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专,只是持名念佛,观想观像都不需要,但心中要有,自己可以体会,真有是对世出世间事情清清楚楚,而不牵挂,对于往生颇有信心,这就是庄严净土,庄严自己清净心与清净身。尽自己的心力将此殊胜无比的法门介绍与别人,专劝修习净土法门。佛的心愿就是要救拔众生断烦恼、出三界,这是诸佛度生之本愿。我们若是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
“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一切佛法的大总持法门,不但佛所说法,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也都包含在内。黄念祖老居士在往生前几个月,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因为他真认识清楚了。自己应有强烈的愿望必生净土,若不生净土,必仍在轮回,这个麻烦就大了,纵然这一生修得很好,愿行也好,来生果报在三善道,再一投胎转世,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纵然学佛,要从头学起,万一遇缘有问题,障碍麻烦就大了。一生遇缘也是宿世善根福德,好的老师同参道友可遇而不可求,有时好的老师不是不愿意教,因为你不相信,他也就不说了。最重要的还是先要修三福,孝亲尊师,以造善缘。所以密宗讲四归依,再加一个归依上师。显教没有形式而有实质,入佛门归依师不重要,传戒师、剃度师皆是介绍人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传法的师父,与密宗上师一样。学生要接受老师的教导,认真奉行,对老师有决定的信心。世出世间无论道业、学业、事业,老师非常重要,关系一生成功失败。
念佛人在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此经说得简单,观经上说得详细。上品上生者,佛与一千尊化佛前来接引,须臾之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西方世界在那里?你不要操心,不必打妄想,到时候佛来接你去,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实现。但是花之大小光色有别,小的莲花半由旬,大的莲花百千由旬,一由旬等于二十公里。有人对此怀疑,认为四十八愿明明说,往生西方后与阿弥陀佛身相一样,应皆为“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其身相不只一由旬,何以相差很大?应知西方世界与华藏世界一样,属于不思议解脱境界,大小不二,性相一如,不是我们凡夫境界,不能思维想像,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这两句话我们在前面已详细报告过,那方面的智慧、道理、神通、能力,即使下下品往生者亦等于八地菩萨,此实为难信之法。佛又告诉阿难,如果欲于今生即往生见佛者,应发真正彻底觉悟之心,了知世事无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之事不妨,要放下分别执著之心。事上虽有,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不造业。修其他法门在一生中未必能成就,若修这个念佛法门,有阿弥陀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保证可以成就。积集善根,断恶修善,自行化他,完全舍弃自利,把所有一切功德回向西方净土,不求现世与来生福报,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圆证三不退,一生圆满成无上佛果。此上辈往生之概况。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净土法门的道理,但是业障深重,心里想作而作不到,环境不许可,或人事复杂,有很多忧虑放不下,不能行作沙门。如此情况,“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下辈者也是这几句话,可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往生西方的唯一条件。“随己修行,诸善功德”,随自己的能力,修行诸善功德。以下只举几条作为修行的参考。例如“奉持斋戒”,即持戒与持斋,“斋”是“斋心”,现在一般人把斋视为素食是错误的。例如八关斋戒,特重在斋,有八条戒,其中有一个斋,即过午不食,能一个月修一天或两天也好,修清净心,万缘放下。“起立塔像”,塔就包括道场,如有能力建立一个道场,礼请法师大德讲经说法,教化一方。“像”是塑造佛像,印彩画像有同样功德。“饭食沙门”,照顾出家人生活,使其身安,专心修道,如生活无来源,想真正修道很难,身安则道隆。供僧亦应有智慧,如果要让法师在生活上起了贪心,反而造了罪业。从前供养出家人只限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出家人没有私财,一有私财,道就没有了,天天想如何多赚些钱,阿弥陀佛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现在没有十方丛林,如想挂单,必须与庙里很熟,而且他也不敢多留你住,怕找麻烦。“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从形式上讲,庄严道场,实际上是宣传佛法。
