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P16

  ..续本文上一页能把它控制著,即不能出轮回,想到轮回恐怖,想到恶道痛苦,恶念自然不易起来。本宗只用“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任何恶念一起,马上一句佛号把它压下去。常常想阿弥陀佛的功德,想阿弥陀佛的庄严,其在因地修行,建造极乐世界,帮助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永离苦海,只想阿弥陀佛,其他妄念不生。此境界即永明大师所讲的“有净土”。

  身体不杀不盗不邪淫,言行相副。无论思惟,对人对事对物,无不真诚。世间人所作所为,无干我事。“独作诸善,获其福德”,此“福德”指往生西方,一切福德中之第一大福德,一往生即等于成佛。“可得长寿,泥洹之道”,西方第一德是无量寿。“泥洹之道”,即成就无上菩提,圆教佛果。由此可知,五恶十恶之严重后果,犯了果报决定在三途。犯了五恶,念佛也不能往生,因为西方乃诸上善人所居,恶人无份。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

  佛讲经时叫著当机者的名字是要说出最重要的开示,希望徒众特别注意谛听。五恶、五痛、五烧,前面已详细讲过,五恶是因,五痛是花报,五烧是果报,辗转相生,敢有犯者,定堕三途受无量苦。他造恶的时候不相信因果报应,受果报的时候,又不服气。不服气,心情更恶劣,愈陷愈深,很不容易回头。我们很冷静的观察,先看看自己,未学佛时一肚子怨天尤人。我比别人都强,为什么我所得的不如人。他不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假如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心情就平静多了。如果不学佛,不知道又造了多少罪业,此之谓“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这是佛提出警告,叫我们注意。

  我早年学佛,第一次读到慈云灌顶法师著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其注解中有念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条是堕地狱。我颇怀疑,请教李老师开示说:念佛人也造五恶,其心口不相应,佛号也无能为力。真念佛人要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用一句佛号,变成自己的本愿功德。心口不相应是假念佛的人。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现世身患重病,求生求死,两不可得。李老师在经文“先被病殃”旁注“悟达禅师人面疮事”数字。悟达禅师是唐朝人,道行很深,道德学问修持均好,皇帝拜他为师,故称国师。有一天皇帝送他一具沉香宝座,他接受宝座后,心生骄慢。此心一起,护法神离开,冤家债主找上门来,膝盖上长了一疮,像人面。在他未发达时,遇到一位病僧,一身脓血。他一见,生了慈悲心,尽心照顾,僧感其德,对他说,你将来有大难时,来四川某处找我,有二松为志。此时身为国师,患人面疮,群医束手,想起从前病僧所言,即往四川找到其人,方知昔日病僧即迦诺迦尊者化身。尊者以三昧水洗之,并告以此冤魂即晁错,为报昔日被杀之仇,十世不得其便,今后不复为患矣。旋即痊愈。由此可见杀业之重,其怨恨累世求偿不舍。今天看到有些重病缠身生死不得者,必有宿因。我们自己知道真相,现在就要防范,过去造的恶业,从今以后决定不再造。从前恶业是因,现在再造是缘;不再造,缘就断了。恶因虽有而无恶缘,即不会引起现行。

  符按:法师所谈悟达国师公案,略言大要,兹再将三昧水忏起序中一段文字抄录如下,以资参考。昔唐懿宗朝,有悟达国师知玄者,未显时,尝与一僧邂逅于京师,忘具所寓之地。其僧,乃患迦摩罗疾,众皆恶之,而知玄与之为邻,时时顾问,略无厌色。因分袂,其僧感其风义,祝之曰:子向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九龙山相寻,其山有二松为志。后悟达国师居安国寺,道德昭著。懿宗亲临法席,赐沉香为法座,恩渥甚厚。自尔忽生人面疮于膝上,眉目口齿俱备。每日饮食餧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遍召名医,皆拱手默默。因记昔日同住僧之语,竟入山相寻,值天色已晚,彷徨四顾,乃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期约之不诬,即趋其所,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其僧立于门首,愿接甚欢。因留宿,遂以所苦告之。彼云:无伤也,岩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其人面疮遂大呼:未可洗,公、识达深远,考究古今。曾读西汉书,袁盎晁错传否?曰:曾读。即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公即袁盎,吾即晁错也。错,腰斩东市,其冤为何如哉?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高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人主宠遇过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损,故能害之。今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往,不复与汝为冤矣。悟达闻之凛然,魂不住体,连忙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觉来,其疮不见。乃知圣贤浑迹,非凡情所测。再欲瞻敬,回顾寺宇,不可复见。因卓庵其所,遂成招提。

