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世界任何一位众生,也是应念即见,因其没有取舍分别,故一切圆满成就。没有取舍分别即是一切放下,故得到大自在、大圆满。因此可知,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全盘舍掉,尽虚空遍法界统统得到了,所以他们享受清净最上快乐。如想到西方即应学舍、学放下,能舍心清净。“正定之聚”即“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在本宗即专求西方净土,除此一念之外,更无二念,久而久之,自然就得念佛三昧,即是“正定”,亦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此即圆教的佛果,一生圆满成佛。“邪定”是与法门不相应的定。“不定”是同时修学两个以上的法门。邪定与不定的人没有智慧,不知道往生不退成佛因果的义理。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此品是说十方世界与极乐世界的关系,亦即阿弥陀佛与一切诸佛的关系。“东方恒河沙数世界”,言其甚多。恒河沙又细又多,实在说恒河沙还是有数量的,而东方的世界无量无边。娑婆世界在现在这个贤劫阶段,将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佛是第四尊佛,弥勒佛是第五尊佛,“各出广长舌相”,此相由不妄语而来,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诸佛如来生生世世不妄语,所以其身相庄严究竟圆满。广长舌相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放无量光,说诚实言,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其他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愿是“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现在弥陀已成佛,可见第十七愿也已圆满。一切诸佛心清净,无分别执著、嫉妒障碍,看见弥陀建立西方世界道场,帮助一切众生圆满成就佛道,诸佛同心同愿,希望众生立刻成佛,但成佛之法不一,而弥陀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最简妙,事最易,而理最深,惟佛与佛,方能究竟。俟生到西方见到弥陀,自会明了。现在若想明了乃是打妄想,此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听到弥陀名号,及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谓之“闻慧”,发清净心,忆念受持,谓之“思慧、修慧”,三慧具足,同时信愿行三资粮亦具足。释迦佛及十方诸佛共同赞叹是信心成就,发清净心忆念是愿成就,受持归依是行成就。普贤菩萨在行愿品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将无上第一法门介绍与我们,其大恩大德如何报答?十方诸佛之恩德亦同样值得感谢供养。法供养中第一条是如法修行供养。一切照经中所说的完全作到,就是圆满殊胜的供养,除了自己如法修行外,将此经典为一切众生宣说,劝其念佛求生西方,尽心尽力就是圆满,人人可行。往生西方世界不难,只要发一念净信,年岁大的以及病重的人均可得度,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均可往生。一生作为皆为善恶混杂,但是决定也有善业,除恶业予以忏悔外,所有一切善业回向求生净土,必能一生圆成佛道。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这一品在全经中也是一段重要的经文,前面已将西方世界介绍过,听了之后我们的信愿确实建立起来。这一品是教我们修行的方法。得生净土有三个条件,即信、愿、行,其中最难的是信。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释迦佛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求生净土,同时十方诸佛如来也一致赞叹,如果我们仍不相信,则是自己障碍自己,第一殊胜利益可能当面错过。信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如对于西方世界了解的不够透彻,很难生起信心,必须依靠大乘经典,仔细研究,道理明白之后才生信,从信心生起愿力。一心称念是由愿心里发出来的,因信发愿,因愿起行。无量寿经讲得扼要,只说三辈。观无量寿经则说九品,知此事实后,如何修学才能增高品位,不得不知。唐朝善导大师说,西方世界三辈九品总是众生遇缘不同而有差别。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上上品往生也是人人有份。遇到好老师,对于法门了解透澈,真诚恳切的教导,学生自得殊胜利益。如老师虽信净土法门而不够虔诚,或者他对于其他法门特予推崇,则学生受益的程度,自有很大的区别。遇到经典也是缘,我们是无比的庆幸,自古以来对于西方净土介绍,没有比夏老居士所会集的这本无量寿经再完备的了。五种原译本的精华都在这本经里。连禅密双修的慧明老和尚都赞叹,慧老是当时的高僧,未念过书,从禅里开悟的,故不称他为禅师而称为法师。