在中辈往生当中,其正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与上辈完全相同,所不同者,心量大小有很大关系。上辈者心量广大,与佛心相应;中辈者在心量上要差一筹。助修方面不能大修功德。此处所说“大修功德”是指“心量”而言,若心地清净平等、心量广大慈悲,念念中即可修满无量功德。非注重在事上,若重在事上,清寒人家永远不会上品上生。西方境界即如华严经所说“不思议解脱”境界,包含六相十玄,说明不思议法,有理有事,可以参考。
“悬缯然灯”,“缯”是幢幡宝盖之类,作宣传之用。古时教学,尊师重道,只问来学,未闻往教。如有讲经说法之会,即于寺前悬挂幡幢,愿来听者即可参加,“然灯”表智慧,灯亦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如此作,不求任何回报,一概回向净土。
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与诸大众前来接引,其化身与真佛无异。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在佛与大菩萨是一个身,三而一,一而三。凡夫三身皆无,只有业报身。佛菩萨是愿成就的身。佛来接时有很多人同来,上辈往生者,其同来者都是佛。
中辈者,其同来之人有菩萨、罗汉,亦有诸天人民,这些人都是化身,大乘心量的人所见的都是菩萨,心生欢喜,与自己心愿相同;小乘心量的人所见的都是罗汉,亦与其心愿相同。所有来的人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均是过去家亲眷属同参道友已往生者。我们今生修行有成,他们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同佛一齐来接我们,这些亲朋好友又可以见面了。
实在讲西方世界的确不可思议,凡夫总是离不开分别执著妄想,故对此境界往往生疑。熟读华严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知道佛说法密意之所在。佛讲的是句句真实,他那边的境界,我们无法想像。例如华严说,汗毛尖端很小,佛在其中讲经说法,有无量菩萨参加听法,佛菩萨未变小,一毛端未放大。又说,一微尘里含大千世界,芥子纳须弥。这是华严境界,超越了相对的,不是凡夫所能想像。佛以二谛说法,真谛是佛的密意,俗谛是我们的常识。佛以此真俗二谛说明宇宙真相,其目的叫我们以俗谛领会真谛,然后才能体会到真俗不二,法法圆融。
临终人蒙佛接引,先见到佛光,又闻到宝香,于是他的罪业消失,工夫增进。行人一天到晚只有阿弥陀佛,无任何思维牵挂,只不过把烦恼伏著,可以带业往生。鸠摩罗什大师在弥陀经上所说“一心不乱”,并未讲错,不过佛当年说法原文并非一心不乱。若是一心不乱,相当不容易,往生之人当不会多。只要工夫成片,临终时经佛光一照,立即达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也分等级,有事一心,理一心。生到西方即住不退转。经中说中辈往生者,功德智慧次如上辈,是指行人自己的情况,而非阿弥陀佛所加持,若经佛本愿功德威神加持,则人人皆能蒙受其益。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前面中辈往生之人是不能大修功德,此处连小修功德都没有,不能作功德,而其正修与上中辈无差别。一般来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而且大多数往生者均为下三品,不能修诸功德尚在其次,而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功德自在其中,但是能作到者不多。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他们所讲的也合乎经论的道理,但在谈论中或轻视、或否定、或怀疑净土法门,我们一听,心就动摇了,这一生又空过了。善导大师说,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一点不疑。甚至于诸佛菩萨说:这个净土法门是释迦佛权巧方便的说法,并不是真实的。我们也不要相信。即使释迦牟尼佛化身现前说道:我还有一个更好的法门,比念佛更快捷。我们也谢谢佛,不再改了。有这样坚定的信心才行。前面工夫深的,临终见佛是清醒的,或定中见佛。下辈往生是梦中见,因天天想佛念佛,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到佛说法,或授记,或灌顶,都是好的瑞相。但不要求,恐魔得其便。平常梦到亦不必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读了这段三辈往生经文,我们要勉励自己,力争上游,往生机会很大。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即得往生。大乘法范围极广,凡修大乘者均有份。但未提小乘,因小乘心量只崇拜释迦佛,不承认有第二尊佛以及其他诸佛,并且说大乘非佛说。此段经文说明凡修大乘法者均能往生,在历史上见到很多,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均非专修净土者。在中国永明大师由禅转过来的。智者大师,天台宗创始人,修三止三观,临终念佛求生净土。民国初年例子更多,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用四十年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