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福,但今生恶业强过善业,强者先牵,所以福报很快就消耗完了。晚年寿元将尽,今生与过去的冤家债主都来算帐。“殃咎牵引,无从舍离”,念佛人知道此中道理,把一生所作大小善业以及修持功德,都回向“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把所有功德回向给对我有恩的父母师长以及一切众生,同时也回向给过去的冤家债主,请他们尽释前嫌,对自己道业莫作阻碍,这种作法比生生世世互相报复好得多。今天我们所走的是一条稳当的道路,将来生到西方,我们有能力报恩,也有能力帮助冤家债主成就佛道,得到解脱。知道此种事实,就不得不努力精进,再不敢偷懒了。
造恶业时,口业最容易犯,有意无意之间,口无择言,顺口就溜出来,非常可怕。古人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避免口过,念佛是真善事。此人素行不端,由于业力牵引,随波逐流,轮转六道。九法界众生一切因因果果不外乎两种力量,业力与愿力。六道众生自己作不了主,被业力支配。三界圣人罗汉以上,化身来到世间度生是乘愿再来。佛叫我们发大愿心,愿力强能超过业力,善业力引导行者到人天道去,恶业力引导到三恶道去,上刀山,下油锅,以偿宿业。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业力之强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神形苦极,后悔也来不及了。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五戒是“杀、盗、淫、妄、酒”,前面四段经文很明显的说出杀盗淫妄之恶。最后一段是包括了意的三种恶:贪嗔痴。所以这几段经文把它看作五戒亦可,看作十善亦无不可。前面杀盗淫是身三业,第四段说四种口业。第五段说贪嗔痴。这一章经文所说就是五戒十善,依此修学,谓之“持戒念佛”。
“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徙倚”即心摇摆不定。“懈怠”是懒惰,以现代话说就是不务正业,懒散成了习惯;对父母教训听不进去而且还要反抗,这种情形,现在社会里常常听到。“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放”是放逸;“恣”是纵情所欲;“游散”,不务正业;“耽酒”即酗酒;“嗜美”,讲究美食,好吃懒作。这些都属于贪婪。古时只有酒为害,现在又加上吸毒,为害之烈,甚于酗酒,染上毒瘾什么事都作得出来。“鲁”是鲁莽;“扈”是跋扈;“抵突”是容易与人冲突。不懂人情事故,亦不能接受他人劝告,只顾自己享受。六亲眷属生活所需,一点也不放在心上,更没有想到父母养育之恩,也未顾及到师友间的道义,身口意之业没有一丝毫善行。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轮回,善恶报应,此二句指愚痴而言。佛是天人之师,大圣人,九法界导师,所说的话句句真实而他不信,不接受,因而离苦得乐的机缘当面错过,殊为可悯。
“欲害真人”,“真人”指修行证果之菩萨罗汉祖师大德。“斗乱僧众”,破坏佛法;“愚痴蒙昧”,把整个社会大众的善根都拔掉了,其罪业比前面杀盗淫不知道要重多少倍。中国动乱的根源非常复杂,但决定性的关键是五四运动打椡孔家店,把中国数千年来美好的文化教材弃之如敝屣,使民众不读文言文。列祖列宗的宝贵文献、发现中断。我们的祖先对于后世子孙考虑得无微不至,他们老早就看出,言语可以随地区随时代发生变化,而文字则否,所以把言语与文字分开。民国初年小学生所写的作文选读,比现在大专学生所写的要好的多,其实他们并未念多少年。李老师在台中教学,对国文历史要求至为严格。因为经典最晚的翻译是在宋朝,宋以后很少译经,如对国文无基础,读佛经必有障碍。他说学国文只有背诵,课本是古文观止,能背五十篇即有阅读古文能力;背一百篇即能用文言文写作。民初白话文写得好的,皆对文言文有深厚的基础。古时佛经文字在翻译时力求通俗易解,就是当时的白话文。我们常读的地藏经、普门品,文字浅显,可以为证。无量寿经共四十八章,如能读熟,有四种好处:(一)中国文字语言不会忘掉;(二)奠下文言文基础;(三)对于处理中国公私文书不生障碍;(四)佛法是道德的教育,如依教奉行,至少可把行人塑造成一个完人。等你们小孩长大,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中文用途最广,现在不学,将来要吃大亏。想要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唯赖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特别是温和的,胸襟开阔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能推广于全世界,给全世界人有一个共识。有学问有见识的人都看到这一点。