此品经文一开始即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可见此经度化众生的对象,主要是六道凡夫,不是圣人。“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建立在真信上。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真诚之信心是成功的基础。往生西方大致分为三种,上辈所具备的条件不多,而所含义理甚深。在经文前面所举与会大众中在家居士比出家者多,而此处则说“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要体会到“舍家弃欲”是从本质上说的,而非由外表形势上说的。佛在经上常说,家有四种:(一)凡夫执著的田宅之家,唯有房屋与田地;(二)烦恼之家;(三)生死之家;(四)三界之家。第一种并不碍事,而最碍事的是烦恼、生死与六道。所谓出家也有四种:(一)心出身不出,即一般在家学佛的;(二)身出心不出,身虽出家,而心仍然牵挂著五欲六尘;(三)身心俱出;(四)身心俱不出。未学佛者不在此列,此言已经学佛者。在家学佛,心中依旧牵挂五欲六尘,身心俱未出,今生很难成就,而佛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中永远不坏,能得远益。此处所说的“舍家”乃指“心出”,出离烦恼、生死、三界。“弃欲”之欲字乃指广义,而非指财色名食睡。“欲”者欲望,人有欲望,心即不清净,不但世间五欲六尘舍弃了,诸佛如来所说妙法也放下了。古大德说,如为求解,目的不在修行,若是在家人,则身心均未出。若出家人专门在解上下工夫,则为身出心不出。佛法自始至终注重在行,必须一门深入。若求解可以涉猎群经,如要得三昧,则修禅、修密、学教、学戒均可得三昧。“念佛三昧”即“一心不乱”。所以净土法门重行不重解,除非你发愿欲讲经说法,必须研究经教;即使要弘扬大乘,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我的根机、智慧、定力、法缘是否都具足?如诸条件不具足,古人也有例子,一生专讲阿弥陀经讲了三百多遍。倓虚法师念佛论所举的郑锡滨居士专讲弥陀经,往生多自在。
“沙门”是梵语,古印度对修行人之通称。从前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外道之称谓并非贬低修行人,“心外求法”谓之“外道”,佛法是返求诸己的学问,求自性的。在佛法中只有大乘圆教是真实的佛法,二乘三乘亦属于外道,仍有其分别执著。“沙门”的意义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三学在印度不是佛教的专利品,所有高级的宗教学派都讲求戒定慧,中国的儒家道家也讲戒定慧,中国的礼就是戒。
此经是大乘圆教,乃古德所判,不但圆教,而且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确是在末法时期对一切苦难众生,了生死,圆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本经是根本法,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讲此章三辈九品与古大德所讲有一点不大相同,不过我想我并未讲错。我们如照此经百分之百的统统作到,即能上品上生,如作到百分之九十即能上品中生,作到百分之八十,即可上品下生,依此类推,下品下生也要作到百分之二十,若作不到,往生无望。
佛叫我们“舍家”,不是不要家,也不是叫你出家,出了家反而障碍更多。你家中才有几个人,如果出家,寺庙愈大,信徒愈多,你一天到晚应付那些人,想修到清净心,谈何容易。此处说舍家是心上舍,心上不要牵挂。有人说:“若不挂念家,如何维持生活?”其实这全是妄想。我常劝人家要学佛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然后你就明白了。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想日子过得舒服一点,绝不是想出来的,是你命中有,前生修来的。如明白这种事实真相,马上断恶修善,勇猛精进,不要等来生,晚年的日子就好过多了。所以打妄想是冤枉,绝无济于事。
下面佛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在净土法门中称之“正修”,“修诸功德”谓之“助修”,正助双修。观无量寿经说菩提心含三心:一、至诚心,至是到了至极处,诚是真诚,绝无丝毫虚妄,是真心不是妄心,乃菩提心之体。二、深心,是作用,好善好德,是自受用。三、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对他人大慈大悲。在日常生活中,用此种心待人接物,于净土法门才能相应。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所说菩提心更容易懂,他说,一个真诚的心求生西方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这话很有道理。一心一意专求西方净土就是深心,其他妄念都舍掉,心中清净,这是至善。生到西方成佛成菩萨,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即是回向发愿心,也是大慈悲心,自己成就之后再利益众生。只要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中讲的是真信真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真行。“一向”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