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專,只是持名念佛,觀想觀像都不需要,但心中要有,自己可以體會,真有是對世出世間事情清清楚楚,而不牽挂,對于往生頗有信心,這就是莊嚴淨土,莊嚴自己清淨心與清淨身。盡自己的心力將此殊勝無比的法門介紹與別人,專勸修習淨土法門。佛的心願就是要救拔衆生斷煩惱、出叁界,這是諸佛度生之本願。我們若是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
“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是一切佛法的大總持法門,不但佛所說法,連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也都包含在內。黃念祖老居士在往生前幾個月,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因爲他真認識清楚了。自己應有強烈的願望必生淨土,若不生淨土,必仍在輪回,這個麻煩就大了,縱然這一生修得很好,願行也好,來生果報在叁善道,再一投胎轉世,前世的事情忘得幹幹淨淨,縱然學佛,要從頭學起,萬一遇緣有問題,障礙麻煩就大了。一生遇緣也是宿世善根福德,好的老師同參道友可遇而不可求,有時好的老師不是不願意教,因爲你不相信,他也就不說了。最重要的還是先要修叁福,孝親尊師,以造善緣。所以密宗講四歸依,再加一個歸依上師。顯教沒有形式而有實質,入佛門歸依師不重要,傳戒師、剃度師皆是介紹人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傳法的師父,與密宗上師一樣。學生要接受老師的教導,認真奉行,對老師有決定的信心。世出世間無論道業、學業、事業,老師非常重要,關系一生成功失敗。
念佛人在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前來接引,此經說得簡單,觀經上說得詳細。上品上生者,佛與一千尊化佛前來接引,須臾之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西方世界在那裏?你不要操心,不必打妄想,到時候佛來接你去,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實現。但是花之大小光色有別,小的蓮花半由旬,大的蓮花百千由旬,一由旬等于二十公裏。有人對此懷疑,認爲四十八願明明說,往生西方後與阿彌陀佛身相一樣,應皆爲“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其身相不只一由旬,何以相差很大?應知西方世界與華藏世界一樣,屬于不思議解脫境界,大小不二,性相一如,不是我們凡夫境界,不能思維想像,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這兩句話我們在前面已詳細報告過,那方面的智慧、道理、神通、能力,即使下下品往生者亦等于八地菩薩,此實爲難信之法。佛又告訴阿難,如果欲于今生即往生見佛者,應發真正徹底覺悟之心,了知世事無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之事不妨,要放下分別執著之心。事上雖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不造業。修其他法門在一生中未必能成就,若修這個念佛法門,有阿彌陀佛以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加持,保證可以成就。積集善根,斷惡修善,自行化他,完全舍棄自利,把所有一切功德回向西方淨土,不求現世與來生福報,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圓證叁不退,一生圓滿成無上佛果。此上輩往生之概況。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這是因爲他們懂得淨土法門的道理,但是業障深重,心裏想作而作不到,環境不許可,或人事複雜,有很多憂慮放不下,不能行作沙門。如此情況,“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下輩者也是這幾句話,可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往生西方的唯一條件。“隨己修行,諸善功德”,隨自己的能力,修行諸善功德。以下只舉幾條作爲修行的參考。例如“奉持齋戒”,即持戒與持齋,“齋”是“齋心”,現在一般人把齋視爲素食是錯誤的。例如八關齋戒,特重在齋,有八條戒,其中有一個齋,即過午不食,能一個月修一天或兩天也好,修清淨心,萬緣放下。“起立塔像”,塔就包括道場,如有能力建立一個道場,禮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教化一方。“像”是塑造佛像,印彩畫像有同樣功德。“飯食沙門”,照顧出家人生活,使其身安,專心修道,如生活無來源,想真正修道很難,身安則道隆。供僧亦應有智慧,如果要讓法師在生活上起了貪心,反而造了罪業。從前供養出家人只限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出家人沒有私財,一有私財,道就沒有了,天天想如何多賺些錢,阿彌陀佛早已忘得幹幹淨淨。現在沒有十方叢林,如想挂單,必須與廟裏很熟,而且他也不敢多留你住,怕找麻煩。“懸缯然燈,散華燒香”,從形式上講,莊嚴道場,實際上是宣傳佛法。