  “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此指死后的痛苦,假如临终无痛苦,干干净净,纵然不学佛,也不会堕三恶道,否则必无好去处。一切痛苦之来源多由杀生而起,许多事由小恶而演成大患。与人往来不要太认真,受点小委屈,算了,不可存报复之心。人家来借钱,有能力,借与之,还也好,不还也好,勿以此事伤友谊。平时生活,务求清苦,有余帮助旁人,乃真修福。

  “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这几句经文说明人事纠纷,因缘果报之所由来。五欲七情均是祸首,世人贪著,不知其厉害,刀头舐蜜,危险殊甚。明白此中道理,自然就不执著。财富方面总想多多占有,要付出偌大的代价才获得极短暂占有的快乐,实得不偿失。世间人迷者多,清醒者少。学佛人常被人批评为傻瓜、消极、不知享受。我刚出家,人家批评我,年纪轻轻的连肉都不吃,皮鞋也不穿,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何苦来哉。我说,我希望我的享受在晚年。老年受苦才是真苦,纵然有儿孙或雇人照顾,只是表面风光,而老病之苦无人能代。

  美国医药保险制度很合乎理想,每人每月付保险费若干,日后生病住院全由保险公司负责。若只希望将来我生病住院有了保障,将来也许成为事实。若把念头一转,将这笔保险费当作每月帮助别人的医药费,我自己不要享受,晚年可能保持健康。凡圣在一念间。

  现在是竞争时代,不争不能生存,但争到最后只是趣向于三恶道。处今日社会,与人无争,于世无求,照样可以活下去,而且活得很愉快,何必争呢?现在民主国家之民意代表与地方首长都要竞选,听说竞选要花一大笔费用。选上还好,选不上就破产,乃大赌博,何不把这笔钱捐点作慈善事业呢?

  我们能遇到佛法,听佛教诲,依教奉行,乃是有大福德者,尤其是遇到这部无量寿经,非常难得。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此经不到五十年,因其是新的版本,起初也曾遇到些障碍,从一九八二年才开始逐渐流通,确实像夏老所说:“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富贵荣华”为世间人所追求的,必须有节制,否则其副作用非常可怕。真正懂得节制乃大学问。满清中兴时代,第一位高权重的莫过于曾国藩,他曾作过四个省的总督。他是读书人,对富贵荣华了解甚深,他的书斋起名曰“求阙斋”。他统帅大军打太平天国叛军,誓言不拿军中一个钱回家,结果他作到了。聂云台先生所写的保富法说之最详。因为他知道满招损、谦受益,于登峰时急流勇退。曾氏后代谨守家风一百余年不衰。大约三十年前曾国藩之重孙曾约农曾任台湾东海大学校长,其姐曾宝荪为著名教育家兼任公职。

  宋朝宰相范仲淹,世称文正公。他一生保持昔时穷秀才的生活,毫不改善。所得俸禄,办义学,教育贫苦童生。设义田,赡养三百多户人家,兴学济贫,不置产。子孙劝他购一宅院,他说,京城里有好多大宅,我都可借住,何必自己买。他有五子,二位曾作到宰相,一位作到御史大夫,一门显赫。文正公死时几乎没有丧葬费。但其果报非常殊胜,后代八百年不衰,儿孙簪缨不绝。中国有三大家庭历久不衰,第一是山东曲阜孔老夫子家,迄今二千五百余年,其后裔衍圣公孔德成先生,曾任考试院长多年。第二是范文正公家;第三家是清初叶状元家三百年不衰。这三家之所以能如此兴旺,其原因是积功累德,断恶修善,非以财富遗子孙。

  佛在此地提醒我们,要知道荣华富贵,不能常保,得到时要战战竞竞,保持理智,勿迷失方向。然而脑筋清醒者究竟不多,即如经中所说“不能忍辱”。此处所谓“忍辱”,并非一般所讲的安忍于他人之侮辱,而是对于富贵的环境于心安然不为所动,且了达世出世间一切法悉皆如幻,决不犯骄奢淫逸之恶习,作威作福。应知纵然富贵,能维持几时?地位,财富一旦失去,又将如何?在此不景气时代所见甚多,足以为戒。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无形中有业力在主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在大乘经中如华严、楞严、法华,把理论、事实、现象说的非常清楚。心善行善,天天晚上作好梦,反之作恶梦。整个六道轮回就是如此而来,自己才是真实的主宰。“茕茕忪忪”,惊慌失措之象。在恶报现前时,神魂不定,无所依靠。地狱、饿鬼、畜生,确有其事,不造其业,见不到。病重将死之时,见到某某人来了,他所讲的那些人也许是他的仇人变现冒充他的过去亲眷,接引他到恶道去。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对此类事说之最详。念佛人临命终时,西方三圣来接是正常的,因为西方三圣是本尊。邪鬼邪神虽能变化,但他们不敢冒充本尊。前些年周广大居士在华盛顿D.C.往生时见到地藏菩萨来接,本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