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世界任何一位衆生,也是應念即見,因其沒有取舍分別,故一切圓滿成就。沒有取舍分別即是一切放下,故得到大自在、大圓滿。因此可知,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全盤舍掉,盡虛空遍法界統統得到了,所以他們享受清淨最上快樂。如想到西方即應學舍、學放下,能舍心清淨。“正定之聚”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本宗即專求西方淨土,除此一念之外,更無二念,久而久之,自然就得念佛叁昧,即是“正定”,亦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此即圓教的佛果,一生圓滿成佛。“邪定”是與法門不相應的定。“不定”是同時修學兩個以上的法門。邪定與不定的人沒有智慧,不知道往生不退成佛因果的義理。
十方佛贊第二十叁
複次阿難。東方恒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諸佛稱贊。亦複如是。四維上下。恒沙世界。諸佛稱贊。亦複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衆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此品是說十方世界與極樂世界的關系,亦即阿彌陀佛與一切諸佛的關系。“東方恒河沙數世界”,言其甚多。恒河沙又細又多,實在說恒河沙還是有數量的,而東方的世界無量無邊。娑婆世界在現在這個賢劫階段,將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佛是第四尊佛,彌勒佛是第五尊佛,“各出廣長舌相”,此相由不妄語而來,叁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諸佛如來生生世世不妄語,所以其身相莊嚴究竟圓滿。廣長舌相能遍覆叁千大千世界,放無量光,說誠實言,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其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諸佛稱贊,亦複如是。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七願是“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刹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現在彌陀已成佛,可見第十七願也已圓滿。一切諸佛心清淨,無分別執著、嫉妒障礙,看見彌陀建立西方世界道場,幫助一切衆生圓滿成就佛道,諸佛同心同願,希望衆生立刻成佛,但成佛之法不一,而彌陀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最簡妙,事最易,而理最深,惟佛與佛,方能究竟。俟生到西方見到彌陀,自會明了。現在若想明了乃是打妄想,此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度衆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聽到彌陀名號,及西方世界依正莊嚴,謂之“聞慧”,發清淨心,憶念受持,謂之“思慧、修慧”,叁慧具足,同時信願行叁資糧亦具足。釋迦佛及十方諸佛共同贊歎是信心成就,發清淨心憶念是願成就,受持歸依是行成就。普賢菩薩在行願品中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將無上第一法門介紹與我們,其大恩大德如何報答?十方諸佛之恩德亦同樣值得感謝供養。法供養中第一條是如法修行供養。一切照經中所說的完全作到,就是圓滿殊勝的供養,除了自己如法修行外,將此經典爲一切衆生宣說,勸其念佛求生西方,盡心盡力就是圓滿,人人可行。往生西方世界不難,只要發一念淨信,年歲大的以及病重的人均可得度,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均可往生。一生作爲皆爲善惡混雜,但是決定也有善業,除惡業予以忏悔外,所有一切善業回向求生淨土,必能一生圓成佛道。
叁輩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叁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衆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衆生欲于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複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回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一品在全經中也是一段重要的經文,前面已將西方世界介紹過,聽了之後我們的信願確實建立起來。這一品是教我們修行的方法。得生淨土有叁個條件,即信、願、行,其中最難的是信。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釋迦佛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求生淨土,同時十方諸佛如來也一致贊歎,如果我們仍不相信,則是自己障礙自己,第一殊勝利益可能當面錯過。信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如對于西方世界了解的不夠透徹,很難生起信心,必須依靠大乘經典,仔細研究,道理明白之後才生信,從信心生起願力。一心稱念是由願心裏發出來的,因信發願,因願起行。無量壽經講得扼要,只說叁輩。觀無量壽經則說九品,知此事實後,如何修學才能增高品位,不得不知。唐朝善導大師說,西方世界叁輩九品總是衆生遇緣不同而有差別。這句話可謂一語道破。上上品往生也是人人有份。遇到好老師,對于法門了解透澈,真誠懇切的教導,學生自得殊勝利益。如老師雖信淨土法門而不夠虔誠,或者他對于其他法門特予推崇,則學生受益的程度,自有很大的區別。遇到經典也是緣,我們是無比的慶幸,自古以來對于西方淨土介紹,沒有比夏老居士所會集的這本無量壽經再完備的了。五種原譯本的精華都在這本經裏。連禅密雙修的慧明老和尚都贊歎,慧老是當時的高僧,未念過書,從禅裏開悟的,故不稱他爲禅師而稱爲法師。
