他们过去生中曾修菩萨道,今世作王子作长者已经退转,幸亏他们过去曾供养四百亿佛,退到人间还有荣华富贵可享。古德对此段经文有一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