在中輩往生當中,其正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與上輩完全相同,所不同者,心量大小有很大關系。上輩者心量廣大,與佛心相應;中輩者在心量上要差一籌。助修方面不能大修功德。此處所說“大修功德”是指“心量”而言,若心地清淨平等、心量廣大慈悲,念念中即可修滿無量功德。非注重在事上,若重在事上,清寒人家永遠不會上品上生。西方境界即如華嚴經所說“不思議解脫”境界,包含六相十玄,說明不思議法,有理有事,可以參考。
“懸缯然燈”,“缯”是幢幡寶蓋之類,作宣傳之用。古時教學,尊師重道,只問來學,未聞往教。如有講經說法之會,即于寺前懸挂幡幢,願來聽者即可參加,“然燈”表智慧,燈亦比作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如此作,不求任何回報,一概回向淨土。
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與諸大衆前來接引,其化身與真佛無異。佛有叁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在佛與大菩薩是一個身,叁而一,一而叁。凡夫叁身皆無,只有業報身。佛菩薩是願成就的身。佛來接時有很多人同來,上輩往生者,其同來者都是佛。
中輩者,其同來之人有菩薩、羅漢,亦有諸天人民,這些人都是化身,大乘心量的人所見的都是菩薩,心生歡喜,與自己心願相同;小乘心量的人所見的都是羅漢,亦與其心願相同。所有來的人都與自己有密切關系,均是過去家親眷屬同參道友已往生者。我們今生修行有成,他們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同佛一齊來接我們,這些親朋好友又可以見面了。
實在講西方世界的確不可思議,凡夫總是離不開分別執著妄想,故對此境界往往生疑。熟讀華嚴可以解決許多問題,知道佛說法密意之所在。佛講的是句句真實,他那邊的境界,我們無法想像。例如華嚴說,汗毛尖端很小,佛在其中講經說法,有無量菩薩參加聽法,佛菩薩未變小,一毛端未放大。又說,一微塵裏含大千世界,芥子納須彌。這是華嚴境界,超越了相對的,不是凡夫所能想像。佛以二谛說法,真谛是佛的密意,俗谛是我們的常識。佛以此真俗二谛說明宇宙真相,其目的叫我們以俗谛領會真谛,然後才能體會到真俗不二,法法圓融。
臨終人蒙佛接引,先見到佛光,又聞到寶香,于是他的罪業消失,工夫增進。行人一天到晚只有阿彌陀佛,無任何思維牽挂,只不過把煩惱伏著,可以帶業往生。鸠摩羅什大師在彌陀經上所說“一心不亂”,並未講錯,不過佛當年說法原文並非一心不亂。若是一心不亂,相當不容易,往生之人當不會多。只要工夫成片,臨終時經佛光一照,立即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也分等級,有事一心,理一心。生到西方即住不退轉。經中說中輩往生者,功德智慧次如上輩,是指行人自己的情況,而非阿彌陀佛所加持,若經佛本願功德威神加持,則人人皆能蒙受其益。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前面中輩往生之人是不能大修功德,此處連小修功德都沒有,不能作功德,而其正修與上中輩無差別。一般來說,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而且大多數往生者均爲下叁品,不能修諸功德尚在其次,而能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功德自在其中,但是能作到者不多。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他們所講的也合乎經論的道理,但在談論中或輕視、或否定、或懷疑淨土法門,我們一聽,心就動搖了,這一生又空過了。善導大師說,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一點不疑。甚至于諸佛菩薩說:這個淨土法門是釋迦佛權巧方便的說法,並不是真實的。我們也不要相信。即使釋迦牟尼佛化身現前說道:我還有一個更好的法門,比念佛更快捷。我們也謝謝佛,不再改了。有這樣堅定的信心才行。前面工夫深的,臨終見佛是清醒的,或定中見佛。下輩往生是夢中見,因天天想佛念佛,俗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到佛說法,或授記,或灌頂,都是好的瑞相。但不要求,恐魔得其便。平常夢到亦不必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讀了這段叁輩往生經文,我們要勉勵自己,力爭上遊,往生機會很大。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若有衆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若有衆生住大乘者,發一念心,念于彼佛,即得往生。大乘法範圍極廣,凡修大乘者均有份。但未提小乘,因小乘心量只崇拜釋迦佛,不承認有第二尊佛以及其他諸佛,並且說大乘非佛說。此段經文說明凡修大乘法者均能往生,在曆史上見到很多,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均非專修淨土者。在中國永明大師由禅轉過來的。智者大師,天臺宗創始人,修叁止叁觀,臨終念佛求生淨土。民國初年例子更多,江味農居士,一生研究金剛經,用四十年工…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