此品經文一開始即說:“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叁輩。”可見此經度化衆生的對象,主要是六道凡夫,不是聖人。“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建立在真信上。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真誠之信心是成功的基礎。往生西方大致分爲叁種,上輩所具備的條件不多,而所含義理甚深。在經文前面所舉與會大衆中在家居士比出家者多,而此處則說“舍家棄欲,而作沙門”,要體會到“舍家棄欲”是從本質上說的,而非由外表形勢上說的。佛在經上常說,家有四種:(一)凡夫執著的田宅之家,唯有房屋與田地;(二)煩惱之家;(叁)生死之家;(四)叁界之家。第一種並不礙事,而最礙事的是煩惱、生死與六道。所謂出家也有四種:(一)心出身不出,即一般在家學佛的;(二)身出心不出,身雖出家,而心仍然牽挂著五欲六塵;(叁)身心俱出;(四)身心俱不出。未學佛者不在此列,此言已經學佛者。在家學佛,心中依舊牽挂五欲六塵,身心俱未出,今生很難成就,而佛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中永遠不壞,能得遠益。此處所說的“舍家”乃指“心出”,出離煩惱、生死、叁界。“棄欲”之欲字乃指廣義,而非指財色名食睡。“欲”者欲望,人有欲望,心即不清淨,不但世間五欲六塵舍棄了,諸佛如來所說妙法也放下了。古大德說,如爲求解,目的不在修行,若是在家人,則身心均未出。若出家人專門在解上下工夫,則爲身出心不出。佛法自始至終注重在行,必須一門深入。若求解可以涉獵群經,如要得叁昧,則修禅、修密、學教、學戒均可得叁昧。“念佛叁昧”即“一心不亂”。所以淨土法門重行不重解,除非你發願欲講經說法,必須研究經教;即使要弘揚大乘,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我的根機、智慧、定力、法緣是否都具足?如諸條件不具足,古人也有例子,一生專講阿彌陀經講了叁百多遍。倓虛法師念佛論所舉的鄭錫濱居士專講彌陀經,往生多自在。
“沙門”是梵語,古印度對修行人之通稱。從前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之稱謂並非貶低修行人,“心外求法”謂之“外道”,佛法是返求諸己的學問,求自性的。在佛法中只有大乘圓教是真實的佛法,二乘叁乘亦屬于外道,仍有其分別執著。“沙門”的意義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戒定慧叁學在印度不是佛教的專利品,所有高級的宗教學派都講求戒定慧,中國的儒家道家也講戒定慧,中國的禮就是戒。
此經是大乘圓教,乃古德所判,不但圓教,而且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專中之專。確是在末法時期對一切苦難衆生,了生死,圓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本經是根本法,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講此章叁輩九品與古大德所講有一點不大相同,不過我想我並未講錯。我們如照此經百分之百的統統作到,即能上品上生,如作到百分之九十即能上品中生,作到百分之八十,即可上品下生,依此類推,下品下生也要作到百分之二十,若作不到,往生無望。
佛叫我們“舍家”,不是不要家,也不是叫你出家,出了家反而障礙更多。你家中才有幾個人,如果出家,寺廟愈大,信徒愈多,你一天到晚應付那些人,想修到清淨心,談何容易。此處說舍家是心上舍,心上不要牽挂。有人說:“若不挂念家,如何維持生活?”其實這全是妄想。我常勸人家要學佛先把了凡四訓念叁百遍,然後你就明白了。人的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想日子過得舒服一點,絕不是想出來的,是你命中有,前生修來的。如明白這種事實真相,馬上斷惡修善,勇猛精進,不要等來生,晚年的日子就好過多了。所以打妄想是冤枉,絕無濟于事。
下面佛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在淨土法門中稱之“正修”,“修諸功德”謂之“助修”,正助雙修。觀無量壽經說菩提心含叁心:一、至誠心,至是到了至極處,誠是真誠,絕無絲毫虛妄,是真心不是妄心,乃菩提心之體。二、深心,是作用,好善好德,是自受用。叁、回向發願心,是他受用,對他人大慈大悲。在日常生活中,用此種心待人接物,于淨土法門才能相應。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所說菩提心更容易懂,他說,一個真誠的心求生西方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這話很有道理。一心一意專求西方淨土就是深心,其他妄念都舍掉,心中清淨,這是至善。生到西方成佛成菩薩,到十方世界普度衆生,即是回向發願心,也是大慈悲心,自己成就之後再利益衆生。只要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中講的是真信真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真行。“一向”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