“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此人痴到极点,死到临头,悔惧交至,不知在身心健康时努力修善。所以觉悟愈早愈好,可以少造恶业,多积善功,若在临终时后悔已无济于事了。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宇宙之间,六道轮回,完全是善恶报应。身口意三业善者生三善道;三业恶者堕三恶道。受苦报时,往往一念善心生,祸中有福之因;而在享福的时候,心里一时糊涂,生起恶念,福中又有祸因,此为祸福相承,非常复杂,自作自受。世间最恩爱的人也没有办法替自己承当,佛菩萨大慈大悲也无能为力。知道此种事实真相,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不敢不谨慎。此绝非佛说这些话吓唬我们,完全是事实真相,能相信接受,改过修善,乃自求多福,否则,“祸福相承,身自当之”。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善人心善行善,善的标准,凡是对于人有利益者谓之善,凡是对于自己有利而不利于他人者谓之恶。佛法讲利益,眼光是长远的,如目前有利将来不利,此非善。如眼前无利将来有大利者是为善。存心利益众生,利益社会,是谓菩萨行。其果报非常殊胜,从乐入乐,智慧增长。善恶果报此处是总结,虽然佛并未把一切生活细节说出,但许多原则性的指示都说出来了,比一般戒经说的还要详尽,此品经文必须牢牢记著。恶人行恶,唯知自私自利,不知悔改,以致从冥入冥。“冥”是“愚痴”。六道轮回,因缘果报,唯佛知之最为透彻,其余菩萨以下知之均不及佛。
佛把世间善恶因果报应之事,苦口婆心,开示与众生,而众生能相信接受依教奉行者,究属极少数人,其相信者乃是善根深厚,成熟,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相信接受。其有善根福德因缘未成熟者,听了笑笑而已,因其业障重,不能相信。佛对此类众生依然耐心施教,使其接受薰习,作日后渐修的增上缘。佛把众生分为三种:第一种,根熟者,一闻佛法立刻相信,依教奉行,当生可以成佛。第二种,根未熟者,相信而不奉行,对世间贪爱放不下,此类众生佛要助其成熟。第三种,无善根者,佛要给其种善根。佛菩萨以大慈大悲之心一律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绝无差别待遇。
“生死不休,恶道不绝”,生死指一个人的出生与死亡,若深一层讲,即指生灭现象。我们的身体是细胞所组成,细胞刹那间新陈代谢,我们天天来此讲堂,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这就是生死不休。三恶道不是佛菩萨上帝阎罗王造的,乃是众生恶念恶行所感召而有的。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造恶亦不造善,无是因即无是果,所以连三善道都没有。善恶念均无,他们所造的是净业。世人恶念恶行恶业,天天增长,岁岁增加,所感恶报,即地狱、饿鬼、畜生。
三途是业力变现出来的,人若没有贪欲、嗔恚、嫉妒,地狱、饿鬼两道见不到的。只要在三界中流转,总有机会到三恶道,恶道易入难出,佛菩萨也常对恶道众生说法,能相信者,更为希有,其中有相信者是其罪将消尽,且能悔不当初。脱离恶道,幸得人身,如遇不到佛法,恶缘多,无始劫恶习种子又起现行,结果头出头没,无有了时。我们今天听到无量寿经,乃千载难逢之机会,可以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但是对于现在世间若仍有一丝毫牵挂,也是障碍。凡是障碍我们往生的,决定要它消除,何者为障碍,本经说的最为详细。我平常劝人读本经要读三千遍,读熟后记在心中,重点还在修行,处世待人接物,凡事以本经为准则,经中所说应作者,照作。不应作者,绝不作。本经是阿弥陀佛的心、愿、行,以阿弥陀佛的心意志愿为自己行持的标准,必定上上品往生。有这一本经就够了,其他经典都可放下,何况贪多嚼不烂,徒生障碍,无益修持。
“五恶”是讲“杀盗淫妄酒”,若说十恶亦可,即将第五段文内之贪嗔痴连同四口业加入。造五恶即有五痛,“五痛”是现在报。“烧”是来生堕入三恶道的果报,其痛有如大火焚烧人身。假如能于其中“一心制意”,此四字最为要紧,修行成败在此一举。把恶念克制著,恶念是生死轮回之根本,如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